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小说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评李蕊芹、许勇强《〈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

2014-02-05王猛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西游记小说

王猛

(遵义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古典小说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评李蕊芹、许勇强《〈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

王猛

(遵义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李蕊芹、许勇强《〈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一书,是传播学视野下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成果,是古代小说交叉研究的的成功尝试。它第一次对“西游故事”的生成、传播、接受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观照,并以明确的传播学、接受美学的理论意识贯穿全书,文献资料蒐罗详尽,研究视野较为开阔,所提观点则不乏创见。

西游故事;西游记;传播;接受

交叉研究,或曰跨学科研究,是近年来古代文学、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一种新范型和方法论。文学和其他学科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同源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文性,以言语形象把握世界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共通性,都使文学的交叉研究成为了可能。在小说研究领域中,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阐发文学,不同学科话语的交织互动,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互证、互补关系,促进了小说研究的进展。就古代小说和现代传播学的跨学科科际研究而言,出现了诸多有意义的研究专著,如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等等。在同类论著中,东华理工大学李蕊芹、许勇强的《〈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新近面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是古代小说跨学科研究的的成功尝试,是传播学视野下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成果,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名著《西游记》和小说相关领域的研究。

《〈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加工而成,李蕊芹、许勇强二位老师长期从事古代小说的专门研究,教学之余不仅勤奋耕耘,而且研究视野开阔,在各类重要期刊发表了大量的相关学术成果。该书的出版是他们一直以来辛勤科研的结晶,对西游故事的源流演变、传播接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论证,其特色、价值大致或可归纳为如下方面:

首先,第一次对“西游故事”的生成、传播、接受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观照。该书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中心,但立足于整个“西游故事”,用传播学、接受美学的方法,对“西游故事”在各个时期的文本传播与接受、说唱传播与接受、戏剧传播与接受、影视传播与接受、海外传播与接受诸多方面予以阐述,体现了多向度和系统性。而以往的论著,如作者所言,小说成书前主要以“西游戏”为重点,成书后则以文本研究为重点,“西游故事”的说唱接受研究基本上是论述的盲区,而即便文本研究,对《西游记》诸多版本传播现象的研究也不足。这些都体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和片面性”的特点。而本书则从具体的文本、实态、实物的文献出发,力求全面系统,兼及个案重点剖析,对“西游故事”的生成范式和传播机制系统审视,并期冀“总结小说的生成和传播对小说发展的促进或制约的一般规律”,进而“建构一个《西游记》生成、传播史”。如有关“西游戏”的研究,学界大都关注于明清两代,对当代“西游戏”的研究相对较少,该书则有意识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京剧、木偶戏、皮影戏等西游剧目传播、接受情况详细考索,体现了明显的拾遗补阙的意识,以完善“西游故事”传播接受的动态过程。

其次,以明确的传播学、接受美学的理论意识贯穿全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本来属于不同领域的不同学科,但传播学引入文学研究领域之后,就和接受美学形成了一种密切而互补的关系。传播学关注文学活动中从创作到接受的中间环节,接受美学关注文学活动的终端——读者一环,二者共同建构了文学活动的一个完整的链条:作家——作品——传播——读者接受。以往的《西游记》和古代小说研究,大多偏重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传播接受理论的输入,改变了这一研究状貌,拓展了古代小说的研究视阈。接受虽然是一个文学活动和一次信息传递的终端,但同时又是下一个信息传递的开始,一定程度上说,接受实际上成为下一次传播的信息源和端点,理论上构建了传播活动的无限过程。因此,传播视野下的文学研究,一般多是与读者接受活动结合进行。《〈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即是如此,事实上探讨的是“西游故事”的传播和接受情况。鉴于当前的西游故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理论缺陷”,往往停留在简单地套用某些传播学理论框架,较表面地论述相关问题,鲜见真正从传播学的视角深入透视,所以本书从文学传播的基本理论入手,全面挖掘西游故事“演变过程中神话传说、小说、民间故事、宗教文献内的相关故事因子,以丰富西游故事的内涵”,表现了明确的理论指导意识。

复次,文献资料蒐罗详尽,研究视野开阔。“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的时间跨度长,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开始,历经宋、元、明、清,直至当代;空间跨度大,从祖国大江南北,到东方的朝鲜、日本、韩国,直至西方的欧美国家,都有西游故事的传播轨迹。就传播途径、方式来说,宗教传播、文人传播、庙堂传播、市井传播,不一而足;文本传播、说唱传播、戏剧传播、影视传播、绘画传播,形态万千。如此,研究者必须关注的范围和投入的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作者旁求博览,多方勾稽,从古籍书目到现代论著,从民间收藏到考古文献,一一详加辨析,考稽源流,力求其全面、细致地再现西游故事传播接受的系统过程。如对《西游记》的说唱传播,就论及八角鼓曲目、鼓词、子弟书、石派书、时曲小调、宝卷等艺术形式;对《西游记》的文本传播,就详细论及明代、清代研究者,乃至近现代学者的批评研究,以及明末清初、清末的续书和当代作家的接受情形,体现了扎实的文献及田野调查的功夫和宏观开阔的学术视野。

最后,提出了不少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如对西游故事成书的论述,将《西游记》的故事素材分为本生素材和非本生素材,前者指以西游故事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形态,后者指与西游故事无关,但给小说成书提供了人物或情节等方面可供借鉴改编的素材,并进一步认为:“可以说‘西游故事’在传播过程中,分别经过宗教、世俗、文人的三重浸染,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合变奏,在民族、宗教、地理扭结起来的文化冲突、抵牾和交融中,最终迎来世德堂本《西游记》,这就是《西游记》成书所特有的圣、俗、雅的多元生成范式。”对研究对象的分类精当合理,具有研究的便利性、实用性,而关于成书提出的观点则全面、深刻而独到。再如针对聚讼纷纭、争议不休的名著影视改编问题,该书主张“很难公正地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正如小说《西游记》对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唐僧取经故事进行‘演义’,清代小说评本对明代《西游记》从宗教视角出发产生的种种评论,影视《大话西游》对小说原著的‘演义’式改编,都不存在谁对谁错,都只能说代表着一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而得到当时人的接受和认可”,不失为一种较为通达的见解。该书不少地方还颠覆了学界一贯的认识,修正谬误以还原事实,如针对学界夸大《西游记》对后世各种刘全进瓜故事的影响,便通过具体事例的阐发、考证,提出:“刘全进瓜因其与生俱来的的特性,被后代的演说赋予种种内涵,呈现出不同的故事版本,并表现出鲜明的体裁选择倾向。”

总之,《〈西游故事〉生成与传播研究》一书将“西游故事”置于传播学与接受美学的视阈之下,考求探索小说经典《西游记》文本的前世今生,视野宏廓,严谨认真,多有创获,对古代小说研究的进步良有裨益。

(责任编辑:徐国红)

The New Findings from the cross research about ancient novels

WANG Meng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The book“AStudy of gener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A Tale of West Travel’”,a newfinding about ancient novels in the sigh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is a kind of successful foray into cross research about ancient novels.It is the first time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disseminationand acceptance ofthe novel“ATale of West Travel”,through which definite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esthetics of acception run;besides,the literature is specific and exhaustive,the study horizon is wide and the ideas are new.

A Tale of West Travel;Journey to the West;dissemination;acception

I206.7

A

1009-3583(2014)-0031-02

2012-11-22

王 猛,男,安徽灵璧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从事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学西游记小说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传播学视野下刘乐筝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思考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传播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的传播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