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韵》“断”字异读音性质考辨

2014-02-05兰小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广韵音义注音

兰小云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广韵》“断”字异读音性质考辨

兰小云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广韵》“断”有“都管切”、“徒管切”、“丁贯切”三个读音。这三个读音是否区别意义,古今音兼注的古汉语字词典在此问题上存在分歧。文章从《广韵》出发,根据《经典释文》“断”注音所显示的音义关系及现代汉语方言中“断”的音义情况,证明“断”在《广韵》中的三个读音是辨义的读音。

《广韵》;《经典释文》;断;异读;考辨;

“断”,现代汉语读duàn,常见的意义有“分成两段或几段”、“断绝,隔绝”、“判断,决定”等。“断”,《广韵》有“徒管切”、“都管切”、“丁贯切”三音,相应的意义分别是“绝也”、“断绝”、“决断”;“丁贯切”与现代汉语duàn音相应,由于浊上变去,“徒管切”亦与现代汉语“断”的读音相应,“都管切”折合成今音读du n,无相应的现代汉语读音。由于“断”的古今音对应不整齐,古今音兼注的古汉语(或古今汉语)字词典对《广韵》的三个读音是否辨义的问题就存在分歧。《辞源》《汉语大字典》(后简称《大字典》)把“都管切”和“徒管切”看成互相不辨义的读音,把“丁贯切”看成辨义的读音;《汉语大词典》(后简称《大词典》把三个读音都看成互相不辨义的读音。

三部字词典在标注古今音时遵循同样的原则,即:既注今音,又注中古音,今音在前,中古音在后,中古音以注《广韵》的反切为主;某字今为多音多义字,则分项标音;某字今音下辖几个中古音,中古音是辨义的,则分列条目(《辞源》《大字典》分列的条目中只标中古音,不标今音),中古音是不辨义的,则将中古音并列于今音之后。三部字词典“断”的标音如下:

《辞源》:

duàn都管切。徒管切。《集韵》徒玩切

……

丁贯切

《大字典》:

duàn《广韵》徒管切。又都管切。

……

丁贯切

《大词典》:

duàn《广韵》都管切。又徒管切。又丁贯切。

那么,“断”在《广韵》的三个读音是否如《辞源》《大字典》处理的那样,“都管切”和“徒管切”互相不辨义而“丁贯切”是辨义的;还是像《大词典》处理的那样三个读音都是互相不辨义的读音呢?

其实,三部字词典的处理都有问题。根据《广韵》所著录的“断”的音义,结合古代音义书、古书注解和现代方言“断”的音义分析,“断”在《广韵》中的三个读音分别都是辨义的:“断”为他动词、作“截断”、“杀;斩”等意义时,读“都管切”;“断”为自动词、作“折断”等意义时,读“徒管切”;“断”作“决断”等意义时,读“丁贯切”。

首先,“断”在《广韵》的三音下,释义用了不同的措辞:“徒管切”下用“绝也”,“都管切”下用“断绝”,“丁贯切”下用“决断”。虽然所用词语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徒管切”下的“绝也”和“都管切”下的“断绝”,但既然用语不同,就有可能意味着三个读音互相之间都是辨义的。

从《广韵》出发,我们再证之以古音义书“断”的注音所显示的音义关系和现代汉语方言“断”的音义情况,三个读音的辨义性质就看得很清楚了。

从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中,“断”的三音的辨义性质看得更具体。如果“断”的词性明确为他动词,意义明确为“斩;杀”、“拦截”,则《经典释文》注“都管切”;如果“断”词性明确为他动词,意义明确为“判断;决断”义,或由“决断”义引申出的“绝然无疑,绝对”义,则《经典释文》注“丁贯切”;如果“断”的词性明确为自动词,意义明确为“折,(长形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经典释文》注“徒管切”,多数时候不注音(对于异读辨义的常用异读字,当其据义当读常见音时,《经典释文》一般不注音)[1]。

先看“断”的词性明确为他动词,意义明确为“斩;杀”、“拦截”义《经典释文》注“都管切”的例子。“都管切”《经典释文》具体用“音短”、“丁缓反”、“丁管反”、“都管反”、“端缓反”等:

1.《诗·鲁颂·閟宫》“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笺:“翦,断也。大王自豳徙居岐阳,四方之民咸归往之,於时而有王迹,故云是始断商。”《毛诗音义》:“断也,音短。下同。”

2.《周礼·秋官司寇·司刑》“刖罪五百”注:“刖,断足也。”《周礼音义》:“断足,丁管反。”

3.《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礼记音义》:“断长,音短。”

4.《左传·昭公十年》:“请断三尺焉而用之。”《左传音义》:“请断,丁管反,注同。”

5.《公羊传·僖公三年》“无障谷”注:“无障断川谷,专水利也。”《公羊音义》:“障断,丁管反。”

6.《谷梁传·哀公十三年》“祝发文身”注:“祝,断也。”《谷梁音义》:“断也,音短。”

7.《尔雅·释草》“雚,芄兰”注:“雚芄,蔓生。断之有白汁,可啖。”《尔雅音义》:“断之,丁管反。”

除第5例外,其它6例“断”均为“斩;杀”义:第1、2、6例以“断”释“翦”、“刖”、“祝”,则“断”的“斩;杀”义十分明显;第3例“断长补短”即“截长补短”之义;第4例“断三尺”即斩三尺长一段;第7例“断之有白汁”即斩断它有白汁。第5例“断”为“拦截”义,“障断山谷”即拦截山谷的水流。

其次看“断”的词性明确为他动词,意义明确为“判断”、“决断”义《经典释文》注“丁贯切”的例子。“丁贯切”《释文》具体用“丁乱反”、“都乱反”、“端乱反”等:

1.《易·系辞下》:“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周易音义》:“断可,丁乱反。注同。”

2.《书·蔡仲之命》“罔以侧言改厥度”传:“无以邪巧之言易其常度,必断之以义。”《尚书音义》:“断,丁乱反。”

3.《诗·召南·甘棠》“召伯所茇”笺:“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毛诗音义》:“听断,丁乱反。”

4.《周礼》:“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周礼音义》:“而断,丁乱反,注同。”

5.《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左氏音义》:“能断,丁乱反,下同。”

第1例“断”意义为“绝然无疑,绝对”,“断可识”即绝对可以知道。第2、5例“断”意义为“判断,决断”:第2例“必断之以义”即一定用义来判断;第5例“能断大事”即能决断大事。第3、4例“断”意义为“判决”:第3例“听断”即听判决;第4例“断之”即对此事作出判决。

再看“断”的词性明确为自动词,意义明确为“折,(长形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经典释文》注“徒管切”的例子。“徒管切”《经典释文》具体用“大管反”:

《尔雅·释诂下》“契、灭、殄,绝也”注:“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尔雅音义》:“断,大管反。”

例中两个“断”分别用于动词“刻”和“契”之后,“断”作为自动词的特征很明显。《经典释文》“断”只注“徒管切”的例证就此一例。

再看“断”的词性明确为自动词,意义明确为“折,(长形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经典释文》不注音的例子:

1.《礼记·王制》:“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2.《穀梁传·成公十六年》:“日事遇晦曰晦,四体偏断曰败。

两例中的“断”陆德明皆未注音。第1例中的“断”,郑玄注“断为支节绝也”,孔颖达疏“断者谓支节解绝”,此例郑玄、孔颖达皆以自动词“绝”训“断”,可知“断”亦为自动词;“断者”即四肢折断的残疾人。第2例中的“断”,作“四体”的谓语,没有宾语,亦为自动词;“四体偏断”即四肢部分折断。

当然,《经典释文》中也有兼注“徒管切”、“都管切”,兼注“都管切”、“丁贯切”和兼注“徒管切”、“丁贯切”的例子,并且还有兼注三音的时候,但兼注的毕竟是少数。根据《经典释文索引》及笔者自己的统计,“断”在《经典释文》中出现了141次(《经典释文索引》只统计出140次),只注“都管切”的50次,只注“丁贯切”的74次,只注“徒管切”1次,还有2次是注“徒玩切”(注“徒玩切”的性质与注“徒管切”相同,也是“断”作自动词的读音,只所以注“徒玩切”,反映了当时浊上变去的现象),兼注“徒管切”、“都管切”的5次,兼注“都管切”、“丁贯切”6次,兼注“徒管切”、“丁贯切”1次,兼注“丁贯切”和“徒玩切”的1次,兼注三音1次,共14次。可见,兼注两音或三音的现象比只注一音的现象少得多。

再说,兼注的现象形成的原因往往都很特殊:一是表示“断”在某句中可作不同的理解,一是在传抄的过程中人们误删误改造成的:

1.《礼记·少仪》“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注:“折,断分之也。”《礼记音义》:“断,丁管反,又大唤反。”

2.《谷梁传·宣公十七年》:“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谷梁音义》:“断道,徒短反,一音短。”

3.《礼记·王制》“不殀夭”注:“殀,断杀。”《礼记音义》:“断杀,丁乱反,又音段。”

第1例中“断”兼注“都管切”和“徒玩切”,表示句中的“断”可作不同的理解。“折断分之也”既可读为“折,断分之也”,又可读为“折断分之也”,按前者读,则“断”为他动词,按后者读,则“断”为自动词;《释文》音“都管切”,表示可以按前者读来理解,音“徒玩切”,表示又可以按后者读来理解。第2例中“断”用于地名“断道”中,“断道”是晋地名(范宁集解“断道,晋地”),相对于陆德明所处的唐代来说,已经是一个古语词,“断道”之“断”是取义于自动词还是取义于他动词已不得而知,故陆德明兼注两音表示不能确定“断”的源义所自。兼注“都管切”和“徒管切”的5次有3次都是对“断道”的“断”的注音(另外两次分别见于《左传·宣公十七年》和《公羊传·宣公十七年》)。第3例中的“断”兼注“丁贯切”和“徒玩切”恐为后人所加。前面“断耳”条中的“断”,陆德明在“音短”后有“下断杀同”的说明。依例此处“断杀”之“断”不当再注音。

可见兼注两音或三音并不表示异读不辨义。

“断”读三音相互辨义的情况还完整的保留在现代南方很多方言中。南昌方言把作自动词、意义为“(长形的东西)分成两段或几段”的“断”读为[t‘on](声调符号原用五度标调制标调值,此改为标调类,后同),把作他动词、意义为“拦截”的“断”读为[ton],把意义为“判断”的“断”读为[ton][2]。[t‘on]、[ton]、[ton]分别对应于《广韵》“徒管切”、“都管切”和“丁贯切”。其实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还保留有与“都管切”相应的读音,如“短路”的“短”,其本字就应该是“断”,据《现代汉语词典》,“短路”有两层含义:一是“电路中电势不同的两点直接碰接或被阻抗(或电阻)非常小的导体接通时的情况”;一是“〈方〉拦路抢劫”。作“拦路抢劫”的“短路”实际上就是“断路”;“电路中电势不同的两点直接碰接或被阻抗(或电阻)非常小的导体接通时的情况”实际上是由“断路”的“拦路抢劫”义引出来的意义。

既然“断”在《广韵》中“都管切”、“徒管切”和“丁贯切”三个读音是辨义的读音,那么,《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对其注音就要依据自身的注音体例作出相应修改:在今音duàn下分列都管切、徒管切、丁贯切三个反切。

[1]雷昌蛟.《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注音辨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

[2]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58.

(责任编辑:王 林)

On the Phonetic-semantic Relations of"duan"in Guang Yun

LAN Xiao-y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ccording to Guang Yun,“duan”can be pronounced as“dou guan qie”“tu guan qie”and“ding guan xie”.The dictionaries on classical Chinese with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phonetic notations can not agree on the argument whether we can distinguish the meanings of“duan”by its variant pronunci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peech sound and meaning of“duan”in Jing Dian Shi Wen and the statement 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s,this paper aims to prove that there is an equivalent meaning for duan’s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Guang Yun;Jing Dian Shi Wen;duan;Variant pronunciation;textual research

H114.2

A

1009-3583(2014)-0038-03

2014-01-03

兰小云,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广韵音义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