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解读文本 构建有效课堂

2014-02-05婷,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文

叶 婷,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用心解读文本 构建有效课堂

叶 婷,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课文,解读文本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重要前提。用心解读文本,读准文本表层意思、读出文本精妙之处、读懂文本空白意义,可以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解读文本;有效课堂

文本是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课文。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基础,是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前提。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他的博客《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一文中说过:“语文教师,就是课文精华的撷取者;语文教师,就是运用他自己语文能力的尖镐利铲,在课文的矿山中挖掘闪光的宝藏。”教师只有对文本准确全面深刻地解读,才能能够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那么,应该怎样用心解读文本,构建有效语文课堂呢?

一、追本溯源,读准表层意思

读准表层意思,即准确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1]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读准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字词在造字之初具备某种意思,随着历史的演变,又具有了其他的意思,这些随着历史演变而衍生出的新意思可能更接近现代生活,而这些新意思又很可能被用来解释人们初遇的不熟悉的字词。因此,在解读文本时,应该注意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追本溯源,注重细节,读准文本的表层意思。例如今义的“床”基本被理解为睡具,是睡觉的地方,但在古代,“床”常常指简易的坐具。在解读《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时,媒人是以客人的身份前去的,若将“床”简单地理解为睡具,试问一个客人、一个外人怎么能随随便便地坐到主人睡觉的床上去呢?显然与常理不符。此时的准确理解应该是将“床”作为一种坐具。同样的,在杜甫《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街下马坐人床,不通姓名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浆”中,这里的“床”也应该被解读为坐具。

一些常用词语在不同的文本中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将“对簿”释为受审问,那么“‘对簿公堂’的本义很清楚,就是指在法庭上接受审问。”[2]但在下面两个例子中,“对薄公堂”却呈现出不同的意思:

“尤利西斯1922年首次出版之后因被指控色情淫秽有伤风化而两次对簿公堂,直到1933年才得以公开与英美读者见面”。(《作家文摘》1994年)

“贾老师说:‘通过被捕的家属,请律师对簿公堂’。”(梁斌《红旗谱》)

例句(1)沿用的是“对薄公堂”的本义;例句(2)不能按照“对簿公堂”的本义来理解,此处是指相抗衡的两方于公堂争辩。

一些典故在历史的演变中也会有一些细微变化。“一苇”从字面意思来说是指一捆芦苇。但古人常用它指筏,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有时也用作小船的代称,如《三国志·吴志·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在达摩“一苇渡江”的事例中,“一苇”指小船,原指达摩坐一小船渡过长江,但有人为了神化达摩,讲“一苇渡江”夸大为他脚踏一根苇草渡过长江。[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4],教师读准文本的表层意思,对文本进行准确解读,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航。

二、咬文嚼字,反复体味,读出精妙之处

读出精妙之处,即关注斟酌出人意料的词语。入选教科书的文章,大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在遣词用句谋篇布局上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都有其精妙之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关注,去斟酌,去思考,需要教师“咬文嚼字”。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中说:“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忽略掉的,以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问题提出来,把逻辑空白揭示出来。”在一些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并未直接表达,要通过反复体味,仔细推敲,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解读出来,才能读懂文本的隐含意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收录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年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又为什么“央求”儿子呢?仔细揣摩不难发现:作者双腿瘫痪,内心苦闷一片,窗外飘落的树叶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凋零,一个“挡”字表现出母亲希望能够转移儿子的注意力、尽量避免儿子陷入悲观绝望情绪之中的良苦用心;北海的菊花开放了,繁盛灿烂之景会让人心情舒畅,母亲想陪着儿子去看看,但又怕他不答应,“央求”一词,把母亲矛盾纠结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未直接抒情表达母爱的伟大,但就是一“挡”一“央求”这些看似平常实则不寻常的语言,让读者理解了母爱的内涵。

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之所以叫祥林嫂是因为她的第一任丈夫叫祥林,但是她后来改嫁给了贺老六,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死了之后,有一句话单独成段:“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这短短的九个字要单独成段呢?仔细体味不难发现:对于封建礼教思想浓厚的旧社会的人来说,改嫁是一件失节的事,大家认可的只是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祥林。鲁迅仅用这九个字就将封建思想对人们毒害的严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典散文《背影》一文主要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力图表现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学《背影》时曾和学生们讨论:《背影》一文写于1925年,但故事发生在1917年,为什么作者要在八年之后才写背影呢?这正是该文背后的意义:作者八年之后重新回顾,“重点不是写1917年的感动,而是写1925年的自责愧疚”。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关注出人意料的词语,咬文嚼字,以它们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品读中感悟汉语言言近旨远、言简意丰、言浅意深的神奇,读出文本的精妙之处。对教师而言,对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是独到,即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文本进行反复研读,仔细推敲。

三、拓展挖掘,读出空白意义

读出空白意义,即发现挖掘文本空白。入选教科书的课文,主线明晰,中心明确,但有时作者有意或无意中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大都可以成为激活课堂的关键,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探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对孔乙己的外貌有这样一段描写:“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去填补想象:他脸色为何是青白的?伤痕从何而来?在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对课文的阅读感知和理解下,能够认识到“作者正是借助于这些空白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5]再有,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未明确写出,这正是作者想要读者细细思考的地方。孔乙己最后究竟怎么样了?是喝完酒回去的路上被马车撞死了,是被别人抢走了身上仅有的破长衫,还是冻死了?

戴望舒的《雨巷》,语言文字优美,内含意义丰富。诗歌一开头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我”会开门见山地说我希望逢见一个姑娘呢?这个姑娘除了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作者再无笔墨描绘,她有什么不同呢?[6]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以此设问,让学生从空白入手分析文章。《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遭受反动当局的迫害而不得不避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通过对丁香意象的探寻和诗作背景的了解,在老师帮助下,学生会发现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丁香是高洁、美丽、忧愁的象征,丁香姑娘则象征着作者在当时黑暗社会现实中的一种追求。将文本分析到此,教师不仅解决了文中我为什么想见这个姑娘的问题,也将学生的思考引入了正轨,最终得出文本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关键点在于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想象意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积淀,在空白处进行拓展,补充文本的空白与缺失。[7]

用心解读文本,应建立在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尊重上,教师解读文本越准确、越深入、越独到,在课堂教学中才越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增加语文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只有这样,加之以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构建有效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

[2]冉启赋,段文君.“对簿公堂”意义变化的个案考察[J].文化学刊,2012,(1).

[3]王毅.学生实用典故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胡震珍,王珏玲.浅谈教师解读文本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7,(1).

[5]朱惠慧.多维解读文本,成就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3,(3).

[6]霍中粉.文本细读,让课堂弥漫语文的芬芳[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6).

[7]袁芳敏.文本空白的课堂教学价值[J].课程教学研究,2012,(4).

(责任编辑:王 林)

Reading Text Attentively to Build Effective Classroom

YE Ting,SU Bi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Text is the specific text for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and reading a text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condition of building effective language classroom.Reading text by heart to know its surface meaning,to perceive its ingenious meaning,and to recognize its blank meaning can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in reading teaching and construct the effective language classroom.

reading text;effective classroom

G632.3

A

1009-3583(2014)-0111-03

2014-05-15

叶 婷,女,四川成都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