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哲学的视角谈医学生心理咨询模式
2014-02-05周旻
周 旻
(1.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医学生是普通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医疗领域的工作者、管理者,担负着解除人类病痛,促进人类自身健康的使命,同时也因其学制较长,课程繁重,就业面相对狭窄等原因而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再加上他们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更擅长于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进行“诊断”,因此很难客观冷静地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样的客观因素,赋予了医学院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的重要性和方式方法的特殊性。从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强调心理咨询是因为人的生命需要而存在的,有助于使具有自主自觉意识的人在不断的追求和超越中,走向生命的完善。这种尊重当事人生命的“绵延”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贴近来访医学生,为我们带来理想的咨询效果。
一、现有心理咨询模式面对医学生时所暴露出的缺陷
(一)泛化的咨询目的。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那些在心灵上遇到困难的人解决问题。这样的初衷,使来访者在咨询开始就被固定到一个无能为力、需要帮助的弱者的地位。因此,这样做不仅让他们很难从思想上放松下来,接受咨询,甚至可能让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也使得心理咨询暴露出了其工具性的一面。我们时常批判心理咨询的“工具论”,批判它把心理咨询当作社会的工具,忘记了心理咨询的根本。我们常把“心理咨询当以人为本”作为心理咨询的口号,这一思想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理解心理咨询如何“以人为本”上,又犯了同样的工具论的错误。我们习惯于把个体当作教育的对象,对他们的生活进行规训和教化,为他们指引一条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生道路。从而为个体的生命发展服务,塑造一个“新”的生命个体。在这个塑造新个体的过程中,个体独特的生存体验被忽略了,他真实的内心冲动被扼杀了。这不应该是心理咨询的初衷。
(二)心理咨询的模式僵化。
我们目前所遵从的心理咨询模式大多源于西方的三大心理学派: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三种学说,作为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指导着我们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手段,在对于医学生的心理咨询过程中也不例外。而在我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与人的交往中,重情义、讲面子,反对个人英雄主义等,这些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那么这种源于西方的,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规范之上的心理咨询模式是否适合我国的社会价值体系[1],是否适合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是否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这些问题值得商榷。如果在咨询的过程中,照搬这些西方的心理咨询程式,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人情,很难给咨询者带来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也容易给医学生带来敷衍之感,使得咨询难有成效。这种旧有的模式否定了生命在社会环境中的异变性以及人的生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很难达到咨询的目的。
(三)心理咨询的主体物化。
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面对面的咨询方式是最常用的咨询手段。通常先由来访者提出预约,然后根据预约的时间和擅长的方向来安排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但仍然要以咨询师各方面的条件为主。也就是说,从预约咨询的那一刻开始,来访者的身份和地位就被定格在一个从属或者被动者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接下来的咨询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对于多数的来访者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这里,心理咨询师因熟悉环境而产生的随意,与来访者那种因环境陌生而产生的拘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个环境中,究竟谁才是心理咨询过程的主体?或者说主动寻求心理援助的来访者能否成为这次心理咨询活动的主体?尤其当对方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医学专业人员的时候,他们很难喜欢上这种呆板的说教,甚至这种规范的经验和理性本身就让他们抵触。这种“被咨询”不自觉地将咨询的双方划分成主客体的对立,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生命哲学指导下的医学生心理咨询新理念
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20年代初,为反对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叔本华和尼采,代表人物主要包括德国的狄尔泰、齐美尔和法国的柏格森,他们将关注的主体由自然物质世界转向了人自身,转向了人的生命以及与人的生命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2]。简言之,生命哲学把生命看做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他们虽然强调生命和激情对经验和理性的超越,但又并不完全否认经验和理性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带有一些非理性倾向[3]。
(一)以情感的发展为咨询目的。
生命哲学首先提倡的是尊重主体的生命,即允许主体产生属于自己的心灵冲动,保留自己的生存体验。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就要将这种宽容的心态贯穿始终。当来访者的这种发展与社会规范相悖时,我们首先要勇于承认这种发展的合理性,这种共识是咨询继续进行的基础。医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青年前期,生理发育成熟,认知能力增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较薄弱;在心理上,学业紧张,课程繁重,就业方向不明朗;离开父母,集体生活带来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都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的问题。如果咨询师一味的使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去评价来访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并且快速而准确的从这一经历中找到问题,进而简单粗暴的否定他们的人生发展,这种方式很难让来访者接受,也不易产生好的咨询疗效。生命哲学所提倡的尊重和宽容,不仅是要包容来访大学生的一些经历,最重要的是要允许他们有不同于常人的人生经历、人生规划和人生思考。因此,面对医学生的心理咨询,首先应该在认可其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从生物遗传、家庭教育氛围、早期童年生活经验以及受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分析问题,其次,为他们讲述一些案例,让他们知道,还有其他人也在像他们一样生活和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客观的审视自己的生存和经历,通过启发他们自主的改变现状,成为富有责任心、正义感、理智感的年轻人。
(二)以情感的投入为咨询过程。
心理咨询是一次心灵的交互,咨询师应该对咨询过程投入情感,真诚的理解来访者,才能收到理想的咨询效果。每一个人都渴求亲密和真诚的人际关系,在充满信任和理解的气氛中,即使是一些性格怪癖、固执、武断的人,也会变得通情达理;一些神经敏感、冲动好斗的人,也会变得精神放松、情绪稳定,自愿地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曾经有人提出,在大学生当中提倡一种“同伴教育”的模式,同伴之间具有相近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共同经验[4]……因此更多了一份理解。投入情感为医学生做心理咨询,首要的是能否做他们的朋友,想一想他们乐于接受怎样的咨询,比如轻松得体的着装,既显得专业,又不会给来访的医学生治病问诊的感觉,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又不失权威;温馨、随意的咨询场所,打破了心理咨询室的生硬,完成任务的敷衍被用心的付出所代替……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流露出心理咨询师是否为这次咨询付出了情感。这样的情感投入,能有效的消除来访大学生防御戒备的心理,僵化的关系也会被情感消融,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咨询者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5]。
(三)以情感的共鸣构建主体间性。
狄尔泰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作了区分。他认为,“人文科学”所包含的主题就是由理性、思想、意识、价值、感觉、感情、行为和目的等所描绘的人的世界,因此从研究对象上,人文科学应该是研究人的生活世界、精神[6]。从这一概念出发,落实到方法论上,就特别要求研究者在做人文科学的研究时,一定要深入到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下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聆听他们的心声,与此同时,斟酌自己所使用的方法,走向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在咨询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来访者的信任,从而取得更好的咨询效果。
三、结 语
在生命哲学的视阈下,重新定位针对医学生的心理咨询模式,我们首先应该摆正位置,将“说教者”转变为平等参与的“引导者”,在内心承认他们生命经历的合理性;其次通过尊重他们生存经历的独特性,引发其内心对改变的渴求;最后,尽力拓展其帮助医学生完整的融入社会价值体系,最终有助于实现其自由全面的发展。
[1]党彩萍,刘以榕.对我国心理咨询模式的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005(3):34.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9,126,128.
[3]张 梅.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4(9):12.
[4]吴俊端,唐峥华.同伴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80.
[5]闫守轩.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新释:生命哲学的视野[J].教育研究,2006(6):89.
[6]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