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报道
——以《白城日报》为例
2014-06-07李洪岩
□李洪岩
(白城日报社,吉林 白城 137000)
地市党报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报道
——以《白城日报》为例
□李洪岩
(白城日报社,吉林 白城 137000)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我国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地市党报要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及时传达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全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展示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开展。
拓宽视野,提高新农村报道质量
党和国家围绕新农村建设出台的大量政策、举措,为地市报拓宽农村新闻报道领域打开了广阔天地。与传统“三农”报道相比,新农村报道内容更广、视野更宽,从过去的“四季歌”,延伸到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社会等多方面。
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和增收之外,媒体也要关注农民的精神需求、权利保障,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新型农民集群的培养。
吉林省白城市《白城日报》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颁布实施以来,快速反应,积极行动,在新闻策划、采访与版面设计等方面着意向农村倾斜,眼睛向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突出关注“三农”问题,开设相关栏目、增设专版,充分传递出以“三农”问题为本位的情怀和视角。
从2008年6月6日开始,《白城日报》在二版开设《聚焦“三农”》专版,专版定位是全方位地反映农民的生产、生活风貌。白城地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发展为主的地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定位准,内容丰富、全面,出版头几期就受到读者好评。专版开设当日,头条“农村新气象”专栏刊发的稿件是《“三个协会”让农牧民笑逐颜开》,倒头条是“绿野法制”专栏,刊发的稿件是《想发财私伐林木,巧侦查识破骗局》,同时配发农民在大棚里摘黄瓜的照片。报纸出版当天,编辑部就接到读者电话,赞誉专版办得好,认为“清新、耐看”。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打来电话的是看似“与此无关”的城里人,他们同样关心农村的事情。
注重策划,做到战役性报道与常规性报道相结合
在具体操作层面,《白城日报》先后开辟了“小康路上”、“大地絮语”、“致富能人”、“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等栏目。内容上,突出解读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的阐释性、分析性报道;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着重报道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向农民传递最急需的生产、生活知识和信息,力求在内容上做到“有用”,报道形式上做到“好看”。
2013年春季,结合备春耕生产,《白城日报》编辑部策划组织了《走村进户看春耕》报道活动,以“进农家,知农情,暖农心”为主题,突出关注“三农”问题的民生视角。此次战役性报道共发表稿件20余篇,内容涉及农资市场、科技备耕、支农贷款、扶贫、机械化推广、灌溉用水用电等关乎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内容。不但讴歌在党的惠农政策下农民生产热情的高涨,也反映了农民的实际困难和疑惑。发表了《玉米保护性耕作项目成为农民科学种田的助推器》、《农机补贴让洮北农民买上了新机具》等稿件。笔者在这次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农户的地块灌溉用不上电,烧柴油一小时要比用电多花3.9元;有的农户因贷不到款,不得不在民间借贷,笔者以翔实的素材反映了这些情况。稿件发表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促使农民春耕生产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深入农村,既报道“大事件”也反映“小生活”
以往惯例的成就性报道、浅层次动态发布及一般的工作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读者需求。人们更需要那些与他们生活贴近、相关的实用新闻和信息,以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经营活动有所帮助。
《白城日报》作为地市级党报,在新农村建设报道中利用更加贴近农村、更加了解农民的优势,紧紧围绕白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把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化作具体的民生话题,准确地反映农村风貌及新人、新事、新典型,报道他们所思、所盼、所想,最大限度发挥新闻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2011年,笔者采访了白城市洮北区金祥乡卫东村67岁的低保户齐文生,9月份他告别了居住21年的泥草房,搬进了新居。能住上砖瓦房,是齐文生多年的心愿,吉林省实施的泥草户改造工程,让他享受到了国家各级政策补贴共6000元,除此之外,村里还为低保户补贴2000元。村里统一设计、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采购原材料,免去建房过程中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节省资金几千元,这样他只花6000元就欢天喜地地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居。齐文生指着蓝瓦白墙的大房子说:“家里生活条件没得说,喝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村里卫生所正在建着,以后咱不用出村就能看病了,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农村科技》专版,则刊发一些对农民非常实用的时令技术,对农民科学种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农民把这些稿件剪裁下来,留作资料,以备用时查找,这些贴近民生的报道,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这就是“贴近”的魅力,也是地市报竞争之所在。
《白城日报》鼓励记者深入农村,让记者在农民炕头了解农民的酸甜苦辣和所思所求,通过写平常人、小故事,形象生动地反映农民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表达上口语化、强调人情味。这些报道清新动人,可读性强,同政策解读性、阐释性等重大报道内容互为补益,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有人预见,媒体新一轮竞争焦点,是农村市场。处于农村最前沿的地市报,应该捷足先登,拿出足够的精力好好经营“三农”报道、新农村建设报道,让农民感到报纸可亲、可信、可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村人口这个最大的受众群体,形成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