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2014-02-05董豹珍吕翠田
董豹珍 吕翠田
(1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公疗医院,许昌461000;2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基学科,郑州450000)
半夏泻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董豹珍1吕翠田2*
(1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公疗医院,许昌461000;2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基学科,郑州450000)
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的证治,临床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反流性食管炎凡属于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的证治皆可使用,以和中降逆消痞是其辨证治疗的核心。文章以临床病案诊治经验为依据,在临证中,谨守其病机,以和中降逆消痞为基础佐以理气,降气之药,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满意。
半夏泻心汤;反流性食管炎;寒热错杂;经方
反流性食管炎又称胃食管反流病[1],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侵蚀的结果。祖国医学虽无食管炎的病名,笔者认为根据其临床症状特点,可以归入“胸痛”、“结胸”、“反胃”、“吐酸”的范畴,进行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经过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导致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烧灼感、泛酸、反食及胸痛等症状[2]。《内经》有“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至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欧苦,故曰呕”之说;《灵枢·口问》云“寒气客于胃,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临床实践当中,各个医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论治观点各不相同,笔者在临床应用中,根据辨证发现,反流性食管炎以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为其基本病机,因此在临证中运用半夏泻心汤随症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实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之良方。
1 临床案例
病案1张某某,男,46岁,军人。2012年7月初诊,2年前不明原因胸骨后灼烧感,时有胸闷,嗳气。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正常,后在某医院查诊断为反流食管炎。服用西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挫、多潘立酮后症状时好时坏,后经介绍来我处治疗。主诉:口干苦,饮酒后进食不顺畅感加重。舌质淡,苔薄黄,脉沉滑,余无不适。辨证诊断为: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20g,黄连8g,黄芩13g,干姜10g,党参12g,吴茱萸7g,枳实15g,炙甘草10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3剂后,自诉胸骨后灼热感及嗳气有好转,口仍干口,舌质淡,苔薄黄,脉沉滑,余无不适。继续服上方,另加清热之药蒲公英20g,10剂。
三诊:服上药后,症状好转,继续服上方10剂。3个月后,病人自诉症状已痊愈。
病案2李某某,男,50岁,个体户。2011年6月初诊。不明原因咽喉痛一年余,胸骨后灼烧感。开始并未在意,症状逐渐加重。在某医院经检查后诊为咽炎,经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后在其它医院也诊为咽炎,经治疗后无好转。后来我处就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主诉:咽部疼痛,偶有嗳气,进食凉、辣、甜、食物后,症状均加重,舌质淡,苔薄,脉沉。余无不适。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25g,黄连6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5g,吴茱萸3g,枳实10g,炙甘草10g,蒲公英20g,麦芽15g。2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病人自诉咽痛稍好转,继服上方6剂。三诊:服上方后咽部疼痛明显减轻,继服上方10剂。一年后,患者就诊,再服上方10剂,进一步巩固疗效。
病案3田某某,女,40岁,工人。2012年11月初诊,胃脘部胀满有灼烧感,嗳气,口干,恶心2月余,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服西药多潘立酮片未效。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滑。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25g,黄连6g,黄芩15g,干姜10g,党参13g,吴茱萸3g,枳实15g,旋覆花13g,代赭石13g,白蒺藜15g,藿香10g,炙甘草10g,蒲公英20g,麦芽15g,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进一步巩固疗效,继服上方5剂。
2 方证分析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论》149条谓:“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但满而不痛”,是痞证的辨证要点。由于本条之心下痞是有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所致,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之证,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着,半夏泻心汤主之。”是对本条痞证的补充,也是将半夏泻心汤证列为呕利痞的主要依据[3]。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汤证辨析:半夏泻心汤由清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本证以呕吐为主证,故方以清半夏为君,并以之为名,和胃降逆止呕,合干姜之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黄连、黄芩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是为和解之剂。
根据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特点,现代多用此方治疗寒热错杂,虚实互呈,或湿热蕴结,又见脾虚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诸如各种胃炎、十二直肠炎、消化道溃疡、贲门痉挛、急性肠炎、痢疾、慢性结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下垂等。
3 思考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有进一步升高趋势,而且具有慢性反复倾向,复发率高的特点[4]。西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应用促胃肠动力和抑酸药多见,常是联合用药,效果不佳,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但中医药在治疗返流性食管炎上,本着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治疗效果比单纯服用西药明显,复发率低,将逐渐成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趋势。
笔者谨守此病之病机,灵活加减。由病案1、病案2、病案3,我们了解到,本病所涉及的食管、咽喉、胃脘等部位,皆属于六腑范畴,“六腑以通为顺”,食管为管道,宜气机畅通,才能保证食物吞咽顺利。肝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因情志或其它因素造成肝气疏泄功能失常,可以形成气机郁结,疏泄失职,造成在食管气机阻塞。病变脏腑在胃,主要表现为胃功能失调。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顺。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或不洁,食物蕴结不运,产生湿热,进而影响到胃之通降功能而引起本病;或由于情志不畅,肝气不舒畅,肝不疏土,胃之功能失常而成本病;或由于外邪犯胃,胃失和降而成本病。其基本病机变化为胃失和降,使清气无所归而不升,浊气无所纳而不降,邪气留恋,寒热互结,而出现嗳气吞酸、心下痞满、泛酸、灼热等症。迁延不愈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则见胸膈疼痛,痛有定处。病情继续发展,津液耗伤,则见食管失润、口干咽燥,肠道失润,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坚如羊屎的危重病情。
中医治病是有其独特的规律的,这一规律就是一般所谓“辨证治疗”或“随症治疗”,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反映出的症状,用适应症状的药物治疗的一种调节机能的治疗法。我们在临床过程中,谨守病机,通权达变,灵活运用,用经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好转,病情缓解,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29-739.
[2]高望望.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212-213.
[3]熊曼琪.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45.
[4]桂茜茹,张小萍.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癌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3,2(44):42.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76
1672-2779(2014)-24-0132-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陈玉龙
2014-09-03)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