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炎54例
2014-02-05段振社袁建喜
段振社 袁建喜
(山东省曹县中医院,曹县274400)
益气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炎54例
段振社 袁建喜
(山东省曹县中医院,曹县274400)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对54例慢性肾炎以中药益气化瘀泄浊法(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各10~15g,泽泻、车前子各10g,黄芪、白茅根、玉米须、蒲公英、丹参各15~30g,益母草30~60g)为主方,1剂/日,水煎服,随症辨证加减。结果全部病例经过1~2个月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水肿、腰痛疲倦乏力、纳呆腹胀等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趋于正常。完全缓解26例,基本缓解14例,好转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89%。结论中药益气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炎具有疗效好、方法简单、药源丰富,安全、无副作用、病人易接受等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益气化瘀泄浊;中医药疗法;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是一种较难治的肾脏疾病,临床表现虚实夹杂颇多变异,并常因某种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而使水肿等症状加剧[1]。在临床中笔者根据“气虚血滞”、“血不利则为水”的理论,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益气活血化浊法治疗慢性肾炎5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4例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52岁;病程1~2年16例,2~5年24例,6~10年11例,10年以上3例;西医分型属普通型34例,高血压型12例,肾病型8例;全部病例诊断符合慢性肾炎诊断标准(2003年海口会议所制定的标准)[2-3],并排除非原发肾小球肾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严重心血管、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程度水肿15例、小便短少12例、疲倦乏力13例,腰痛16例,部分患者兼有纳差,腹胀便溏、怯寒肢冷、头晕耳鸣、口干咽燥、鼻衄。其他还有面色萎黄17例,面色白光白23例,面色晦暗14例,舌淡体胖有齿印26例,舌有紫气或舌边尖有瘀点,舌系带紫暗29例,脉沉涩23例,脉沉缓17例,其余为沉滑、数。19例女性病人,月经色暗红、有瘀块8例,经少经闭3例。中医辨证:本虚证属脾肾气虚28例,脾肾阳虚10例,肝肾阴虚6例,气阴两虚10例;标实证为外感证7例,其余为水湿泛溢、瘀血内阻、湿热壅滞等症兼见。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治疗前后作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肾功能等有关检查。
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以益气活血泄浊法为主进行治疗。基本方: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各10~15g,泽泻、车前子各10g,黄芪、白茅根、玉米须、蒲公英、丹参各15~30g,益母草30~60g。1剂/日,水煎服。脾肾阳虚者,酌加制附片、淫羊藿、杜仲;气阴两虚者党参易太子参;肝肾阴虚者酌加山萸肉、枸杞子、生地黄;纳呆腹胀舌苔厚腻酌加藿香、厚朴、砂仁;小便色黄不利者选加六一散、冬葵子。兼感表邪者加荆芥、防风、苏叶;属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兼咽痛者加玄参、牛蒡子、蝉蜕。皮肤疮毒者首选加紫花地丁、土茯苓。对于病程长,腰呈刺痛固定,舌质紫黯,面色晦暗者选加莪术、炮穿山甲。恶心呕吐、精神萎靡,甚或嗜睡,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有尿毒症表现者,加用复方大黄煎剂(生大黄30g,附片10g,牡蛎30g,六月雪30g,红花15g),水煎约150ml,保留灌肠2次/日,连用7~14天为一疗程。
1.3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的二十种疾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一[0009号]“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①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小于0.2g,高倍镜下尿红细胞消失,尿沉渣计数正常,肾功能正常。②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50%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沉渣计数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过15%。③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一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持续减少25%以上,高倍镜下尿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④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脸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者。
2 结果
全部病例经过1~2个月的治疗,完全缓解26例,基本缓解14例,好转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89%。
2.1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的比较绝大多数患者水肿、腰痛疲倦乏力、纳呆腹胀等临床症状消失。并随着临床症状改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瘀点、舌系带紫暗消失或减轻;脉沉涩、细缓者大部分转为正常脉象。
2.2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比较治疗前全部病人尿常规检查蛋白尿均在(+)以上,其中(++~+++)者37例,(+++)以上者9例。治疗后蛋白尿(-)26例;小于(+)21例,(++)~(+++)3例,大于(+++)4例。治疗前9例血肌酐升高(146~879μmol/L),治疗后5例恢复正常;8例血浆白蛋白小于30g/L,治疗后6例恢复正常;9例血脂明显升高,总胆固醇平均值6.16mmol/L,三酰甘油平均值2.35mmol/L,治疔后总胆固醇均值降至5.08mmol/L,三酰甘油平均值降至1.90mmol/L。
3 讨论
3.1补气活血泄浊法的作用机理慢性肾炎临床多见水肿、腰痛、蛋白尿、肢倦乏力、纳差腹脓等症,中医辨证应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气虚最为重要,标实以“血瘀”和水毒影响最大。气虚鼓动无力则可导致血行停滞,水停留之变,使水肿加重。因此,临床治疗当于化瘀泄浊之品伍以益气扶正药,以补配消,以防化瘀耗气之弊;补气药中伍化瘀泄浊之品,给邪以出路,则有利于温化瘀行,清阳升腾鼓舞,以达到邪去正安,无精微不摄而漏出,血行不畅而滞留,水浊不泄而停聚,形成恶性循环之虞。
3.2益气化瘀泄浊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现代医学认为自身免疫性反应和高凝状态是慢性肾小球疾病发病机理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治疗上着眼于益气化瘀泄浊,是调节自身免疫反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改善肾血流量,祛除由肾小球病变产生的水钠潴留及体内代谢废物蓄积的关键所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党参、黄芪、茯苓、白术能增加机体免疫机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消除蛋白尿,提高血浆白蛋白的作用。实验证实黄芪还可延长人体肾细胞的生长寿命。当归、丹参、益母草对抑制或减少变态反应性的损害,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扩张肾血管,改善肾血循环、提高肾血灌注量,调节血压,降低胆周醇,改善病人的高凝状态有一定作用。蒲公英、白茅根、玉米须有清除感染病灶,抑制免疫反应,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使水毒从小便外泄,消除蛋白尿,降低血脂,起到改善肾功能的功效。诸药台用,有助于肾病患者提高机体对各种复杂刺激因素的适应性和耐受性,增加肾血流量,改善凝血机制,促进蛋白尿的消退,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损害,达到改善整体状况的目的[4]。
本治疗显示,中药益气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炎具有疗效好、方法简单、药源丰富,安全、无副作用、病人易接受等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1]白乌兰.慢性肾脏病中医药研究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23-124.
[2]李月英.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J].中国民康医学,2008,8(5):69-70.
[3]叶任高,陈裕盛,方敬爱.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3(3):167-167.
[4]董飞侠.中西医结合提高慢性肾炎疗效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6,47(11):861-86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7.031
:1672-2779(2014)-07-0045-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王根成
201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