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流转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4-02-05安海燕洪名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3期
关键词:交易成本农地农户

安海燕 洪名勇※

(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 31007;2.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阳 550025)

农地作为一种农业生产要素不仅可以“再其上进行生产的要素”,还“作为生产工具起作用”[1],此外还能“作为以后总供给受限的资产,农户具有享受投资已成为土地组成部分的收益[2]。据此,农地的流转,生产要素的流通性以及资产的灵活性也就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下学界及政界关注的热点。

1 国外研究

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显示的是土地交易 (land transaction),即不同土地制度下土地调节的不同称谓。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询,输入land transaction的主题词,结果有相关联的文献600篇,用HistCite软件对文献间的结构其进行分析,选出最具有代表性和网络联系的18篇文章。由于历史背景与土地性质各不相同,故以此观点来整理国外文献论述。

1.1 农地交易价格

在土地市场相对较成熟的地方,土地价格问题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土地价格模型以及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分析。Chavas等[3]对土地动态价格模型 (A dynamic model of land prices)进行了完善,在原有静态资产价值的模型基础上加入动态机制以及风险规避和交易成本,并以1950~1996年美国土地价格进行验证说明土地价格与风险和交易成本显著相关。Lence等、Chavas等认为土地交易价格与农地交易模式相关,而其中的交易成本是导致价格不同的重要因素[3-4]。

1.2 农地交易市场

较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地市场,如中国、印度、坦桑尼亚等。Kung[5]将中国非劳动力市场与农地交易市场结合起来研究,认为中国农村改革20年后农地市场才初始化发展,此发展也刚好契合与非农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表明:一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会促进另一个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Kung[6]将中国土地的公有制与土地重新分配相结合研究。认为由于土地的公有制需要保证集体每个人的公平享用,导致了人口的增加,以及农地的频繁重新分配。而更多的农地禀赋以及非农收入机会会最大化地减少农地交易的成本。Kironde[7]认为,非洲农地交易市场一直被忽略的原因大多来至于政治方面,但民间逐渐显现的农地市场表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建议,政府应该帮助土地市场以开放、更高效的形式存在,起码在农地的供方市场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农地的信息建立是让市场更可靠和高效的一个根本。

1.3 农地交易的影响因素

Perry[8]认为,农地交易应该特别考虑买卖双方的关系,而双方关系往往会直接影响土地的产权交易。以美国尔勒冈州为例,发现交易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特别是亲戚或者邻居,而相对陌生人的发生较少。Needham等[9]提出一个命题,土地是如何交易的,是依靠合作机制还是交易成本。认为传统的土地价格以及使用模型都假设土地供需双方是通过价格机制合作成功的,实际上这里面还包括了许多非市场因素在里面,比如强制制度以及相互信赖。通过荷兰的实例显示:在具有网络联系的时候他们更愿意选择互相信任的机制来获取土地,而当此不存在的时候便倾向于通过市场来获取土地。

2 国内研究

农地流转是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下的产物。它的研究伴随着每次土地制度的调整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主题不同。因此,以时间轴为主线对农地流转研究做一个梳理。

2.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初,研究的起步期

用CNKI数据库检索文献,以土地流转为全文内容的共出现212篇,以农地流转为篇名的共出现3篇。此阶段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农业增长,大多数的研究视角是如何调整农地流转的制度,运用的方法大多选择定性分析。其中水延凯[10]从实施农地有偿转让原则、加强农地流转的管理与监管、建立调解与组织调解的相结合的流转市场、创造多样化的流转模式几个方面对农地流转制度改革进行了探索。王兴周[11]提出了以土地股份制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思想,文中首次提出了农地理想流转率、实际流转率与可能流转率,通过核算认为我国农地的理想流转率在30%,可能流转率用农户愿意转率来衡量在6%~13%,而实际流转率通过部分地区的调查在0.2%~5%,并分析农地流转困难的原因。此阶段大多从宏观层面制度设计讨论,以推动农地流转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些建议仍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2.2 2000~2008年,研究的发展期

以土地流转为全文关键词搜索共有文献3 009篇,以农地流转为标题的文献共有289篇。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生产要素土地的自由流动、有效配置也就显得格外重要。此时国家政府鼓励农地的自由流转,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转移。相应国内研究热点也在如何推动农地流转的问题上。该阶段的研究视角大多以微观为主,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2.2.1 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叶剑平[12]基于全国17个县的调查数据认为,中国农地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发育缓慢,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产权和制度的因素是制约流转的主要问题。因此,培育农地市场、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放权让利改革都有利于农地的有效流转。黄祖辉[13]以浙江省为样本,32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揭示了浙江农地流转的特征,分别是农地流转方式的多元化、土地流转过程的市场化、土地流转工作的规范化、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化等。同时也存在虚化的利益主体、分散的流转形式与无序的中介服务组织等问题。因此提出建立“散户—中介服务组织—大户”的流转模式。此外,大量的学者也依据不同的样本特征提出不同的流转特征。如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粮区、湖北省等。普遍认为,农地流转率还不够高、市场发育不够完善,主要原因是农民非农收入的不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的缺失以及产权模糊等,相应的对策从制度完善、金融保障、非农就业、流转模式创新等上提出。此外,一些作者也对农地流转模式进行效用,并试图寻找一条最优模式[14-15]。

2.2.2 农地流转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学者们以农户调研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影响流转意愿、行为指标运用计量的方法测算出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促进农地流转。部分学者选用多指标影响因素分析,多采用计量方法进行分析。钱文荣[16]运用SPSS10选用调查者的年纪、教育年限、职业以及家庭收入、人均土地、家庭业主等指标对农户的农地使用权转移意愿进行分析。另一部分学者选择单一的影响因素对农地流转进行分析。比如钱忠好[17]调查乡村干部行为对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影响,认为乡村干部偏好于经常性行政调整承包是其追求自身利益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机制的发育。何强[18]对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3 国外农地流转的借鉴

该阶段涌现出部分借鉴国外农地流转较好的经验文献,如日本农地流转过程、政策和措施的借鉴[19]美国、日本农地流转制度对比对中国的启示 (刘玉荣.2008)[20]等。

2.3 2009年至今,研究的高峰期

同理在CNKI上搜索,涉及全文的有6 906篇,涉及篇名的有543篇。此阶段的特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第二阶段的观点上进行方法、视角等上的拓展加深研究,另一方面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方法研究农地流转。

2.3.1 前期研究拓展

对不同样本地区农地流转的特征、问题、对策分析,如传统农区 (刁怀宏.2011)、北京郊区 (孟俊杰.2010)、贵州省 (关海霞.2010)、河南省 (李雅莉.2011)更加集中在欠发达经济落后地区。农地流转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如许恒周[21],运用运用SPSS13.0供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农地流转的效果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以前农地流转研究的假设前提进行论证。以前的文献大多建立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则需要促进农地流转的前提假设之上,现在有部分学者在思考是规模经营好还是分散经营好,也就是到底要不要促农地流转的问题上。二是对农地流转后给宏观社会经济、微观资源配置的定量分析。如陈训波[22]用DEA方法对测算了北京、广州、上海3地的农户生产率的影响,数据显示农地流转导致的规模效应的正效应大于技术效率的负效应。因此,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朱建军[23]也运用扩展C-D函数研究浙江和甘肃农地流转对生产率影响的数据对比得出农地流转的效益高低与农地市场的发育度直接相关联。可见在上阶段的基础上,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且规范化。

2.3.2 以新制度经济学方法分析农地流转

随着行为人的非理性认识加深、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突破,国内学者开始尝试选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农地流转。最初国内将交易成本与农地流转相结合的是张五常和杨小凯。张五常[24]将交易成本与租约和农地流转量相关联分析,认为交易费用的增加会减少农地流转量。随后国内相关文献集中在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量化[25]农地交易成本对农地流转的影响[25-26]、农地流转的性质[27]等方面。

农地流转交易属性是高资产性、低交易频率性高不确定性[25];而合同的无公证、村干部的干预增加了流转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交易成本,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对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影响有限,而农户行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影响显著[27]。但随着农户对交易成本与费用的认知提高,会减少预期的土地收益率,从而导致农地流转数量的减少。此外对事后交易成本的认知要高于事前交易成本的认知[26]。制度化农地流转分析,发现学者们关注较多的产权制度仅仅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一个外部制度性原因,而村落内部错综复杂的乡土秩序才是影响农地流转的根本所在[28]。因此,农地流转中应该注意外在制度与内在习俗元制度的协调[29]。

3 评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国外研究由于当土地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时候,通常关注的是农地流转的价格机制以及农地市场的完善。当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不够的时候,通常关注的是农地制度本身。

国内的研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对象上来看,从宏观整体层面逐渐向微观农户分析;方法上来看,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从研究视角来看,从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问题逐渐细化,从农地流转的表象特征描述聚焦到农户流转行为的决策影响。这些发展也显示国内学者在研究农地流转行为时更加关注农户的主体行为,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陈述:

3.1 农地流转区分研究

现实中农地流转实质包括传统流转 (农户之间的流转)和现代意义的流转 (农户与经济组织或者称为规模经营企业,包括通过农地流转而农业经营的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两种不同的流转形式存在不同的特征,一种大部分是代耕形式;而另一种才是加入新生产元素的改变传统耕种的方式。不同的流转形式农户的意愿、行为,流转的特征也迥然不同,一个是熟人社会的行为,一个是新植入组织的适应行为。因此,在做农地流转调研、数据获取时应该区分传统流转和现代意义的流转,否则结论会偏离现实。

3.2 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规范研究

农地流转研究的后期趋势应该是在新制度经济学框架下的深入分析,更倾向于定量的研究。流转的行为与否取决于交易费用与流转收益的比较,而定量的流转交易费用是必然需要考虑的。但交易费用常常很难度量[24],虽然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尝试来度量,但是指标和方法的选择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在方法上,可以借鉴比较方法[24,30],以及洪名勇在调研农地重要性认知时选用的实验方法[29],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将时间这个指标体现出来,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中的时间耗费是非常庞大,特别是规模企业与农户之间对接时候的时间耗费,无论是寻价还是讨价还价以及监督的时间的成本都足以影响企业农地流转需方的决策行为。

3.3 农户参与度与收益程度研究

农地流转仅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前提一个基础,而真正关键的是农地流转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户在这次改革中参与度以及收益程度。因此,可以量化关注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农地流转提高农户人力资本以及现代农业经营中农民的融入度研究。

3.4 农地流转价格机制研究

农地流转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行为,其定价应该是市场的核心问题。而现行的定价往往延续习俗的“农地的均衡产出减去成本折现”的方法构成,一方面没有考虑土地的社会属性仅仅考虑了生产属性,另一方面交易成本对农地流转价的影响没有体现。因此,流转的农地的定价也是未期的一个研究方向。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西奥多.W.舒尔茨 (梁小民译).改造传统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Chavas JP,Thomas A.A dynamic analysis of land price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4):772 ~784

[4]Lence S,Miller DJ.Transaction costs and the present value model of farmland:Iowa1900-1994.journal of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2):257~272

[5]Kung JKS.Off-farm 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 markets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2):395~414

[6]Kung JKS.Common property rights and land reallocations in rural China:Evidence from a village survey.world development,2000,28(4):701~719

[7]

[8]Perry GM.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on land sale prices:A case study in Oregon.land economics,77(3):385 ~398

[9]Needham,de Kam G.Factors affecting entry and intensity in informal rental land markets in Southern Ethiopian highlands.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30(2):117~128

[10]水延凯.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经济问题,1990,(5)23~28

[11]叶剑平,蒋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6

[12]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8

[13]谷树忠,王兴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应与创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1)

[14]毛小报,卫新.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初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4)

[15]钱文荣.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政府功能探析—基于浙江省海宁、奉化两市农户行为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3

[16]钱忠好.乡村干部行为与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江苏社会科学,2003,(5)

[17]何强.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相关性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9,(12)

[18]龚继红.论近现代日本农地流转过程、政策和措施.生产力研究,2008,(5)

[19]刘玉荣.美国、日本农地流转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1)

[20]许恒周.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

[21]陈训波.农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率的影响——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8)

[22]朱建军.农地流转对土地生产率影响的对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4)

[23]张五常.佃农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4]伍振军,张云华,孔祥智.交易费用、政府行为和模式比较: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4)175~184

[25]刘克春.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统计研究,2006,(5)175~184

[26]罗必良,汪沙,李尚蒲.交易费用、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来自广东省的农户问卷调查.农业技术经济,2012,(1)

[27]张乐天.乡土秩序与土地流转的非均衡实践——浙江省Z村一带土地流转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1,(7)

[28]洪名勇,施国庆.欠发达地区农地重要性与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基于贵州省的调研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5)35~43

[29]Oliver E.Williamson.1983,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Economics,1(1)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农地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