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途径浅探
2014-02-05焦信敏
焦信敏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3)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Fuzhou 350003,China)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校报作为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高职院校校报反映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和校园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笔者以为,高职院校校报育人功能的发挥与否,取决于其对受众影响力的大小。如何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报全方位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校报产生影响力,改变受众思想和行为功能的发挥,是以其受众群体对该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乐于接受的程度为基本前提的。高职院校校报积极影响力的产生,必然要从高职院校师生对其接触程度和频率说起。
有研究者曾对高职学生校园媒体接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从大学生对新兴校园媒体的拥有情况、使用情况和接触时间等方面来看,已超过传统校园媒体,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校报作为校园媒体的一种,虽然仍占有相当比例,但其被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尽管如此,在大学生对校园媒体的信任度方面,调查显示,高达九成以上的学生表示相信报纸[2]。在校园媒体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力的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在2009年做了相关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高校中影响他们思想行为的4大主流媒体分别为学校论坛、校报、广播站和新闻网[3]。
可见,在新的形势下,新兴校园媒体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形式丰富多样,吸引了高职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校报等传统媒体作为高职院校党政机关喉舌,在受众群体中所产生的公信力依然存在,其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仍然为高职院校师生所肯定,但其在校园中作为主流媒体存在的地位受到一定的挑战。更多的受众开始将注意力转移至新兴校园媒体,开始在新兴校园媒体平台接受越来越多的多方面信息和多元价值观。校报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和思想育人等功能渐渐作为一种空洞的概念被受众认知和接受,对校报接触时间和频率的降低,必将直接导致校报信息和价值观等传递和传播功能的弱化和丧失,最终导致校报影响力的不足。
二、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不足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高职院校校报在新兴校园媒体崛起的环境中未能正确定位、积极改革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报条件相对不足成为高职院校校报发展创新的瓶颈
随着新兴网络校园媒体的出现,传统纸质媒体在校园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一去不返。在新兴校园媒体出现之前,校报和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其他传统校园媒体共同营造校园舆论氛围。校报作为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更是传统校园媒体中的主流媒体,发挥着绝对的舆论引领和导向作用。面对单一的舆论引领者,作为受众的高职院校师生更多是被动接受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受众对高校校报的办报水平和质量要求总体不高。
新兴校园媒体出现之后,广大受众可选择的媒体形式增多,可接触的信息量急剧增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选择者,开始积极寻求更多令自身满意和喜好的信息,并对校园媒体、尤其是校园传统媒体产生更高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校报无论从版面形式,还是信息内容,都无法满足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需要,开始淡出受众的视线。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高校校报办报条件相对不足存在一定的关系。笔者了解到,高职院校校报编辑人员多为非新闻专业出身,且身兼编辑、记者、编务等数职,通常还要处理所在部门的其他日常工作。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校报编辑部,但往往校报从策划、选题、采写、组稿、编稿、组版,直到校对、发行及经费报销等工作只有责任编辑一人承担,工作量大,任务重,使得校报编辑极少有精力投入到业务学习中去。另外,部分院校在办报硬件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也仍然存在欠缺。这些办报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使得高职院校校报的改革创新发展步履维艰。
2.编排设计忽视受众心理需求导致高职院校校报可读性不高
可读性是指一份报纸的内容形式等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特性。高职院校校报作为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报道的内容是发生在高职院校师生身边的新闻、是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息息相关的新闻,因此,校报在办报宗旨和内容形式方面具有一定的读者基础,针对特定受众群来说,校报理应具备较强的可读性。但事实却并不乐观。大部分师生表示知道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但经常读报、并喜欢读报的人却并不多。
笔者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校报自身的编排设计忽视大学师生读者心理需求存在密切关系。正确认识读者的心理需要是实现校报良好传播效果的基础,只有当校报的传播方式和信息内容与读者的心理需求实现统一,校报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等才能得到读者的肯定和接纳,才能最终引起读者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充分发挥校报办报育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有研究者总结出受众对媒体表现出娱乐消遣心理、求知探索心理和参与心理[4]。这三种心理需求同样存在于高职院校师生对校报的需求中,具体表现为高校师生更愿意通过对校报的阅读实现陶冶情操、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目的;更愿意通过校报了解自己所处学校的真实情况和新鲜动态的新闻,他们急切想通过权威性较高的校报,实现自身对周围世界的进一步认知;在新兴媒体的影响下,高校师生更愿意参与到校报其中,与校报产生互动,获得更加丰富的读报体验。
但目前多数校报设4个版面,第一版多为重要新闻,刊登学院党政重大新闻,这些新闻的采写又多就事论事,用词遣句多为学术政治用语,对一般师生而言,难免枯燥空洞。第二版一般为次要新闻,多为学院发生的其他新闻,也多是常规性报道。这两版的报道几乎让报纸成为了学院工作简报和大事记录,真正贴近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新闻和深度报道严重欠缺;即使存在与师生相关的报道,也多是对文件及会议精神的解读,内容空洞、语言枯燥,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虽然部分高校校报在第三版和第四版的编排上进行了改革创新,用新颖独特的形式报道高校校园中的点滴,吸引了一部分读者的关注,但更多的高校校报仍然停留在颇具说教意味的编排上,使更多的读者对校报望而却步。
3.发放发行体制不完善限制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的扩大
高职院校校报一般没有公开发行刊号,除了少数具有内部刊物准印证号外,相当一部分校报只是内部办报,存在发行范围小、发行渠道不规范等问题。发行范围小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校报一般面向校内师生发放,通常以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发放;另外小部分通过邮寄等方式与兄弟院校、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交流。校报发放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来承担,一般为无偿劳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发放到位与否难以落实。
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校报的发放工作就存在以上情况,每期报纸的发放由各系分团委组织落实,通常安排学生会相关学生干部以宿舍为单位面向学生进行发放、以办公室为单位面向教师发放。发放工作琐碎复杂、任务重,很多学生干部在课业负担比较重或社团活动比较多的情况下,往往出现发放不及时、个别宿舍漏发乃至不发等问题,进而出现校报无法进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情况。面向教师发放的报纸通常以办公室为单位进行发放,发放效果不容乐观。校报这种发行发放体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的扩大。
三、提升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的途径探析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不足的原因,笔者尝试从办报条件改善、提升办报质量和创新发放方式三个方面探讨相关途径,提升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确保人力物力资源,为提升高职院校校报影响力奠定基础
改善高职院校校报的办报条件,需要从人力和物力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人力资源方面主要指校报采编队伍建设,物力资源主要是经费支持。笔者以为,人力和物力两方面资源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实现发展。
在校报采编队伍建设方面,应当对校报采编队伍的建设给予充分重视,选用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性的骨干精英人员担任相关职务。一支精干的、稳定的校报采编队伍,是办好校报的基础。同时,还要把采编人员从繁琐复杂的其他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做好采编工作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有时间不断学习和研究业务知识,向更高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发展。另外,建议高职院校创造条件为采编人员解决职称待遇等问题,打消采编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困难等后顾之忧,力争培养一支专家型的编辑队伍,为高水平办报打下坚实基础。
在保障优秀采编队伍建设的同时,校报工作更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经费支持。编排工作只是校报工作的一个环节,还有诸如印刷、邮寄交流、培训学习、新闻采访设备购置等等内容,无不需要经费支撑。目前,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校报编辑部甚至连录音笔等采访设备都不具备,在新闻现场也只能用像素低、功能差的相机进行拍摄,大大降低了校报新闻稿件质量。另外,校报采编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与同仁进行业务交流等活动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因此,校报经费是保障校报采编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为采编工作人员不断提升办报业务能力提供了保障。
2.创新校报编排内容与方式,提升高职院校校报可读性与吸引力
高校校报的周期性长、内容枯燥乏味,使得许多读者望而却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为,高职院校校报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创新,使校报形式新颖独特,让人看着眼前一亮,校报内容生动有趣,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高职院校校报要创新校报内容,需要从读者心理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宣传报道的视角,在学院政策文件和师生口味中寻找结合点,找准新闻点和切入点,善于抓住亮点吸引人,用平实的语言报道新闻事件。高职院校校报不仅仅是宣传学院党政机关文件精神,它更应该关注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尝试培养学生记者团队伍,加强教职员工通讯员队伍建设,将广大师生所关注的焦点和广大师生身边的人和事采写进校报,让校报真正反映高职院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接地气”的报纸。另外,对于高职院校师生而言,通讯、专访、评论、特写等新闻体裁往往比单纯的消息报道更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通过这些体裁撰写高职院校师生身边的人和事,弘扬正气,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最大程度引起师生共鸣,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高职院校校报的编排设计方面,除了要求校报编辑在版面设计上下功夫,通过题与文、图与文的配合以及字体、字号、样式、题型、线条、底纹、色彩搭配等,把报纸的版面办好办活,用优美大气的版面样式吸引读者,影响读者的审美观,还要从细节处着手,增加高职院校师生感兴趣的栏目和专题,办出特色,办出效果。例如有些院校根据师生需求,不断创新,开设“文化长廊”、“就业指导”、“心理小知识”、“健康与卫生”、“院长信箱”等特色栏目,为读者介绍知识性、实用性的信息,增强校报服务功能和互动性,拉近校报与读者的距离,使校报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提高校报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以高职院校校报为基础创设校园立体宣传体制
高职院校校园媒体除校报外,还有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栏、学校官方微博、校园新闻网等。校报由于其发展历史长、管理相对规范成熟,成为诸多校园媒体中权威的、具有领导地位的主流媒体形式。校园网络及校园新闻网、官方微博等形式基于新型媒体的兴起而产生,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快速、能够滚动播出、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特点,广泛被高职院校师生接受。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传播和时效性强的效果。校园宣传栏及校园杂志等其他传统媒体形式具备纸质媒体的诸多优势。多种校园媒体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以共同的宗旨为出发点,对高职院校进行宣传报道。
但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一般情况下,多种校园媒体的宣传报道出现同质性,即对同一个新闻事件,从相同的新闻视角进行内容雷同的报道,这就造成了媒体资源浪费和宣传效果不佳的现象。因此,应当以校报为基础,创建多种校园媒体立体宣传机制。具体而言,同一个新闻事件,校报可以从挖掘新闻背景、开展深度报道,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信息,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另外,对于其他校园媒体而言,校园广播则可以将校园新闻事件以短讯、快报等形式第一时间进行广播报道;校园新闻网、官方微博等可以对新闻事件以滚动播出、图文并茂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效果;校园宣传栏也可以张贴新闻事件图片或相关报道报纸,进一步巩固新闻事件宣传效果。如此,可以实现以校报为基础,在高职院校舆论宣传中形成动静结合、声像互补,形成强大合力的校园立体宣传体制,从而实现校园媒体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宣传报道效果最佳。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3-03-17.
[2]郑建芸,林素真.高职学生校园媒体接触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0-73.
[3]廖爱军,铁铮.校园主流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2):131-134.
[4]王悦.受众心理对大众传媒的影响[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