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江唐代墓志反映的当时社会观念

2014-02-05吴宗海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墓志镇江夫人

裴 伟,吴宗海

(1.镇江市教育局 《镇江教育》编辑部,江苏镇江 212001;2.江苏大学 文法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镇江博物馆考古专家刘建国先生的《江苏镇江唐墓》[1]是一篇好文章,它对镇江市区历年来清理调查过的23座唐代墓葬所出的宝贵实物,以及砖石墓志16方(合计),进行综合整理,将属于物质文化的瓷器(含越窑、铜官窑、北方白瓷等),银器(含银梳脊、钗簪),还有铜带饰等造型、纹饰颇为精致的随葬品,分类作报告、说明,为研究唐代南方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较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另一方面,也将16方(合)砖石墓志作了概括说明,从社会、政治、官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它们的意义及印证、补充史籍记载的价值。

例如,《严氏二子墓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北方带来的长期灾难:二子本未权瘗,“寄于延陵租坊”,但后来一直无法归葬陕西祖茔,只能长眠丹徒蒜山之南面。又如《殷府君墓志》着力记述了殷府君的宦海生涯及主要事迹,反映了他们对李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及可观政绩。复如对“知盐铁转运使嘉兴监”“知扬子留后”等官职的考辨,补了史籍所未载。最后是从墓志中查检出来关于镇江侨民、乡里等方面的研究线索。如关于交待祖籍北方,随晋室南迁分居江左者有九:徐巽,东海(郡治今山东苍山)人。囗府君,亳州(今安徽亳州)人。李进兴,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一带)人。王夫人,琅琊(郡治山东胶南)人。于夫人,汝南郡(今属河南)人。王叔宁,太原(今属山西)人。许贽,高阳(郡治今河北省高阳县东一带)人。荀夫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人。侯氏,上谷(今河北张家口)人。进而指出这现象绝非偶然,而是西晋末、东晋初大批北方名门望族随王室南迁,其时,北方徐、兖、青三州及十余郡五十余县的各级流亡政府,都常设侨郡、侨县于京口附近,因而京口成为“侨民之城”,这批墓志正印证了这一历史事实。还有唐代润州、丹徒乡里建置,志乘无考,而从墓志中知道部分城郊乡名,如西南之万春乡、竹里乡、丰乐乡,南面之宅心乡,以及不明方位之望幸乡,这些都与元《至顺镇江志》中录有的宋代乡名不同,补了史实之缺。另外,这批唐墓志还是难得的唐代书法艺术实物资料,尤其是《严氏二子墓志》《殷府君墓志》《许贽墓志》《上谷侯氏墓志》《弘夫人墓志》,从中可见欧意虞风和颜柳笔法影响。

本文拟就上文之外的其他方面作些延伸和拓展,这并非有意效颦,而是为了申述补充,让大家可以多角度地窥知唐代社会,粗疏之处,请上文作者及通人指正。

1 门阀观念方面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在从中原到塞北,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普遍施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财政、军事上都很强盛的李唐帝国,以李唐为首的关中门阀取得了全国政权,使得“重冠冕”“重人物”“重贵戚”等更典型的传统势力观念受到削弱,非门阀士族即世俗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和扩大,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但唐代宰相绝大部分仍出自门阀士族,唐代风习仍以炫耀门户、标榜阀阅为荣:潦倒如杜甫,仍夸乃祖阀阅;开明如唐太宗,尚究士人门户。直到宋代,“白衣卿相”才日渐增多。因此晚唐镇江墓志中的墓主也都夸耀祖德宗功,以出身高贵为荣,不足为奇。如《徐巽墓志》:“其先姬姓,轩辕氏之胤,徐偃王之后,善修仁义,时达九州立九郡,诸侯之国来朝有卅方,徐,其后也。具见谱牒,冠冕相承,至今不绝。”而因社会动荡,仕进无门已经衰微者,也千方百计说“轩辕之后”“继有名士,冠爵禄不失,备详于家牒,此略而不书。”(《弘夫人墓志》《许府君墓志》),有的说,“轩辕皇帝之后,遂即东居,枝叶分散江左,今略而不书。”(《王府君夫人墓志》,由此可见,社会风气对“侨民之城”的影响。

2 子女教养方面

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对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子的要求是“忠于王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在男尊女卑的观念影响下,要求女子“三从四德”,柔顺驯伏,相夫教子,牺牲自己,所以一切教育都从此着眼,历代均沿袭相承,晚唐自不例外。如《唐故武陵郡伍府君墓志铭并序》(注:刘文未提,现补充,下文简称《伍府君墓志铭》)。“伍氏之先郡,武陵也,吴相国员之后,员廿四代孙晋朝通直郎散骑常侍诱,因随晋过江,累代居润州丹徒县,至于伍试太子通事舍人后因丧乱,而至历阳”[2]。介绍墓主教育三个儿子情况,除孟子(长子)因父死哀痛过度早死外,“仲子曰应舟,有丽龟穿杨之艺,授职为扬州押衙”,是一员武将,“季子曰康羽,报考囗经,修文立志,应乡贡进士,试太常寺协律郎,仍赐骑都尉”,成了文职官员,完全符合上述观念,写到他兄长(名不详)时,说在伍府君病重时,其兄“使良医囗之,首不安枕,含不遑味,药石之勤,囗囗囗囗囗难之情,”充分显示了“兄友”的一面,而写他教育其四女时则云:其长女“窈窕容德,以礼自防”。次女“婉娩从人,归安父母”,三女“昼处室而不逾闺,夜匪烛而不出行”(见《内则》),四女“已纳彩而未请期”,总之,是用“三从四德之礼,《礼记·内则》之规”来规范她们的言行,使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顺从一世。又如《许府君墓志》介绍“其继范氏,夙雍妇道,克谐内仪,试女训男,义方德囗备矣”,也是此意。

3 婚丧礼俗方面

这本是个大题目,但因这批墓志主要谈婚、丧仪礼,故本文从之。先谈婚礼:根据《礼记》,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做“六礼”。第一是纳彩,男方向女方送一点小礼物(如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第二是问名,男家问清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以后,到女家报喜,在问名、纳吉时当然也要送礼;第四是纳征,这等于宣告订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币帛;第五是请期,这是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第六是亲迎,就是迎亲,唐代承袭了这个程序。所以在《弘夫人墓志》中说“纳采归于王氏叔宁之君子(指丈夫)也”,实际上以“纳彩”概括六个程序。《伍府君墓志》中述四女“许嫁南阳樊氏已纳采而未请期”,就是说完成了前四个程序,而未择吉日。再看丧礼。首先是父母死,儿子守孝要“寝苫枕块”(用苦棘作被褥,以土块为枕头)“杖而后起”(《白虎通》“孝子失亲,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体瘦弱,故杖以持身,扶哀杖而后才能起立。”)伍府君的长子伍霸,在父死后,“哀恸不住”,哀毁失恒。在父死后仅一年就哀伤过度而去世,这样才有另两个儿子“毁不危体”之说。其次看妻子哭夫(哭丧),《徐巽墓志》中载:徐巽浪迹湖南,不幸死于潭州,其妻马氏根据“叶落归根”“不可殡于他乡”的传统理念,扶棺柩,带子孙十人“远历江波数千里,葬润州丹徒县郭西南”,而且形容马氏“贞厉于孟姜,昼哭有崩城之哀痛矣”——这不知是用春秋杞梁之妻孟姜哭夫而城崩的故事,还是用孟姜女传说(民间传说“孟姜女哭范喜良”),因此传说起于唐代。总之说明马氏之忠贞及哀痛。一般哭丧之礼为“哭不撤幔”(亲属在幔内哭,而不出见宾),如伍府君夫人向氏。还有一点是请堪舆家(风水先生)找寻墓穴,这点《侯氏墓志》记述云:“龟策告吉,窀穸有期”[3],说的是墓穴风水好,将来能出佳子弟,通过卜卦的形式选定。而后一句说“圹穴”选好了,在铭文中还强调两句“峨峨玄宫,相地高岗”,言风水之好。最后墓志记述了亲属的奔丧,侯氏有长兄一人,弟二人,他们听到讣告,“闻丧趋服,赴告而来,轸念情深,哀号过礼”表现了对姐妹的哀情。以上一切说明晚唐镇江礼俗风习,与南北方各地一样,唐代大城市虽有包容异域文化的精神,但未影响中等城市遵循古礼[4]。

有一点不知是否这批墓志的特色,一并讨论如下。《徐巽墓志》云:“恐山谷改变”。《王夫人墓志》云“恐山谷变移”。《荀夫人墓志》云“恐山谷改移”,不一而足,用墓志和铭文为标志,这表现了葬者对山陵变易、沧桑之变的担心,害怕后人无法认坟祭扫,不能慎终追远。其实,即使子孙代代能祭扫,也很难保证其虔诚。南宋人高翥《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看得很开,何况山谷迁移改变之不可避免呢,当然晚唐后死者的苦心可以理解。

4 文章语辞方面

“中国最早一件墓志名义出现的石刻是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刘怀民墓志》,从这以后墓志都注明,在古代的文章体裁中也正式增添了墓志这一文体。”“南北朝隋唐墓志铭都写得十分华丽,叙述死者祖先世系和主人官职部分的用散文,歌颂其功绩和品德的部分用当时流行的骈体文。最后往往附有四言或七言诗,称之为‘铭’。整篇墓志对仗工整,用词铺陈,音律和谐”[5]。墓志铭行文因作者水平而异,一般多直白,也有很文雅的,从形式上说一般一铭,个别二铭(如伍府君)。句式则齐言为多:三言、四言、七言均有,四言普遍,个别杂言(如伍府君二铭),下面举例:1)三言,伍府君铭“巢水滨,伍府君,葬在兹,封其坟。”2)四言,王夫人铭“泉灯夜明,愁云朝结。儿女号泣,具声垂血。”又如侯氏铭“夫人令誉,训诱芬芳。德施内则,慈惠外囗。闺门风范,家道冰霜。鸣剑先失,浦珠沉光。唯资素行,蘋藻蒸尝。既捐尘世,复蹈津梁。峨峨玄宫,相地高岗。泉扃用閟,千秋同堂。”又如弘夫人铭“夫人之德,绝众贤明。式遵礼教,肃穆姻情。何论久远,刻石为铭。”3)七言,许府君铭“月华清兮松岗秋,露明泫兮风修修。良久奄兮归蒿里,孤坟屹兮立荒丘。泉门閟兮期何幽,琢贞石兮垂嘉休。”又如郑夫人铭“囗囗翩兮摇秋风,孝子号兮窆囗囗。囗江元而马躐起,天长地久囗囗囗囗。”4)杂言,伍府君铭“理家遗美,光于后嗣。窆灵山之侧兮,刻石为纪。”其中侯氏铭、许府君铭、郑夫人铭,较有文采,景中含情。伍府君铭、王夫人铭也可取。总之可云,在表“后死者之哀情”上既深沉哀恸,亦不拘一格、百花齐放,这也许是唐人习气吧。

[1]刘建国.江苏镇江唐墓[J].考古,1985(2):131-148.

[2]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50.

[3]袁道俊.焦山石刻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61.

[4]李玉生.唐令与礼的关系析论[J].唐史论丛,2008(10):40-54.

[5]赵超.石刻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9.

猜你喜欢

墓志镇江夫人
夫人与婆子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赋与唐代墓志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潇水夫人
天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