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医师培养的差异及对中国医疗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4-02-05李瑞岩李永利李庆斌蒋传路
李瑞岩,李永利,李庆斌,蒋传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免费及公私并存的医疗体系。医疗体系较中国相对完善,人口构成偏老龄化,人均寿命80岁(2004年中国人均寿命72岁)。婴儿死亡率4.9‰(2004年中国婴儿死亡率25.5‰)[1]。为完成中澳两国之间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有幸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医学部和约翰·亨特医院学习,从澳大利亚的医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所不具备的东西,简单地进行了总结,希望该总结能为我国医师培养的发展尽一份力,以期他山奇石之效。
一、中澳两国医师差异的主要表现
首先,中澳两国在医师的临床培训上存在明显差异。澳大利亚的医疗体系强调的是以病人为中心,多科室紧密协作。临床培训是非常系统而频繁的,以我所在的神经外科为例,每天早晨有外科的各级医师、护士、药剂师和物理治疗师共同进行查房,每周有一次神经外科的讲座和讨论,讨论包括神经外科的各级医生、手术室护士、麻醉师、药剂师和病理科医师,个别的时候还包括感染科医师等等,每月有一次神经内外科的疑难病例讨论。所有的医师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讨论并不仅仅是拘于形式,而是激烈又精彩,讨论中下级医生提问上级医生或者提出质疑都是常有的事情,在这种训练下出来的住院医师可以很快在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而上级医生也必须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
其次,深深地为澳大利亚医师的勤奋自律所折服。澳大利亚的医师们对于临床工作和业务培训的态度是非常主动积极的。在澳大利亚,没有人会来检查你的病例书写情况和几乎没有医疗纠纷,但是每个医师都按时完成病例书写并且绝不敷衍了事,从未听过哪个医师报怨工作太辛苦。每次病例讨论或培训学习,医师们也都积极的主动参加,没有任何倦意,只有专注与热情。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澳大利亚的医师们对待患者的热情程度。他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所以这里的医患关系非常的和谐,这也是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当然这与澳大利亚的全民医保,患者没有任何的经济负担密不可分。但是,即使是这样,医师对患者的热情和极其出色的沟通能力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导致差异的内在因素
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等等,不能一一进行阐述,初步的分析情况如下,供大家借鉴:
在澳大利亚,对医师的选拔和培养过程是极其严格的,这种情况选拔出来的医师都是社会的精英,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澳大利亚医学院录取的医学生都是经过本科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们,他们具有独立、理智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上医学院绝非一时热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坚定选择,这说明他们对待医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其次,从医学生到医师,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漫长艰苦的筛选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不断考验着他们对医疗事业的信念是否坚定。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立行医资格的医师一般需要12年左右的时间,包括基础培训和专科培训,培训期间还要面临数次大考和每三个月一次的评估,两次考试不过就要面临从头来过。
中国的国情同样是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原因:第一,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国家还没有能力达到全民医保,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除了给病人增加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负担外,还会给病人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再加上目前媒体的导向问题,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医师在很多情况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并且医生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提高,医生的合法权益的得不到保障,医院的暴力事件仍然存在,所以医师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第二,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并不十分完善,不像澳大利亚那样以社区为中心,逐级转院的完整医疗体系,造成三甲医院忙的不可开交,社区医院闲的无事可做,社区医院的医师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而三甲医院的医师力量又严重不足,博士治感冒,主任看伤风的情况不在少数,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三甲医院的医师们经常需要面对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要面对科研和教学的压力,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被完全打乱,试想一下,这样的医师怎能有充分的热情去面对患者,怎能抽出时间来学习和进行培训。第三,我国人口众多,教师力量严重不足,不能像澳大利亚那样一名教师只培训十几名学生,完全达到开放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并且进行大家讨论,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上中国从小学到大学,教条式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导致我们在工作中也沿用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
三、如何缩短差异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医疗体制和社会问题等多种综合因素形成的,需要调整舆论导向改善医患关系,需要立法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需要发展经济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等等。在这里,着重从医疗教育改革的层面阐述一下怎样缩短这种差距。
首先,加快全科医师的培训步伐和社区医疗服务的建设。全科医师的培养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是全球的重要卫生政策之一[2]。全科医师的培训和社区医疗的完善好处多多:全科医师工作在社区,像朋友一样和患者相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医患关系;对于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能够做到良好的二级预防;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三甲医院的压力,避免资源浪费。因此,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在大众中享受着基本相同的尊重[3]。从医疗、保健、教育、社会需求等方面看,加速全科医生培养是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更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命所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4]。
其次,应该重视对医师的选拔。由于医师从事的是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的特殊劳动,决定其劳动有以下四个特点:社会性、探索性、精确性和协作性。新世纪对新型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提出了如下的基本要求:(1)必要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修养;(2)广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知识;(3)熟练地应用电子计算机与计算机化的本专业情报信息系统;相当的外语书写、阅读与表达交际能力;(4)坚实的医学科学理论与技术基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5)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与竞争创新意识;(6)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参与社区保健及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扩大医疗队伍的同时要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提高并且统一医学生的选拔标准,我们国家目前对医学生的招收形式有中专、大专、大学等多种形式,而澳大利亚现有医学院、医学、护理与健康科学学院15所,均为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5];同时降低医学生的学费,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还要给予补助,这样才能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医疗队伍中,这样一支队伍才是经得住考验,真正热爱医疗行业的队伍。
最后,教师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重要。在教学及实习医院,可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多鼓励并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并提高医学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和启发创造性三个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小组模拟活动包括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某种疾病“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这些真实的工作环境可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国外医学教育界早已重视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的培养[6-7]。
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期,了解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系和医学教育培训体系,学习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虽然诸多方面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目前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的现状,但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1]管 新.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2,23(4):1005-7803.
[2]刘壮志,李 毅.中国21世纪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医学与社会,2006,19(1):42-43.
[3]梁 智.澳大利亚医疗制度与改革[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6,23(3):97-101.
[4]杨巧嫒,王家骥.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7):421-422.
[5]黄建始,管远志,许增禄,等.澳大利亚3所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现状和课程改革特点[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92-93.
[6]张 慧.对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4):362-382.
[7]廖春梅,许建湘.实习医生沟通技能培养初探[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