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14-02-05张洪雷张宗明
张洪雷 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南京210023)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张洪雷 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南京210023)
开展高等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考虑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中医药文化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信、再从信到行的转化。为此,教学内容应融合中医药文化而使学生知;教学方法应互动讨论而使学生信,开展社会实践而利于行。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中医文化;思想政治;教学
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作为十分宝贵的中医药人才资源,是中医振兴的希望,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中医药学的的未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坚定中医发展的信心,是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义不容辞的使命。
1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要性
开展高等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考虑中医院校的学校特色,必须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中医药文化进行教学,这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1.1 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时代,由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和各国发展战略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愈益重要,虽然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别很大,但各国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世界各国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把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教育青年的重要内容。如德国人的理性思辨、法国人的激情和前卫、英国人的传统和规范等。所以,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其医德精神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专门从事中医药学教育的机构,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育高层次中医药学人才的功能、承担着复兴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的光荣使命,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弘扬中医药文化体现了时代特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1.2 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学生们积极、健康、向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此外,中医院校大学生由于受“中医是伪科学”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其思想政治状况还表现为对中医缺乏信心、信念,觉得前途渺茫,提及西医便难掩自卑情节,加上与西医院校毕业生相比,中医院校毕业生更面临就业难的现状,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学中医成了上贼船,从而无法专心于自己的学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根据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如何运用中医药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来教育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树立学生中医的信心,从而培养出理想远大、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才,就显得非常迫切而且很有必要。
2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能性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目的之间存在一致性,这是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2.1 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目的之间存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医药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中医院校大学生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特别是通过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仁、和、精、诚”思想的学习和继承,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对中医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中医职业的自豪感,增强他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苍生大医”,并能够复兴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复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的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目的来看,二者存在一致性,这是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2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2.1 中医药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之源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医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体现。它一方面酝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还酝藏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及“悬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这些思想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这些优秀中医药文化不仅有益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也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2.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对中医药文化在新形式下的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通过历史积淀和传递,另一方面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加以继承和发展。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既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事实上,优秀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强化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
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更有利于形成一种学术氛围,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以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吸收其中的优秀成果,使其逐步内化为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与人格,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此外,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中医药文化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从中医药文化中吸取营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弘扬中医药文化,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生动活泼,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它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内容的浸染。这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既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又弘扬了中医药文化,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融合中医药文化而使学生知;其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使学生信;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使学生行。这样,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3.1 教学内容融合中医药文化而使学生知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由不知到知。刚进入高校的同学,多数人对中医药文化知识都处于一种较少的、零散的、模糊的理解阶段,如何使学生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抽象走向具体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相关内容加以阐述。如在讲解人生观的内容时,可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医生存在的拜金主义人生观等错误思想,结合中医药文化的“大医精诚”思想进行分析。告诉学生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曾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而应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教育学生应做“普救含灵之苦”的“苍生大医”,不做“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的“含灵巨贼”。
在讲解价值观的内容时,可以结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精”的思想来展开阐述。告诫学生要实现“悬壶济世”的人生价值,其前提就是医术要精。“大医精诚”的“精”就是要求医术精湛。孙思邈曾告诫学医的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清代徐廷祚在《医粹精言·胞以为怀》中指出:“医随小道而所系甚重,略一举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惧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校一定要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来实现“济世救民”的人生价值。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他们的一生影响很大。在学习道德这一章节时,可结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仁”的思想来加以展开。让学生知道“医乃仁术”是对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高度概括。“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医乃仁术”强调良医是仁爱之心、高尚道德和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医乃仁术”要求“欲救人而学医者则可,欲谋利而学医者则不可”、“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通过“医乃仁术”思想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自己未来的社会职责首先是救治生命,而生命的价值是至高无尚的,学医的人首先必须具备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济世救人的社会责任感。
构建和谐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结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和”的思想来进行学习。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标准就是要达到三个“和”:人与自然要和谐,这叫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要和谐,这叫人我合一;人自己心身要和谐,这叫形神合一。达到这三个层面的“和”,才是健康的人。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失衡而致。“顺应自然,法天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原则。通过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中医药文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很重要。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可结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诚”的思想来加以叙述。“大医精诚”的“诚”就是要求医生要心怀至诚,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要求诚笃端方,力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诚”的思想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作为中医药的继承者,我们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做事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对待患者要真诚,严守医密;“不以虚言诳人,不以危言相恐,不以神方秘术炫世惑众,不曲顺人情以保己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3.2 改进教学方法而使学生信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中医药文化仅仅实现了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转化;要使学生从知到信,还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我们主要运用专题讨论、专题视频,专题材料讲解三种方法进行教学,推动学生从知向信的转化。
3.2.1 专题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都已经经历了高中阶段的完整教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上极具自主性。对多元知识摄取和自身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使他们渴望超越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真正实现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大学生获得合理的或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台。如针对当前存在的过度医疗为等现象,我们就设计了“医患关系为什么会紧张?”的专题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激烈争论,最终得出结论:中医“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思想是重建“医患和谐”的良药。通过专题研讨,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对中医药文化实现从知到信的转化。
3.2.2 专题视频专题视频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又与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注重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启发性等。如视频《国医大师徐景潘:大医精诚》《国医大师:朱良春》、电影《刮痧》以及电视剧《大国医》等。通过这些视频,同学们感到近距离领略国医大师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爱国情怀和情系中医、心系苍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血肉丰满,就如面对面交谈。有些学生原先认为在中医院校读书仅仅是为了拿个文凭,以便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多的职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明显。他们看过国医大师的事迹后,普遍认为受到一场精神洗礼,内心受到强烈震撼,思想得到深化、升华,改变了原来学习中医的消极情绪,在激动、感动之余,也决定付诸于行动,也希望能够在中医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3.2.3 专题材料讲解专题材料主要是指有关中医的时事资料和西方哲学家、政治家、著名大学教授等对中医的积极评价等观点。利用专题材料进行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11月16日正式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就利用这个新闻向学生阐明,中医已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各国政府的普遍认可,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改变了一些国家认为中医药是原始的、低层次的、不科学的、没有标准和规范的错误印象,提高了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医药在国际上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我们还引用了部分国外专家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教学。如当代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满晰驳、巴西总统卢拉、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古斯塔夫·德等人都对中医给与了高度评价。如古斯塔夫·德教授就曾指出:“忘记中医学的优点和成就将是一个重大错误,因为中医在全球独一无二,且历史久远。”通过专题材料讲解,学生反响热烈,对自己所学专业信心倍增,并为祖国有这样的医学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3 开展社会实践而使利于行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教习,可以说只是部分完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我们知道,如果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仅仅得到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或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比较、鉴别,最终感悟到那些好的、合理的、正确的东西,但没有转化为行动的指南,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并没有获得完全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完全成功,关键环节在于行,即社会实践。也正因为“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着重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适应社会发展形式的重要教育途径。
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通过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活动,同时也可利用学生见习、临床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一方面增加了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的理解,使他们对中医药文化不仅知、信,而且也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这些思想内化成为自身行动的指南。社会实践既提高了中医药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也有助于大学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增强了为祖国医药事业献身的决心。
4 结语
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变了此前中医药文化教学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油水分离的状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水乳交融。这样,既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的不足,即在教学内容上脱离学校特色、脱离学生专业,教学方法上脱离学生,结果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又由于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再加上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的历史典故、文学、文物等内容,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得更加活泼,也更易于为中医院校大学生所接受。因此,结合中医药文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了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目的。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54
1672-2779(2014)-24-0095-04
张文娟 本文校对:林合华
2014-10-22)
国家社科预研基金[No:13XYYS1];江苏省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项目;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基金项目[No:2013JSJG226];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度课题。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