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刘少奇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2014-02-05谢建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刘少奇

谢建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湖南长沙410001)

论刘少奇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谢建美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湖南长沙410001)

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之一,其民生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披荆斩棘、爱国救民,发展生产、经济利民,党性引导、“教育”助民,坚持真理、调整恤民和修规立律,制度惠民五个方面。重温刘少奇的这些民生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视民众的呼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刘少奇;民生思想;主要内容

刘少奇一生为民,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奉献了他毕生的精力。他关心民生疾苦,经常深入民众进行调查。他终其一生,用不停地思考与探索阐释了他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那么,刘少奇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到底由哪几部分构成呢?本文拟就此作一个简单的探讨,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刘少奇出生的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神州大地满目疮痍,百姓处于卖儿卖女难以生存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境地,刘少奇青少年时代,就萌发救民于水火的民生思想,随着其革命实践的发展,他的民生思想不断丰富和成熟。就其一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披荆斩棘,爱国救民

为救民于水火,为使祖国母亲重获新生,刘少奇青少年时代就心忧天下,立志报效祖国。在玉潭中学上学期间,他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反对袁世凯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稍后,为表达保卫炎黄子孙的决心,他又将自己的名字“渭璜”改为“卫黄”。1916年秋,受武力救国思想的影响,刘少奇报考了湖南陆军讲武堂。但由于没有校舍,讲武堂至1917年3月才正式开学。然而这年10月,讲武堂因战乱被迫解散。刘少奇从军救国的梦想破灭,一时找不到别的出路,只好回到老家自修中学的课程,准备报考大学。1919年初,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再次来到长沙,考入长沙育才中学毕业班学习。就在他即将毕业考试时,五四运动爆发,他立即投身到了这场席卷全国的政治热潮中。1921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毅然踏上了赴俄求学的道路,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使老百姓能从反革命和侵略者的魔爪下解放出来,他不畏艰难,长期身处险境,领导工人运动和敌后根据地的斗争。1922年归国后,刘少奇立即按照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要求,积极投身于领导工人运动的伟大事业中,在领导安源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斗争中,表现出非常睿智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转为地下工作,刘少奇在国民党统治区即白区开展秘密工作,发动群众,配合土地革命斗争。1935年底,他又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赴华北地区,落实瓦窑堡会议的正确主张,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坚持“防御为主、长期隐蔽、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正确路线和方针不但指导恢复了党在白区的组织和活动,而且还为工人力量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少奇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领导开创和发展了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提出正确的处理事变的方针,领导重建了新四军,巩固和壮大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使老百姓能早日看到共产主义理想在神州大地实现的曙光,他在革命关键时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2年冬,刘少奇从上海秘密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苏区期间,他既领导苏区的工运工作,又领导全国的工运工作。他组织工人努力生产,支援前线,开展同白区的贸易工作,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作出了贡献。反围剿失败后,刘少奇又参加了长征,在遵义会议上积极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刘少奇在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期间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领导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在主持中央工委工作期间,他主持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全国土地法大纲(草案)》,在解放区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热潮。这些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生产,经济利民

刘少奇早年留学俄罗斯,又曾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过一段时间,还长期在国统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工人运动,就其对工业生产、经济发展和国家管理方式的理解来说,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除少数能与其相提并论外,其他大多数还是与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刘少奇认为,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对于革命的胜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在夺取政权后继续取得广大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小生产者积极拥护,就必须大力发展各种经济,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使老百姓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

在安源工人运动期间,他就非常保护工业生产,通过各种制度保障工人的利益。进入苏区后,他在《斗争》第五十三期上发表《论国家工厂的管理》一文,针对当时苏维埃国有工厂在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备的工厂制度,科学地组织与计划生产的设想。虽然他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改进生产,杜绝贪污浪费等现象而作,但里面也重点强调了工业的作用。他说:“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浩劫是普遍了的,许多工厂矿山相继破产与关门停业,无数千万的工人被驱逐到街上挨冻受饿。但是在苏维埃区域,虽然这里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虽然有帝国主义国民党不断的‘围剿'与经济封锁,但是苏维埃形式的新式的工业,已经开始发展出来”。苏维埃这些工业的发展、巩固与生产的提高,不但使工人免除了生活的忧虑,而且还支援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对于目前的革命战争,是具有极重大的直接关系的”。[1]

1949年,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夕,他在深刻分析中国经济特点和形势的基础上,在《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一文中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要积极发展经济的主张。他说:“我们要急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被破坏,但除开那些投机操纵的经营及有害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经营而外,都应加以鼓励,使其发展。在这种发展中,必须以发展国营经济为主体。普遍建立合作社经济,并使合作社经济与国营经济密切地结合起来。扶助独立的小生产者并使之逐渐地向合作社方向发展。组织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范围以内,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带有垄断性质的经济,则逐步地收归国家经营,或在国家监督之下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然后在可能的条件下,逐步地增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加强国民经济的计划性,以便逐步地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央要“建立全国性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建立各省各县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成立财政、工业、铁路、船运、邮电、农业、商业各部及国家总银行与各专业银行,并按各产业部门成立公司或托拉斯,经营国家的工厂和矿山。建立国营、省营、县营、市营各企业间的正确关系。”这样,对国家有利,对地方有利,对整个社会都有利。我们决不能在经济计划和措施上超出实际的可能性,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过多地、没有准备地去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因而使共产党失去农民小生产者的拥护,破坏城市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2]使新中国政权失去它存在的民众基础。

三、党性引导,“教育”助民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对老百姓的教化,“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虽给当时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带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人道德的修养还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列宁等虽认为道德根源于社会经济状况,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但在很多论述中也强调共产主义的道德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解放全人类的同时最终解放自己。

刘少奇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参加革命开始,就非常注重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党性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希望通过培养共产党员良好的党性修养和道德风范,在促进革命发展的同时给老百姓以示范以引导,达到无产阶级最终解放自身的目的。

为促进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素质的提高,刘少奇在党内较早地开展了党员的学校培训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安源,刘少奇创办了中共党内最早的党校。在新四军的驻地竹沟,刘少奇创办的党校也在中共党校教育培训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更是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革命的发展,刘少奇的这种教育不但内容、方式、对象等发生了很大改变,而且逐渐扩展到了群众、社会的管理中,演变为一种引领社会风气,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减轻负担的重要手段。

1942年,他要求各地党政负责同志必须亲自去检查各种学校(小学、中学、夜校等)的教育内容,考查教员,掌握教育方针与政策,并经常亲自去向学生讲话,通过深入的教育团结数百万青年和我们一道为新中国奋斗。

在新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夕,他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文中就强调了记者、报纸等的社会教育作用。他说:“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面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如果办得不好,就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会散布落后的错误东西,而且会导致人民分裂,导致他们互相磨擦”。“报纸要能够密切联系群众,那是很好的;但是,如果给群众以错误的东西,散布坏影响,散布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理论、错误的政策,把群众中的消极因素、落后因素、破坏因素鼓动起来,就要犯大的错误”。[2]所以,新闻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新闻记者一定要站在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基础上全面、深刻及时地正确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经常学习、研究,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对于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应当勤问,可以写信问你们的上级。新闻记者一定要懂得党的路线,发挥好自身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1958年,在了解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教育要求的需要后,他又提出了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使学校制度与劳动制度相结合的想法,主张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工厂季节性用工难和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的问题。1964年,针对学校教育国家负担不起和部分家庭小孩上学经济存在困难的问题,他再次强调了主办半工半读或者半农半读的学校。他的这种主张,对于提高当时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改善生活,促进就业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对于现在单位员工的终身学习和农民工的培训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四、坚持真理,调整恤民

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实际的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真理,必须敢于与错误进行坚决的斗争。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生都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与错误进行坚决的斗争。与其他领导人不同的是,刘少奇的坚持真理更多地包含了恤民的内容。

在领导工人运动期间,他就曾与“左”的路线进行坚决的斗争。在白色恐怖盛行的情况下,刘少奇不赞同置工人的生死于不顾,在国统区进行大规模的工人运动。相反,他主张工人根据国民党为欺骗工人阶级而不得不规定一些对于改善工人阶级现状有利的条文(如在某种条件下允许工人组织工会与罢工,规定了比现在较少的十小时工作时间,星期日纪念日休息,对于工人疾病年老死亡的抚恤救济等)与国民党进行坚决的斗争。他说:“我们要利用工厂法、工会法上那些对于改善工人阶级现状有利的条文,来组织工人群众的斗争,要求实现那些条文上所规定的利益,并就此揭穿国民党的欺骗,这样才实际有益于我们开展工人运动的工作”。如果我们对于工厂法、工会法仅持“绝对反对”的态度,只在工人群众中去叫喊“反对工厂法,要求实现苏维埃劳动法”这样绝对的口号(这样的口号要在革命胜利后才能实现),那是等于一事不做,那是完全空洞的反列宁主义的关门主义(几年来反对工厂法、工会法的经验就是如此)。[2]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在城市管理的问题上,刘少奇认为人民政府必须给工人以可能与必要的优待。当物资缺乏时,除保障军队生活外,第一就是保障工人生活,要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后方机关职员较高。只有在工人生活有了保障,而我们的生活待遇更苦的基础上我们才有理由说服工人,获得他们强有力的支持。三年困难时期,当很多地方发生饥荒的时候,刘少奇又是在总结自身错误的基础上,顶着“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巨大压力在“七千人大会”上提出了“一九五八年以来,政府成绩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和错误”的观点。针对农村人民公社实际工作中违反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犯了刮“共产风”和其他平均主义的错误提出了切实的调整措施,进而为国民经济的调整,人民生活的好转创造了条件。[3]

五、修规立律,制度惠民

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而刘少奇似乎比邓小平更早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安源工人运动开始,他就非常注意修规立律,为好制度的建立不断努力。美国作家洛厄尔·迪特默说:刘少奇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制度主义者”,[4]“似乎是专门用来写作各种规章和法规的,通过这种方法,他有条不紊地把各种制度灌输给别人”。[4]钱锦宇对建国后刘少奇这样评价道:“刘少奇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于,他在建国初期为建构中国社会的法理型(legal―rational)统治所做的一切努力”。[5]不过,仔细分析刘少奇所创建的这些制度的话,除了管理、统治的努力外,还带有深深的惠民情结。

在打破旧有生产关系及新中国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刘少奇非常关注老百姓个体劳动者的财产权利。在土地改革及相关法律中,他多次强调对中农、雇农等的土地和自有财产要给予保护。1954年,在有关宪法草案修改的过程中,他特别在“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的款项中补充了“房屋”这一公民个人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6],强调国家政权必须保护老百姓赖以安身立命和修养生息的财产,为他们生活的发展提供便利。

为防止党员干部的官僚腐化,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及众多报告中,提出了严格党员标准,树立党员规章制度意识的要求。1956年,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色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刘少奇又提出了限制领导干部权力,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设想。在有关国家工作的监督中,他不但强调了党、人大、政府自身机关的监督,而且还特别指出:“必须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必须鼓励和支持由下而上的批评和揭露;凡是对批评者实行压制和报复的人,必须受到应得的处分”。[7]

建国后,刘少奇参与修改和制定了24部法律法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惩治贪污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关于划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经济工作上管理职权的决定》、《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等基本奠定了新中国法制的基础,同时也为保护国家财产,促进经济发展和公民利益的保障等提供了基本依据,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民心的稳定和凝聚。

当然,刘少奇的民生思想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不断的研究与学习中深入挖掘。在我国改革逐渐向深水区迈进,垄断利益集团通过自身优势地位阻碍改革进一步发展,部分党员干部觉悟不高,个别政府不顾百姓生活影响,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情况下,重温刘少奇的这些民生思想,相信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视民众的呼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全国总工会.刘少奇论工人运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76.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8-431,398,36.

[3]金冲及.刘少奇传(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818-820.

[4](美)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78,205.

[5]钱锦宇.一个法律人眼中的刘少奇[J].博览群书,2008,(11):4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3.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9.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Livelihood Thought of Liu Shao-qi

XIE Jian-mei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Changsha 410001,China)

Liu shao qi was one of the leaders of CCP and PRC,and his livelihood thought is shown as follows:patriotism,developing economy,“educating”people,sticking to truth,showing solicitude to people,etc.Going over Liu shao qi’s liveliho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out the mass line policy,facing up to the masses’appeals and building up a better-off society.

Liu shao qi;livelihood thought;major content

D2-0

A

1009-3583(2014)-0019-04

2014-02-12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共的文化统战研究》(12YBB149)和2012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湘学研究专项课题《刘少奇的制度反腐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谢建美,男,湖南宁乡人,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部讲师,学报编辑,湖南省统战人物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博士。研究方向:统战理论、中共党史及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刘少奇
刘少奇穿越103道封锁线回延安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与陈云:革命友谊深如许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刘少奇:心系人民、廉洁奉公
刘少奇: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光辉榜样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刘少奇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三次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