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针灸治疗痛风
2014-02-05崔关花隽会英
崔关花 隽会英
(1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曲靖655000;2云南省曲靖市沿江乡卫生院中医科,曲靖655008)
浅述针灸治疗痛风
崔关花1隽会英2
(1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曲靖655000;2云南省曲靖市沿江乡卫生院中医科,曲靖655008)
痛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针灸各家运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痛风进行了阐述,为临床治疗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痛风;病因病机;针灸治疗
1 痛风的含义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痛风性肾病。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预计在本世纪,痛风在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号代谢病。本病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中医认为是喜食膏梁厚味,痰热瘀结所致,生化检查可见血尿酸偏高。
2 痛风的渊源及各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皆由“风湿”、“风血相搏”所致。唐·王焘《外台秘要》认为:“大多是风寒湿之毒,因虚所致”。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冷,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滞,所以作痛”。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令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痛风病因主要由于两个方面:一是外因,感受风寒水湿,寒湿之邪侵入机体皮肉筋骨和关节;二是内因,平素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无度,或多食乳酪,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而致病。而临床所见,痛风发病与后者关系更为密切。
对痛风病机的认识,《医学入门》认为体质不同病机有异,谓“形怯瘦者,多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因风湿生痰”,又谓:“痛多痰火,肿多风湿”。近代医家研究更为深入,方建萍[1]认为痛风属湿浊毒邪内郁化热之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风寒湿邪郁痹日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致热痹;钟洪[2]等认为原发性痛风其本在脾,其标在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而发病。
总之,痛风病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由于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局部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证;间歇期多表现为脾虚湿困证;慢性关节炎期,由于多见骨质侵蚀缺损及周围组织纤维化,关节发生僵硬畸形,此期多辨为脾肾亏虚,痰湿瘀阻;痛风长期不愈发展至后期,约1/3患者伴有肾脏损害,痛风性肾病主要因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及肾小管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此期可分肝肾阴虚和脾肾气虚两类,但日久则阴虚及气,气虚及阴,气阴两虚较为多见。多数学者认为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肝肾功能失调为本,痰湿浊毒内停或再感外邪为标,以机体代谢失调、气血凝滞、痰瘀痹阻经络为其主要病机。
3 痛风的针灸治疗及研究
刘鑫[3]采用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1例,取穴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得气后,温针灸2~3壮,均留针30min,八风(前穴取针后,加刺,泻法),每日1次。结果:痊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采用温针灸的方法,既清利湿热,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又能健脾运以治本,而且加温有助于血尿酸的溶解,使血尿酸溶解经肾排泄。足三里温针灸以助脾胃运化,升清降浊;三阴交、公孙、阴陵泉以清利湿热,活血祛瘀通络;八风泻法以祛邪,又可防温针灸以助火,诸穴合用则湿热清,瘀祛络通而病愈。
计秀菊[4]等用穴位注射方法治疗痛风34例,取穴: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外关、合谷(均双侧)。每次取2~3穴,交替使用,用寻骨风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2ml,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结果:完全缓解25例,部分缓解6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
周成功等[5]取穴四缝、八风、八邪,以三棱针点刺,进针0.1~0.2寸挤出穴中血液或淡黄色黏液,挤净为宜,治疗急性痛风78例,有效率为93.59%。
成娅丽等[6]采用梅花针常规消毒后叩击患处,刺络放血并辅以拔罐的疗法治疗痛风,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
王元潮[7]局部取阿是穴,齐刺法,配穴:太冲、大都、太白、血海、膈俞,均刺患侧穴,针刺加电15min,结合拔罐加局部封闭治疗痛风40例,总有效率100%。
李素仁[8]采用针刺阳陵泉、足三里并局部取穴,治疗痛风50例,全部治愈。
有人用火针配合拔罐放血疗法治疗痛风,方法在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部位常规消毒,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白炽状,迅速在疼痛关节部位采用疾刺法,点刺3~4针,点刺后血液从针孔流出,然后加罐拔出剩余血液,以上疗法每3日1次,2次为一个疗程,1~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4 思考
综上所述,痛风是嘌呤及尿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加快引起锻炼的缺乏,痛风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因其发病于骨关节,故相当一部分病人来骨伤科就诊,血生化检查多数可见尿酸增高,白细胞亦可增高。
目前,西药对此病的治疗,无论原发或继发性,除少数因药物引起者可停药而愈以外,大多缺乏病因治疗,因此难以根治。秋水仙碱和别嘌呤醇虽有特效,但毒副作用大。近年来,由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方法多而毒副反应少,显示出较大的优势,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综合治疗(辨证分型或分期辨证内服中药并配合敷药或针灸疗法)疗效显著。在治疗的全过程中要重视三个方面:一要注意利湿化浊,因湿浊之邪为患,湿性重着粘腻,缠绵难愈,各期证候无论寒热虚实均兼湿邪,故利湿化浊法当贯穿治疗始终;二要注意活血化瘀,痛风各期均可表现血分症状,急性期宜凉血活血,慢性期宜化瘀散结,肾病期应行血祛瘀。各期添加活血化瘀之药,可增进疗效;三要注意使用虫类药,痛风易反复发作,久病则病邪入经阻络,痰瘀凝结,尤其是慢性期或肾病期结节形成。一般药物难以迅速见效,此时如加入虫类如全蝎、蜈蚣、僵蚕、地龙、乌梢蛇、穿山甲等,可起到搜风祛邪,通经活络,破结软坚之功,提高痛风治疗效果。
由于目前中医对痛风诊断及疗效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存在差异,特别是实验研究少,对中医药治疗效果的机理不十分明确,因此当前及今后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尤其是如何结合有关客观指标进行辨证;二是进一步完善科研设计,规范中医证型及疗效标准;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医专方专药治疗痛风的实验药理研究,推动中药剂型改革的步伐。如此,则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其研究水平。
[1]方建萍.痛风医案二则[J].江苏中医,1991,(9):26.
[2]钟洪,赵洁,陈宝田,等.原发性痛风证治规律探讨[J].湖北中医杂志,1992,(6):5.
[3]刘鑫.温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1例[J].中国针灸,2002,20(9):537.
[4]计秀菊,刘毅.针药并施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4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2):15.
[5]周成功,姜玉祥.针刺治疗急性痛风7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1,10(2):5.
[6]成娅丽,吴延林.梅花针叩刺治疗痛风23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0): 33.
[7]王元潮.针刺拔罐加局部封闭治疗痛风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0,9(6): 294.
[8]李素仁.针刺治疗痛风50例[J].四川中医,1996,14(11):5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44
1672-2779(2014)-24-0076-02
苏玲 本文校对:曹喜俊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