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问题探讨
2014-02-05李大伟
李大伟,李 磊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2.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专题—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
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问题探讨
李大伟1,李 磊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2.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各中医药院校不断在学科专业等方面下工夫,尤其在人文社科发展方面走出了新路。中医药院校要在已有的人文社科队伍、学科专业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就要入主流、倡交叉、创特色,积极在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层次、建立相关院系、加强学科建设、培育特色研究方向等方面继续努力。
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一、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回顾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基本文化知识阶段。按照国家规定,中医药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及外语、语文、体育等,建立了公共课机构,如社科部、体育部、公共外语教学部等。这一时期,人文社科在中医药院校中处于辅助和服务地位。
文化素质教育阶段。1995年,一些理工农医院校提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1999年,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内的56所高校成为首批“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6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成为第二批“基地”[1]。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拓展,教师队伍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有了增加,专业水平有了提高,在校地位有了提高。但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文社科知识,完善理工农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作用是服务性的。
大力发展人文社科阶段。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人文社科也在中医药院校转型中的特殊地位不断凸显出来。实现中医药院校由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发展,人文社科必须有现对独立的学术和学科地位,有自主发展的学术规模、空间,并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地位。各校开办了卫生事业管理、市场营销、英语、日语等本科专业以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伦理学、中医保健体育等研究生学科专业。这些非医学科专业的学生数占到各学校学生总数的2-3成以上。
二、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分析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以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为基础,没有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就没有医学。
研究解决医学引发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医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与社会价值层面引发一系列争论,而这些超越技术本身的问题要通过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给出合理判断。对于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医而言,需要用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多种方式对中医进行解读,让公众了解中医知识,相信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理念。
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具有良好的基础。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资源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阵营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时期勇担责任和使命,取得长足进步。中医药院校基本形成了全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体系。
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发展受到关注。在国家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也受到了关注。教育部主导成立了全国医药院校社科研究协会,定期举办全国医药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
三、中医药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任务和思路
《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规定:“独立的中医学院校或在综合性大学以及医科大学中设置的中医学院(系),必须得到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应该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对中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2]。
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基本任务可以定位为三个层面,并逐步向最好层面努力:一是在最低层面上,使人文社科不拖和少拖学校发展布局和发展速度的后腿;二是在居中的层面上,使人文社科达到与学校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水平;三是在较高的层面上,使人文社科能够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作出更多贡献。
在学科布局上,要通过建立人文社科来扩大学科覆盖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加快从单科性向多科性的转变和提升。在学科水平上,人文社科应有与学校其他学科相当的学术水准,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和发展空间,使人文社科的地位由辅助性向基础性转变,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人文品位。在社会地位和影响上,提升中医药院校在高教领域的地位和发言权,争取在人文社科主流学术圈中的话语权。在学术功能上,人文社科教师要走出单纯讲授公共课的区域,开展专业性的学术研究,争取在国内外所在学科中的学术地位。
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基本思路是入主流、倡交叉、创特色。“入主流”就是要把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的人文社科来加以建设,以达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定水平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参与主流对话,参与学科中重大问题的研讨。“倡交叉”就是这些学科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中去,在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医学之间寻求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达到良性的互动和互渗,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内生性学科,成为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创特色”就是要走特色之路,“特色”可以在与医学的交叉中产生,也可以在对某些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分支学科开发中产生。
四、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态势
确定人文社科发展的方向。要明确人文社科发展在各自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定位和基本目标,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并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
完善人文社科的学科结构和办学层次。中医药院校一般都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有博士授权的学校大多数都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伦理学、中医文化学等硕士点学科。要在开办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完善人文社科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让更多的人文专业本科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健全人文社科的院系建制。根据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各中医药院校都建立了相应的学院或部。如,管理学院、经贸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思政部、体育部等。但也有的院校将人文学科的各专业都归属到一个院系中,这样,归属到一起的人文各专业由于管理者的不同学科出身,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利于专业内涵建设。
加强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中,要给予人文社科学科扶持和倾斜政策,或者单独制定建设标准。要鼓励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的交叉渗透,自主设立二级学科,并将其培育成一定层次的重点学科。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设有中医文化学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设有中医伦理学学科,长春中医药大学设有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学科,并成为研究生培养学科。
培养和造就若干特色研究方向。要努力在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范围内培育在国内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如:中医药政策与管理、中医药经济学、中医药文化与传播、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术队伍。要立足原有人文社科人才队伍,通过攻读学位、访学、进修等方式加强专业化培养。还要通过优秀人才的引进,带动学科的发展。近几年,中医药院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数量、发表高层次论文数量、成果奖励数量等不断提升,创生出一定的相对优势。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增设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10):36-37.
[2]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4/201301/147172.html,2012-12-28/2013-04-15.
The discussion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construction for Chinese M edicine Institutions
Li Dawei,Li Lei
(1.Department of Society Scienc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01203,China;
2.Publicity Department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Jilin130117,Changchun,Chin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s entering connotative development,all the Chinesemedicine institutions keep improving in such aspects as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s,blazing a trail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In order to achieve new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esent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team as well as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s,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ions have tomerge into themainstream,advocate cross-development,develop unique features and keep on completing the structure of disciplines and professions and teaching level,setting up relevant colleges,enhanc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fostering unique research directions.
Chinesemedicine institutions;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discipline construction
G640
A
1002-1701(2014)06-0005-02
2013-05
李大伟,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医院管理、中医药发展战略。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4.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