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与方法

2014-02-05陈镜源

珠江教育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材料

陈镜源

(高要市第二中学,广东 高要 526100)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与方法

陈镜源

(高要市第二中学,广东 高要 526100)

历史史料是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资料,也是认识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途径。有效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既能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又能使学生增强学习自主意识,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学中应合理、恰当选择史料、恰当分析并补充史料、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史料。

初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策略与方法

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说,《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在20世纪70年代,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性曾带来了一股“新历史”的思潮。其中倡导的“史料教学”基本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1]。而在近几年的肇庆市中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要求。据此,每年的试题中材料型试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多,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梁启超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所以,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史料运用的必要性,同时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史料。本文就对史料的认识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中运用史料的重要性

所谓史料,简言之就是指“历史资料”。著名历史学教授葛茂春在《历史科学概论》中指出:“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用大量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撰历史所用的资料,或称之为历史的信息。”

历史上的史料,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总的可分为两大类,即图文史料和音像史料,包括各种文献典籍、图画表格、书信笔记、碑文民谣、文物遗迹、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图片(照片、地图)、纪实类的音像资料等等。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中的黑体字就属于文字史料,还有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教材中的注记,这些都是史料。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

既然历史史料是我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基本资料,也是认识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史料,一方面有助于突破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局限性,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我们的课本由于篇幅的限制,呈现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如果能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的补充一些相关的史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史料教学,还能培养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总之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学生自己搜寻资料,来印证或评价书本上的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能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学习方法[2]。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极为重要的。运用史料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有效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运用服务于教学,这不仅反映出一个历史老师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功底,也渗透着历史老师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笔者认为,有效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就得做到:一是在备课中选择最有价值的史料;二要结合课文重点,利用史料,精心设计问题;三是对史料的分析一定要到位,作一些恰当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四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对史料的学习方法。

(一)合理恰当的选择有价值的史料

利用史料进行教学出现很多误区,比如,有的老师引入史料过多,学生接受不了反而忽视了课本的主体知识;有的老师采用史料教学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史料的作用等。当然,历史科的教学资料是繁多的,来源也比较广。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有数据资料,是不是每一类资料都要用呢?有教材上的资料,有课外资料,是教材上的好,还是用课外的好呢?与一个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应该有很多,用那一则好呢?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思考。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有两点必须把握。

第一,对教材中出现的史料要重视和运用。教材是最大、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史料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以人教版初中课本为例,每一课文都配有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3】例如在讲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课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时,采用课本提供的“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图片,通过引导学生读懂图片中求职者的简介以及图片反射出来的信息,使学生从视角上感受到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

第二,在补充和利用课外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除教材外,教师在备课中往往会从网络上搜索教学资源,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查找历史资料的便利,但也带来弊端。网络上所提供的史料多为转手的间接史料,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需要考证,当代著名史学家杜维运在其著作《史学方法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安全可靠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和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史料时一定要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切不可随意引用史料。一旦史料有误,给予学生的信息以及学生据此建构的历史情景和历史知识也就出现差错了。如何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注意两点:其一是引用时要看出处,最原始的最好,如出自《史记》或是《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的是最可信的。其二是要多重考证法,即一则材料,如果既有文字记载又有文物可考,则其真实性非常高。此外,如今电视播放的大量的历史剧也有很多不真实的剧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要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断,就必须慎重选择。

在选取史料时还应把握三不宜原则:历史资料不宜太长。史料太长了,学生阅读时间长,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史料不宜过多,太多了,就是“天女散花”,没有重点。史料不宜过难,尤其是文言文不宜作为教学资料,学生理解困难,起不到助学的作用。

(二)根据课文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利用史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是研读史料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3]。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通常都是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的,所以在使用史料教学时,我们应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史料,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笔者在讲授《九国公约》时,给学生展示了《九国公约》的引文:“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准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设计了以下问题:该条约名义上标榜什么?其实质目的何在?条约中“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该条约对哪个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为什么?通过材料设计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要求学生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这段史料,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一知识点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设计的问题要与史料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让学生撇开史料,就能够从教材找到答案。问题要有适当难度,或启发学生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进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三)对史料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恰当补充,引导学生读懂和理解史料

教材中出现的重要的文字史料,可能会受篇幅限制,有些史料未能完整地摘引,而教学时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用到这些史料,就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和添加。对待引用的史料,要充分地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引用一些古文材料时,更需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逐句过关。如引用《魏书》,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则材料对学生理解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是非常有帮助的。但由于是古文材料,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没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本身的意思,那这则史料在教学中就没有起到作用。所以,我们在运用史料时,特别是一些古文材料,一定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读懂。

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如教材有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这里马克思指出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了重大作用。动脑筋的学生可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三大发明在其故乡——中国的情形如何?如果在上课时适时地补充一段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材料:“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这段话很形象,也很深刻。然后再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中西对比,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不同的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会学生掌握运用史料的方法

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材料阅读方法,那么史料就能真正发挥作用。实际上,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有限,对史料的阅读存在很大的困惑。国外历史教育研究者认为,“学生陷入史料之中,未必就能自然而然地受益,只有用正确的方式运用原始材料,才能有助于认识历史的进程。而正确的方式肯定是要对学生处理史料进行认真的指导。”为了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史料阅读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在利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拿到史料,第一反应就是读史料,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但由于学习能力的制约,往往是读完后一头雾水,理不出头绪。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先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在使用史料时一般要根据课文重点设计相应的问题,学生在搞懂问题的前提下再去阅读史料,则可以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和读懂史料,有助于掌握课文的重点知识。

第二,找出关键词,获取信息,是理解和读懂史料的重要方法。一则材料,不管是长还是短,只要我们把它的关键词找出来,那这则材料的意思也就能弄懂了。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是理解和读懂史料的另一途径[4]。如在讲授《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时,给出两幅漫画,图一是一位医生把病人捆绑在病床上,病人身上有很多$的符号;图二是一条身上遍布$花纹的黑色巨鲸张开大口正吞噬一条带着白色小帽的小鱼,小鱼也在同样张开嘴吞噬另一条更小的鱼。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关键词“二战后”、“美国、西欧”,“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后根据找出的关键词,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此外,在阅读史料时,还应关注史料的出处,往往一则史料的出处也是读懂材料的关键所在。比如材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则史料摘自《太祖实录》。材料中《太祖实录》就明确地说明史料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记载,这对于信息的获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入史料,不仅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何巧瑜.论历史课中的史料教学[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何成刚,彭禹,夏辉辉,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研究,2002(11).

(责任编辑:邢建勇)

陈镜源,女,广东省高要市第二中学,历史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材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史料二则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最美材料人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材料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