高等院校合作性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2014-02-05李卫红杜庆红
徐 雅 李卫红 杜庆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高等院校合作性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徐 雅 李卫红 杜庆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合作性学习;高等教育;教育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巨大的问题,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本文旨在通过发掘现行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力图通过引入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加以规避,为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探索一种新的思路。
1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的涵义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因素:①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能了解该模式的来龙去脉。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理论。因此,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它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的标准等。③操作程序。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具体确定教学中各步骤应完成的任务,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操作程序的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序列上的实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情境-问题-假设-推理-验证。④师生角色。教学活动犹如表演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操作程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解决师生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问题,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⑤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⑥教学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的教学情境。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
1.2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2.1在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上,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虽然学生天天上课,压力却不大,对所讲授知识能够理解多少,是不是对所讲问题有看法或者想法,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很难发现,并且很少有机会给学生表达,这样学生的一些闪念和灵感可能稍纵即逝,课下脱离讲课的环境可能无法再现。
由于受到学校师资、办学条件等的限制,目前高校尤其是中医院校普遍采用大班上课(40人以上),课堂教学还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很多新型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的实施受到限制,导致教师授课形式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学生的学术交流、实践、实验、创新意识不强,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难以培养[1]。
1.2.2在师生的角色上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活动,它表现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是课程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在这样的课程上,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先教后学,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是被教会,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主动学。形成了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跟老师学的简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储存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成了具有统治地位的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被统治者和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等级关系。由此产生了对立型、依赖型的师生关系。
1.2.3在教学评价方式上[2]多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存在明显的局限性:①评价内容的单一性。教师往往根据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与内容的多少来测出学生成绩,把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过分强化了分数的作用,致使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种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及学习能力的评价,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②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过程中只重视教师的单一评价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教师的评价是鉴定性、总结性的,这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也不能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困惑、体验等。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和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③评价环节的单一性。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成绩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高低,往往只有一次让学生展示能力和所学知识的机会,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情况,难以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而把学生获得答案的分析与思考、整理与运用等排除在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只注重结果而忽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 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合作性学习的一般特征[3-4]:①团队性,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定实体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学习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②目标性,是一种合作对象设定、合作目标既定的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来完成;③互动性,是以合作对象多向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的一种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需要积极合作,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共同完成个人和小组任务;④互补性,小组成员学习水平、能力等因素的异质性、差异性,决定了合作性学习中的互补性;⑤层次性,学生的合作性学习能力会经历“从动——主动——自动”不同水平层次。
3 高校推行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企业缺乏确实可用的高级人才,而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地的矛盾日渐突出。分析形成这一矛盾形成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脱离了社会的实际应用,从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堂的组织以及学习的评价等多个方面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我们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进入社会,但是企业却面临无人才可用的情况。因此,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引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
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中推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定位,即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变主体为主导。学生不再象“容器”一样,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成为自我充实、自主学习、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主宰者。通过合作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使我们的教学目的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我们的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我们的教授方法从强调教师的教授方法转变为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相结合;我们的学习活动从注重识记知识的学习活动转变为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
高校广泛深入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新的合作性教学模式,摒弃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广泛引入合作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1]邹本德,葛进平.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断想[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57-59.
[2]谭朝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0,486:46-48.
[2]祁宏伟,张硕旭.关于合作性学习方式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186-187.
[4]胡昕,徐静娟,蒋玉宇,等.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与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08,5(2),141-14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7.057
:1672-2779(2014)-07-0078-02
杨 杰 本文校对:杨 杰
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