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基本功之浅见
2014-02-05陈玉琴
陈玉琴
(颂德学校,广东 肇庆 526060)
提升教学基本功之浅见
陈玉琴
(颂德学校,广东 肇庆 526060)
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师可通过参加培训,主动训练;热心学习,谦虚请教;珍惜平时实践,学会反思;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提升;训练途径
所谓基本功,是指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性、综合性知识、学识素养和能力。基本功底的扎实深厚或浅薄残缺,与做好专业工作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说明了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与长期性。教学基本功是指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性学科知识、综合性学识修养和相对稳定有效的教学技能。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的基本项目包括:分析教材的基本功、编写教案的基本功、运用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设计教学板书的基本功、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本功和学科专项基本功等。是否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教师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基本功训练对新教师而言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教师初登讲台,一是教学体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二是教学积累未形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对比缺乏;三是教学个性尚未形成,教学心理尚未成熟,驾驭教学的能力不强。因此,大凡新教师开始教学,往往底气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教师为了尽快适应教学环境,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了,训练是教学基本功提升的首要途径。训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适合教学需要,能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就是好方法。笔者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任教3年,通过教学实践不断的学习、探索和体悟,对教学基本功提升有了一定的体会。
一、注重培训,把握训练机会
教学基本功专业培训是提升教师基本功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基本功培训的课题大多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依照实践中的共性问题确定基本功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以教育教学实践效果来检验培训成效,从而改进培训策略。而担任培训的主讲教师,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富有经验和智慧的资深优秀教师。通过培训,可以从培训课题内容和授课教师身上,学习到平时教学中无法学到的宝贵内容,诸如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科学谨严的教学设计、灵活自如处理教材的能力、独具匠心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娴熟调节教学气氛的能力和智慧,等等。教学基本功的核心是教学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教学行为的训练,通过教师的实践、思考、领悟、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技能与教学质量的目的。培训的过程就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练习、领悟和内化的过程,这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说,参加一次专业培训,就是一次体悟教学智慧,领悟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基本功的宝贵机会。教育部门每年都向教师举办专业培训,针对性强,效果明显。除主动争取参加教育部门主办的教师专业基本功培训外,教师还应利用今天发达的网络教育资讯,借用网络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网络教学基本功的学习、交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把握培训机会,积极主动参加培训。
二、热心学习,谦虚请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是教师的奠基石,好学是教师的本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信息量大,传递迅速,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趋于多样化,从知识总量上讲,教师掌握的不一定比学生多,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必须勤奋学习,好学上进,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同行前辈里,有着一批批优秀的教师值得年轻教师们学习。这些优秀教师,师德高尚,教艺精湛。他们在课堂教学和教材处理上经验丰富,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对新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帮助。
首先,应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要把“听老教师的课”作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需要,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任务,或只是满足于表面上的做做样子。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听课时应关注教师们怎样确定教学目标,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情境,设计哪些问题与学生互动探究,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表达语言等。例如,听吴玉婷老师的公开课,其教学形式新颖,方法自然天成,教学设计合理严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听课既是教研活动,是教师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交流行之有效的好方式,又是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生动体现。听课活动有其示范性、启发性意义,经常参加这些活动能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励和启迪我们的教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
其次,应善于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优秀教师各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有的教师善于处理教材,对内容作精湛分析;有的善于绘声绘色地表达;有的善于调节和调动课堂气氛;有的知识丰厚,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本年度教育局举办了一次历史学科新教师讲课比赛,正是这次比赛让笔者领略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个性与风格,受到一次创新性教学思维的深刻启发,得益良多。新教师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合理借鉴,不断积累,努力实践,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此外,教师间还可以利用QQ群探讨和交流教学心得,相互学习切磋。如我校历史学科的教师,专门成立了QQ群来辅助研讨学习,在QQ群上彼此可以用轻松方便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方面的讨论与研究,交流学习体会。这不仅能及时交流教学心得,解决疑惑,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增进教师间的友谊。
三、珍惜平时实践,学会反思
修行在平时,功夫靠练习。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主要还是靠平时大量的教学实践。要提高教学水平,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一是要有心;二是要用心;三是要有恒心。以“三心”作为练功的思想基础,用心备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尽量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公开课对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然会有基本功长进的收获。教师的成长是要付出辛劳和汗水的,人们常说,彩虹必定是在风雨之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光顾那些肯付出的人。3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使笔者感受到:珍惜平时每一节课,珍惜每一次公开课,珍惜与同事间的每一次交流,化辛劳为愉快,化压力为动力,学会反思总结,有反思就有积累,有积累就会有成长,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笔者的体会是,成长=训练+积累+反思+经验。年轻教师要做到“教然后知困”,研究困惑,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反思,对获得的初步经验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并加以修正、提炼和总结,年轻教师才能把经验升华为一种理性和睿智的力量,进而促进自身基本功的提升。
四、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关系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和方法。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这也关系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采取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实施和落实。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应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的多方面功能,以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中,应实现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现代教学理念之一。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其专业知识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和乡土历史知识。教学基本功扎实首先是要求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准确自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得心应手,高屋建瓴。因此,喜欢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有读书学习的良好嗜好。可以说,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绝不是一个好教师。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不仅应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还应涉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学科的知识,力求形成专与博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平时应多看报纸新闻,多看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有关历史学的专业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人教社历史、历史风云网、中学历史在线等网站。长期如此,就能知识常新,基础牢固,视野开阔,有利于教学基本功的提升。
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快速发展和更新的时期,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在这种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引发学习的革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信息素养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如教材、网络等,加深和拓展了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提升其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顺利完成,而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这种运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应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这种“融合”,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习者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由此可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手段,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教学基本功之一。
教师缺乏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知识,这势必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手段,使之与教学相融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王向红.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中学历史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徐玉珍.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责任编辑:卢妙清)
陈玉琴,女,广东省肇庆市颂德学校,历史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