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新闻写作“三字经”
2014-02-05鲁文燕魏江跃梁虹芳
□鲁文燕 魏江跃 梁虹芳
(临沧日报社,云南 临沧 677000)
周刊新闻写作“三字经”
□鲁文燕 魏江跃 梁虹芳
(临沧日报社,云南 临沧 677000)
泛媒介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读者们传统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求知方式。作为正刊的辅助和补充,周刊在新闻写作中有优势也有其劣势,如何取长补短,办好周刊?笔者认为要念好“小、实、活”这“三字经”。
念好“小”字经
周刊的文章相对正刊而言,新闻主题和题材在重大、严肃等方面都会稍逊一筹。如何扬长避短,把周刊同样办得有吸引力,有可读性,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从小的题材中发现好的新闻,由“小”入手,把“小”做好,念好“小”字经。
念好“小”字经,就是要由小见大,从一些小新闻事件中发现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周刊离“官家”远,那么相对来说离群众就比较近,而基层和群众,正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新闻写作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子才能心贴心,而这种接地气的近水楼台,也就更能解民意,针对周刊来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报道就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把这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情写好,把这些小主题策划好,那么在群众中就会取得自己特有的影响力,变“小主题小内容”的劣势为“生活气息”浓郁的大优势。例如,笔者曾经写过的《临城市民屡收求助短信》、《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等稿件,反映的都是很小的新闻事件和主题。《临城市民屡收求助短信》从笔者收到的一条短信说起,收到一条短信在时下可以说对于大家是私空见惯的小事情,不放在心上也就是件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这样以散发虚假欺诈内容向市民骗取钱财为目的的诈骗却又确实对部分市民的财产安全构成危害,所以,笔者就以这件小事情为新闻线索,展开采访调查,特别是对公安局、电信局等相关部门进行深入采访,就由一条短信写成了一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稿件,以大量的事实说明天上不会掉馅饼,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警惕。稿件见报后,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可见,只要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用心把小文章做好做深,也能够起到大作用,让周刊类的新闻稿件受到市民的关注和肯定。
念好“实”字经
念好“实”字经,就是写的内容要实在、实用。周刊新闻写作很大部分是与民生密不可分,所以文章内容是要对大众实实在在有用的,至少要让读者看了以后有所得,才能让读者喜欢看喜欢读。如何才能念好“实”字经,关键就是要做实在的采访,在写作时少说空话套话,写出的稿件要增强服务性和具有实用性。
周刊的采访写作一定要善于抓热点,写生活,特别是在内容选择上,要加大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力度,注重采写有深度、有力度的关注文章,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增加报纸与读者的互动空间,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更好地服务群众。寻常百姓家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无非就是由柴米油盐酱醋茶构成,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缺斤少两的事情,《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一文,就是笔者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如何才能正确对待与解决,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呢?相信这是很多消费者想了解和获取的信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被人缺斤少两时大家心里都会感到非常气愤,但是由于事情不大不小,很多人遇到都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有少数人想要投诉,却因为不知道应该如何做而放弃。于是,笔者结合自己遇到的情况和被采访的消费者反映的情况和他们的意愿,采访了相关部门,了解到正确的维权和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措施,写成了《当我们的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这篇报道,让有类似经历的读者从中收获到实用的维权信息,从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具有很强实用性和生活性的新闻报道,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后才有可读性和现实意义。
又如,由笔者和同事共同完成的系列报道《花季女孩的生命呼救》,采写的是当时引起市民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事件——只有十多岁的花季女孩小顺香被严重烫伤,但又由于家境贫困缺少救治的钱。所以在小顺香的系列报道中,我们克服困难第一时间赶到小顺香的家和学校进行详实采访,采写刊发了《花季女孩的生命呼救》、《“花季女孩的生命呼救”追踪报道》、《小顺香在关爱中逐步恢复》系列报道,并联系临沧市教育局、民政局、妇联、红十字会等四家单位一起向社会发出捐款倡议。同时,与《春城晚报》临沧记者站联合,在《春城晚报》同步刊发小顺香被烫伤的消息,让小顺香在得到临沧市民关心的同时,也得到昆明市民的关爱。最后,通过周刊为小顺香捐得善款21300元,通过《春城晚报》为小顺香捐得善款60000多元,合计共为小顺香捐款81300多元,使小顺香得到及时救治,并成功做完手术回家。
念好“活”字经
周刊的新闻写作中,鲜活的东西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有力保证。所以在写作中,我们还必须要念好“活”字经。如何念好“活”字经?
其一,标题要鲜活,不能死板。要使标题鲜活,我们可以用大量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如:笔者曾写过一个大菜市场卖鲜花的女子的致富经历,就借用了大家都熟知的一部电影名起标题为《卖花姑娘胡兆芳》,让读者既感到亲切又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还有像《鸡司令徐景程和他的养鸡场》、《婚礼进行曲》等标题也是让读者觉得很诙谐、鲜活的标题。
其二,题材要鲜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周刊新闻写作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就是群众生活,只要围绕群众生活的方面进行选材,关注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立足生活、观察生活,用心用情反映群众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一定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由此可见,只要念好小、实、活这“三字经”,就能用小文章发挥大作用,写出服务性、实用性效强的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鲜活的报道,从而突破周刊的局限性,扬长避短,扩大周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栏编辑:尚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