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导干部与学生座谈制度的现实价值
——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2014-02-05周志远黄保金刘文军
周志远,黄保金,刘文军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河南理工大学以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于2005年4月探索建立了校、处级领导与学生座谈制度,要求学校、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学生成长等内容,以自然班为单位,每月与学生面对面座谈1~2次,并且对座谈会的组织实施、意见反馈、督查落实、总结完善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实施九年来,校、处级领导干部与学生座谈达8 000余场(次),大学四年平均每个学生可与领导座谈3~4次,直接参与学生20余万人次,赢得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与好评。实践证明,该项制度改变了传统的训谕式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的双向互动,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座谈制度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思想、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和先导,教育观念对育人实践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河南理工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灵魂工程来抓,新形势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特点,探索建立并长期坚持实施校、处级领导与学生座谈制度,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蕴含着大爱育人理念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把追求至善教育作为最高境界,把大爱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过程中,牢固树立大爱育人理念,让爱心和责任始终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河南理工大学实施的校、处级领导干部与学生座谈制度蕴含着深刻的大爱育人理念。校、处级领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胸怀深入到学生中间,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视为服务对象,一切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尊重善待学生,关心帮助学生,理解宽容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在这种大爱的陶冶中,广大学生会因感受到爱而具有胸怀天下的思想境界,具有团结友善、相互宽容、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具有追求真知、探求学问的良好心境,具有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志向和价值追求。
(二)体现了以人为本育人思想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讲述和讲述者的权威性、正确性,强调师道尊严。这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之大忌,它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竖了一道厚厚的屏障。而座谈制度彻底改变了这种教育模式,座谈时间、地点学生可以自己选,座谈主题学生可以自己定,存在的困惑、困难学生可以随时说,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可以自由提;参加座谈的领导不再任凭自己的想象进行漫无边际的空口说教和训斥,而是紧密围绕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交流,真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与困惑。这种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真正实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平等“对话”,使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于春风化雨、点滴渗透之中。
座谈制度为校、处级领导与学生构筑起自由、独立、动态、双向的对话平台,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对话”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校、处级领导面对学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不再是全知全能的教导,而是承认自己也有不了解、不知道的地方,承认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承认需要共同学习和终身学习,既要心平气和地听取学生的想法,又要善于寻找切入点给学生以顺其自然的正面教育引导,从与学生见面的每一个满怀慈爱的眼神,到座谈过程每一次睿智的交谈,都将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
(三)彰显了“三全”育人要求
中央16号文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座谈制度全面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首先,作为与学生座谈的校、处级领导在座谈过程中要善待每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在座谈中拥有平等对话交流的机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同需求,给予其适合自身发展的针对性指导,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志向,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困惑和解决实际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其次,校、处级领导在座谈过程中不站讲台讲话,不预设主题,不限定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大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三,校、处级领导在座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方位培养,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引导其充分展示主体人格,达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
二、座谈制度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
中央16号文指出,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努力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座谈制度正是按照这一要求,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着眼,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着手,通过座谈会这个载体和平台,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学生普遍认可。
(一)座谈制度架起了沟通学生思想情感的连心桥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主体的内在动机更加重要。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内在的情感动力才能支持人完成学习过程的不断提升。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隐秘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想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就要走近学生,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用思想交融思想,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情感打动情感,用智慧塑造智慧。
座谈制度要求校、处级领导定期深入到学生班级,以对话、讨论、谈心、答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沟通。座谈过程中,同学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所需和各级领导所具有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管理经验、人生阅历、人格魅力都一览无余地摆在桌面上。在这种宽松、坦诚、和谐的氛围中,沟通思想情感的桥梁得以构建,校、处级领导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进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学生心灵的窗户一旦被打开,思想政治教育便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对话交流中顺利完成,而且入脑入心、根深蒂固,使僵化的思想说教变为人文熏陶、审美升华,最终将科学理论和规范要求融入学生精神血脉,使其获得人格境界提升和个性张扬,实现全面发展。
(二)座谈制度筑起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导航塔
大学生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分析是非能力不强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化解大学生思想困惑,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座谈制度要求校、处级领导在与学生座谈时,要紧紧围绕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思想道德、成长成才等主题,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及领导自身的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坦诚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热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和远大人生目标,构筑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导航灯塔。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主体性价值,如道德、精神和意义追求的实现,从而推进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校、处级领导在与学生座谈过程中,不仅教育学生学习科学理论,而且教导学生学会研究事物的科学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育人功能。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左膀右臂,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断臂之憾,难以行远。在座谈过程中,校、处级领导不仅注重“知”的灌输,更加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在传授科学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科学理论背后道德的声音,感受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帮助学生寻找并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三)座谈制度开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通车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都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在育人效果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和弊端。座谈制度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它要求校、处级领导每月至少深入学生班级1~2次,以自然班为单位,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这种教育方式使领导身处学生之中,主客体之间可以就双方关注和感兴趣的任何话题展开直面交流,信息沟通更加便捷,情感交流更加顺畅,更易于建立互信,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座谈过程中,学生除就自身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困惑、意见、建议向校、处级领导求教外,大多会就当前的理论热点和国际、国内、校内最新、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向领导发问,校、处级领导恰好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当前党情、国情、世情、校情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选择热点问题——聘请专家编写教材——教师备课——向学生宣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破解了教育内容往往滞后的弊端,更加快捷地帮助学生科学理解理论热点、社会焦点问题,正确分析党情、国情、世情、校情变化,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座谈制度铸就了学生安全稳定的减压阀
伴随着社会发展加速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心理、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与之相反,判断是非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明显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和矛盾冲突,尤其是在一些敏感时期和重大事件面前,观点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行为容易冲动,往往产生心理上的失衡和情绪上的失控,并通过非正常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给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容忽视的隐患。
通过实施座谈制度,校、处级领导与广大学生在和谐互信的氛围中就校内外各种问题进行近距离的坦诚交流。在座谈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压力讲出来,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把对社会焦点问题的关注谈出来,把对一些事件的不解亮出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校、处级领导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化解,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整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序释放学生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及时化解学生心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惑,有效避免压力积聚、矛盾激化和情绪失控,维护了学校和社会安全稳定。
(五)座谈制度营造了优良校风,激发了学生奋发成才的热情
在座谈过程中,校、处级领导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以及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成功经历向学生阐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解除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困惑,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弘扬优良学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的干劲和热情。当前,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还是在早操早读和课外活动以及考风考纪、诚信班级创建活动中,广大学生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发奋成才蔚然成风。
三、河南理工大学推行座谈制度的工作实践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河南理工大学实施领导干部与学生座谈制度的实践证明,该制度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拓展了新渠道、开辟了新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这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把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文关怀也是教育对象的主观需要。“9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具有鲜明的思想特点,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追求独立,渴望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平等参与意识强烈。而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人文关怀不足的现象,河南理工大学实施的领导干预学生座谈制度就是根据“90后”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载体,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效果明显。
(二)从权威性教育向平等性教育过度
从传统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权威性教育,是由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向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式”、“填鸭式”的传授教育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够激发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的自觉性,因此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座谈制度体现的是一种双主体和平等精神,是教育者在尊重学生的地位和人格的前提下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教育者要淡化自己的优越感,教育对象同样有说话的权利,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倾听对方意见的义务,在互动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由权威性教育向平等性教育转变,只有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思想的交流,进而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教育关系,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隐性教育具有显性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隐性教育能够有效避免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2]传统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传授的教育内容以及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大多是通过课堂完成的,但显性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内涵出发,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91.
[2]吴 楠,马丽杰.质性研究方法中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2,(1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