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十八反抗肿瘤的临床应用
2014-02-05刘泽旺孙长岗唐世锋
刘泽旺 孙长岗 唐世锋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2008级,济南250014;2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肿瘤一科,潍坊261041)
中药十八反抗肿瘤的临床应用
刘泽旺1孙长岗2*唐世锋2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七年制2008级,济南250014;2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肿瘤一科,潍坊261041)
“十八反”是中医配伍禁忌,但古往今来许多医家敢于破格用药,用其治疗疑难杂症,疗效颇佳。近年来恶性肿瘤渐以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杀手,实施有效的手段控制恶性肿瘤已迫在眉睫,今对近几十年以“十八反”抗肿瘤的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进行总结。
十八反;肿瘤;配伍禁忌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也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之一,“十八反”虽属配伍禁忌,但自古以来在同方配伍、临床医案中屡见不鲜,多见于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且屡获佳效。当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十八反”抗肿瘤可归属于中医“以毒攻毒”的范畴,剧毒类中药在中医抗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多见于一些临床个案报道,今结合近年来“十八反”抗肿瘤的临床报道,总结“十八反”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成果,以期为“十八反”抗肿瘤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1 十八反的起源及沿革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七情”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恶、相反、相畏[1],作为中药配伍理论的总纲,指出中药配伍关系的七个方面,“相反”一词即来源于此;随着后世本草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十八反”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减和转引,历代本草书籍多有记载,五代后蜀韩保升著《蜀本草》在对《神农本草经》中三百六十五种药物配伍关系做过统计后提到“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一般认为今人所谓的“十八反”的名称源于此;最早具体记录“十八反”的是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书中记载了19种药物: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藜芦反细辛、芍药、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目前公认的十八反药物即来源于此;金元时期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将相反药概括为“十八反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十八反”,其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八反”歌诀的广泛流传对人们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十八反抗肿瘤的临床应用
2.1 半蒌贝蔹及攻乌的临床应用杨勤建[3]曾以半夏和乌头配伍治疗肿瘤病10余例,均取得一定的疗效,如曾将姜半夏15g,制川乌8g配伍其他中药治疗一例纵隔肿瘤患者,服药3月后复查CT,结果示:纵隔肿瘤明显缩小;以姜半夏20g,制川乌6g配伍其余中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肝转移,6个月后CT片提示:肝区肿块未见明显增大,以上二例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行化疗,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邓宏[4]等以炮附片25g,半姜夏25g配伍其他中药治疗一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伴带状疱疹、腹泻患者,服药30剂后,患者左胸疱疹疼痛及腹泻均已消失,服药1年后复查上腹部CT提示:胃体远端及胃窦黏膜稍增厚,与旧片对比,大致同前;以炮附片30g,生半夏20g。配伍其余中药治疗一例胃窦癌伴腹膜淋巴结、胰腺转移患者,服药1年后复查CT提示:胃部肿瘤累及胰头,中有坏死,病灶范围大致同前,以上两例患者服药期间均未行化疗,只服中药治疗;江晓燕等统计广东省新丰县人民医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使用附片与姜半夏配伍的处方351张,发现用于癌症的有19例,比例可占5%[5]。
2.2 藻戟遂芫俱战草的临床应用林通国曾以甘遂、芫花、大戟配伍甘草自拟组成的宽胸逐饮祛瘀汤和膈下攻坚破积汤,治疗40例诊断为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纵膈肿瘤、口唇癌术后转移、椎管恶性肿瘤、直肠癌、胱膀癌、宫颈癌而引起胸水的患者,结果,显效2例,有效24例,进步8例,无效6例[6];同样林氏以甘遂、芫花、大戟、甘草等中药组成拮抗丸,治疗273例中晚期恶性肿瘤(肝癌、肺癌、直肠癌、胃癌等)患者,其中经病理诊断者204例,经临床诊断者69例,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8例,稳定227例,恶化26例[7]。顾奎兴运用海藻15g,生甘草6g配伍其余中药治疗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并出现左侧转移患者,内服加外用2个月后肿块完全消失;以甘遂6g,甘草6g配伍其余中药加外服黑膏药(生半夏3g,生川乌3g,甘遂3g,甘草lg,生大黄5g等)治疗卵巢癌腹水患者,连续2天,腹胀渐减,腹围由84cm缩为68cm[8];杨胜辉善用甘遂配伍甘草治疗癌性胸水,曾以甘遂5g,甘草20g配伍其与药物治疗一晚期肺癌伴有大量胸水患者,服药17剂后,X光及B超检查均示胸水悉除[9]。李可自创攻癌夺命汤(漂海藻、生甘草、木鳖子、醋鳖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蚤休、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鲜生姜、玄参、牡蛎各30g,浙贝母15g,山慈菇、山豆根各10g,全蝎12只,蜈蚣4条,明雄黄1g)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临床运用40余年,对辨证属于痰核、痰毒、痰瘀互结,热毒炽盛,毒入血分,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之多种恶性肿瘤,稍加化裁,即可收到满意的疗效,尤对头颈部、淋巴系统、消化道癌肿有殊效。如李老曾用漂海藻30g,生甘草30g配伍其余活血消徵药治疗一胃小弯癌(4cm×4cm)患者,服药5剂后,每日以槐耳煎汤代茶饮,月余在地区医院镜检,瘤体消失;曾以附子、漂海藻、生甘草、生半夏各30g配伍其余中药治疗一脊髓神经胶质瘤患者,服药47服后,诸症消失,MRI复查病情无进展,配合自制丸药继服30余剂后,复查MRI:原病灶周围有模糊阴影,此次已消失,边界清楚,结合临床症状消失,推测脊髓腔内之瘤体,已逐渐消溶,神经压迫症状解除[10-11];刘明以海藻、甘草配其他中药临床治愈一例宫颈磷状细胞癌晚期患者[12];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中曾用每剂以海藻20g,甘草10g联合其他中药配伍,治疗一例甲状腺癌患者,连续服用30剂后,瘿瘤消退出院,服药期间亦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3];蒋辰雪等总结近60年(1949-2009)的现代文献中海藻、甘草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中的应用特点,发现以两者治疗恶性肿瘤中常用比例接近为8∶2[14]。
3 讨论
由于“十八反”乃中医传承下的配伍禁忌,加上现在对其药理毒理研究不清,临床工作者应用时也慎之又慎,故其抗肿瘤的大样本临床实验较少,而恶性肿瘤是一种存在致死威胁的严重疾病,治疗十分棘手。“十八反”治疗恶性肿瘤仅仅是中医抗肿瘤的一个方面,已有部分学者对其抗肿瘤的机理进行过研究,如林通国曾以芫花、甘遂、大戟、甘草等中药配伍制成了185丸,对艾氏腹水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对癌细胞生物大分子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其规律为对RNA合成抑制作用最强,DNA次之,蛋白质较弱[15];贾敏等研究发现白蔹和乌头水煎液(1g生药/mL,1∶1配伍)含药血清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16];吴雄志等以乌头配贝母为基础,以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质量控制手段研制出温化胶囊,发现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人乳腺癌细胞M亚叶酸钙-7和T-47D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且还可以将肿瘤细胞阻滞于S期,提高肿瘤组织对对细胞毒药物的敏感性[17]。但有些研究证实“十八反”没有抗肿瘤作用,甚至还会增加肿瘤的发生率,如杨庆等研究附子与贝母单用及配伍对小鼠Lewis肺癌抑瘤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测量对小鼠肿癌LM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发现附子、浙贝单用均有抑瘤及抑制癌转移作用,但两药配伍后发现其对肿瘤细胞诱导凋亡作用减弱[18];代方国等研究发现甘遂可能通过诱导大鼠CYP2E1的表达与活性上升,促使其所含的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为致癌物和毒物,导致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甘遂与甘草配伍使用时,甘草对CYP2E1活性的诱导能力更强,因此,甘草可促使甘遂所含前致癌物质和前毒物转化成为致癌物和毒性物质[19]。“十八反”抗肿瘤的有效性仅见于一些临床的报道,但其抗肿瘤的机理究竟如何,甚至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但随着现代医学药学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十八反”进行药理毒理的研究会越来越清晰,如此将为我们在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依据,使更多的肿瘤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1]神农本草经[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张从正.儒门事亲[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18.
[3]杨勤建,雷良蔚.“反药”在治疗肿瘤中的配伍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44.
[4]邓宏,河文峰,张晓轩,等.附子、半夏配伍临床应用刍议及举隅[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3):320-323.
[5]江晓燕,温琼,陈敏华.十八反中附子伍半夏的临床应用[J].中医中药,2012,50(6)73.
[6]林通国.甘遂、芫花、大戟与甘草同用的初步观察[J].吉林中医药,1981,(1): 49-50.
[7]林通国.拮抗丸治疗恶性肿瘤237例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1988,(6):15-16.
[8]顾奎兴,杨桂云.相反相畏药对在肿瘤临床的应用举隅[J].江苏中医,1998,19(3):36-38.
[9]杨胜辉,刘威.十八反中几组药物配伍的临床应用[J].陕西中医,2000,21(4):179-180.
[10]李可.攻癌夺命汤治验录[N].中国中医药报,2006-08-09(6).
[11]孙其新.养正消积治肿瘤—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十三[J].中医药通报,2010,9(5):17-24.
[12]刘明.用攻癌夺命汤治愈晚期宫颈癌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9):54.
[13]刘晓燕.半夏与附子、海藻与甘草配伍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1A):112-113.
[14]蒋辰雪,范欣生,李芸,等.1949-2009年海藻、甘草同方配伍临床应用文献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9):329-332.
[15]林通国,赵呈明,曾昭贤,等.185丸对艾氏腹水癌小鼠癌细胞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影响[J].江苏中医杂志,1987,(9):38-39.
[16]贾敏,张寒.白蔹、乌头单用及合用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增殖、凋亡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7):3388-3390.
[17]吴雄志.肿瘤中医治疗经验及医案精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6.
[18]杨庆,聂淑琴,翁小刚,等.乌头、贝母单用及配伍应用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11(4):26-28.
[19]代方国,罗仁,王宇光,等.甘遂配伍甘草对大鼠肝脏CYP2E1表达及活性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8):742-744.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hi Ba Fan"for Antitumor
Liu Zewang1Sun Changgang2*Tang Shifeng2
(1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class of 2008 seven-year progra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250000,China; 2 Tumor subject of Shandong Weif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ifang 261041,China)
"Shi ba fan"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atibility taboo,but through the ages that many physicians who dared to Czech republic,in the treatment of incurable diseases,curative effect is good,but the malignant tumor as the leading killer of threat to human health,effective means to control the malignant tumor is imminent,today for the past few decades with"shi ba fan"antitumor summarize report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shi ba fan;tumor;incompatibility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63
1672-2779(2014)-24-0112-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杨静
2014-11-14)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