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作家论坛”启动暨肖勤作品研讨会综述
2014-02-05张嘉林
张嘉林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黔北作家论坛”启动暨肖勤作品研讨会综述
张嘉林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黔北作家论坛”的启动,将进一步加强遵义文艺界与遵义师范学院的学术交流,刺激黔北文学创作,推进地方文化建设。论坛的首次研讨会对仡佬族青年女作家肖勤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黔北作家论坛;肖勤作品;研讨会
由遵义市文联和遵义师范学院共同主办并由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遵义市作家协会、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联合承办的“黔北作家论坛”启动暨肖勤作品研讨会,于5月23日下午在遵义师范学院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杨进修,市文联主席赵剑平、副主席蔡雨霞、秘书长张定一,遵义师范学院副校长王刚、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陈遵平、副院长占升平,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作家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2011级人文与传媒学院的部分学生。
一
会上,遵义市文联主席赵剑平宣布“黔北作家论坛”正式启动。
遵义市文联与遵义师范学院将这一活动定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2周年之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近百年时间,黔北作家在中国文坛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影响。蹇先艾是黔北乡土文学最早的奠基人,他和寿生的创作标志黔北现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代作家的形成。第二代作家以石果为代表,他是黔北五十、六十年代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八十年代的何世光、石定、李宽定等人,奠定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柔美格局,而李发模则以其诗歌创作引起轰动,他们成为第三代作家的代表。九十年代,仡佬族作家赵剑平、戴绍康的小说创作,以其阳刚之美改变了前代作家的创作风貌,是第四代作家的代表。王华和肖勤,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年轻的第五代作家的代表。
黔北文学活跃的态势,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还有环境的支持。黔北文学需要包装,黔北作家需要推介。一个地方对文学的支持特别是对作家的关心和支持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主动向外推介自己的作家和作品。近年来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设立“遵义文艺奖”,对本地作家进行激励;给予精品力作以财政扶持;评论界对本地作家的关注等等,这类措施对活跃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又推出“黔北作家论坛”,这也是是激励作家创作热情的一大举措。
赵剑平认为,文学应该是神圣的殿堂,在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应该弘扬良好传统。作家是社会的良知,要坚守文学的纯洁性。拒绝浮躁,是作家应有的写作态度。要使黔北文学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就要有一支冷静纯洁的、执着追求的作家队伍。“黔北作家论坛”从今年开始,以务实为主,着力推介、打造几位本土作家。这样的活动,旨在研究黔北文学创作的得失,培养文学批评人才;也在于活跃文学氛围,激励作家创作,培养本土文学创作人才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发掘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学新人,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遵义市文联与遵义师范学院将加强交流,长期合作,共同把“黔北作家论坛”活动打造成地方文化的品牌!
为此,“黔北作家论坛”首先推出仡佬族青年女作家肖勤。
二
新世纪以来,肖勤先后在《山花》、《贵州作家》、《当代》、《民族文学》、《时代文学》、《十月》、《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上发表《棉絮堆里的心事》、《霜晨月》、《丹砂的味道》、《我叫玛丽莲》、《云上》、《好花红》、《金宝》、《返魂香》、《黑月光》、《笨时代》、《暖》、《一截》、《亲爱的钻石》、《艾蒿地》、《陪着你长大》、《长城那个长》等二十多部作品。这些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民族文化意蕴让人们惊喜,有的作品还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为这样的作家举办研讨会,是遵义文艺界应尽的责任。
这次研讨会由遵义师范学院副校长、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王刚主持。会议就肖勤小说创作的价值意义、题材主题、总体风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与交流。
肖勤是新世纪以来在全国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的意义在于首先是为黔北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借鉴。肖勤的作品以乡土黔北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世界,为黔北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经验。肖勤小说的获奖,也将刺激黔北作家的创作热情。其次,肖勤小说为黔北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可能。黔北文学要走向世界,作家应当立足于自己生活的土地,关注现实,深入人的灵魂,书写人的精神世界。可喜的是,肖勤已经开始朝着这一艰难的道路迈进,如果作家少一些世俗羁绊,多一点宗教情怀,走向世界也不是不可能。
有论者认为,肖勤丰富的阅历使她体验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而以小说的形式来探索民族文化。肖勤不仅在小说领域,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表现出创作文体上的多样性。在创作思维上,是多层面、多角度的(杨进修《多角度的人文构思》)。小说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对女性世界的细腻刻画,还有对基层官场的生动再现,以及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想象叙述。作家立足现实生活,关注苦难人生,表现出对人性的一种深层次审视,并在叙事中表现出对人物命运的思考和追问,体现出一种“苍凉感”。肖勤将笔触深入社会和人性的隐深处,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幽暗,但又充满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尽量挖掘人性中向善的意愿,通过文本书写传达自己的救赎意识,救赎成为其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唐燕飞《在苍凉中审视与追问——论肖勤的小说创作》)。在潘辛毅看来,肖勤营造的文学世界,是以朴素的乡情作为基础和底蕴的,这份底气加上温婉细腻的体悟,自如灵动的表达,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厚度的叙事,有意味的形式》)。刘丽将肖勤的创作放在特定地域生活及文学的发展中进行考察,认为肖勤的三种身份(乡镇干部、女性、仡佬族作家),带给她创作的三大资源:农村生活的经验,女人生活的经验和民族生活的经验。这些经验,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多重视角,使她从不同的层面上观察社会人生,从而给写作带来了活力。肖勤近年的作品,在一系列乡镇故事的人性叙写后,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人的存在、精神归宿的思考(《肖勤论》)。
肖勤有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这为众多论者所认同。在熊进忠看来,仡佬族人的文化象征,就是对丹砂及其相伴而生的各种符号的形象化阐释。肖勤作品中,丹砂与人性塑造、审美表达、社会变迁及其艺术处理,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仡佬族作家的肖勤,以仡佬族民族文学视野,审视仡佬族人历史、现实与未来,在作品中塑造了立体的、具有仡佬民族审美属性的艺术形象。这些作品,确立了仡佬族文学民族性基本范式,那就是勤劳、善良、抗争、追求真善美的伦理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作品体现了仡佬族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颠覆民族劣根性、追求现代化理想的价值取向(《论肖勤:女性作家的伟岸身影》)。寻找丹砂,也就是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旅途中“淌过那些昏黄的河流,走过葳蕤的大山”,却一时找不到族属的踪迹,只能在寂寞中“存丹砂在心”,把对内心身份归属挣扎外在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丹砂,在丹砂的获取中寂寞地书写民族民众的诗意存在(黎洌《肖勤小说的诗性视阈》)。
从肖勤小说的整体看,表现出了作者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既想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又不违反伦理道德。比如小说《一截》里的马骏,《好花红》里的花红,《长城那个长》里的朱大顺,《霜晨月》里的庄三伯,《灯台》里的灯台等等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另一方面,作者对那些违反计划生育者的不幸又报以同情。小说也就常常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挣扎,也折射出作者对完美主义的憧憬(张维《对肖勤小说的点滴感悟》)。多年农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使“三农”成为肖勤小说重点关注的内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外出务工农民、上访户……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他们倾注了深切的悲悯与同情。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巨大变革,作家把视野向城市转移,冷峻地洞察城市中的人生世相,下岗职工、个体经营者、客车司机售票员、“三陪女”……乡村的孤独与安静,城市的喧嚣与浮躁,作家的目光在乡村与城市间交替,却始终关注的是那样一些“小人物”,书写的是改革开放进程中芸芸众生的生存境况和心灵历史。作为女性作家,肖勤更关心她笔下的女性。她在创作中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现,是淋漓尽致的。《暖》中的小等、《云上》中的何秀枝与荞麦,《我叫玛丽莲》中的孟梅……
中篇小说《暖》是肖勤的代表作,论者关注也较多。孙建芳从“等”的寓意和“暖”的寒意两方面入手,探析小说的深层话语:暖流下的森森寒意、寒流下的丝丝暖意,以及超乎其上的人性光亮。她认为《暖》没有“眼泪叙事”,没有血腥、恶行和暴力,但读来却是令人窒息的灰暗与沉重,是无可无奈何的伤感与叹息,是黑暗与光明相共,暖流与寒意交融。(《暖流下的寒意―〈暖〉的灰暗与明亮》)张嘉林认为,肖勤内心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爱,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此爱有此情怀的作家才能写出如《暖》这样动人心魄的作品。彭一三则是另一种解读:从表层上看,作者叙写的是一个黔北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但是从更深层次探看,作者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欲的故事(《一个关于爱欲的故事》)。
在创作技巧上,肖勤小说有时采用时空交叉的结构艺术,如《返魂香》,在情节结构上具有较明显的传统小说痕迹,它的主线是以传统小说的那种“历时式”的叙述方法建构小说情节;但是肖勤深谙多种写作流派的技法,除了传统文学的现实主义特征之外,又具有某些现代主义文学的印记(王清敏《写实与现代的交汇》)。就小说的叙述而言,肖勤表现了驾驭文本的那份自如,形成了简略而有厚度、质朴而富张力的叙事风格(潘辛毅)。黎铎(《叙述学视阈下的金宝》)将小说《金宝》的叙述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显得冷静、客观甚而残酷;二是作为小说人物郑老四和李春的同情者和厌恶者,体现出对人性的把握与追问。三是作为现实的思考者,有着关于“缠访”等社会问题的思考。作品的不足在于,赵德这个人物的出现消减了作品的悲剧效果,也减轻了作品的社会批判力度。刘大涛认为,肖勤的乡土叙事,无论是干群关系、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等问题,坚守着“作家应该是社会的良心”的信念,书写着自己了解和体验过的乡村的苦乐和悲欢,在呈现一个真实和客观的乡村世界的同时,“执着地守护着那份向善的伦理梦想”。她所描绘的超越了“乡土批判”或“乡土颂歌”的二元对立模式的乡镇社会图景,既有助于修正我们从媒体获得的有关乡镇的肤浅认识,也启发着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浓浓的乡情浇灌的人性之花》)。作家笔下的乡村生活是孤独的,人物是孤独的,作家在叙事中往往呈现出含蓄内敛的诗性话语。作家不仅真实地将自我孤独寂寞的心灵投射到人物刻画、故事营造上,在景物描写上也搭上了深深的烙印,这些画面有极强的象征性,同时还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将人放置于自然之中,让寂寞的山地充满和谐的温暖,摇曳的树枝呈现出诡异的画面,从而表现出人与自然密切相连的诗性视阈(黎洌)。
严格地说,肖勤小说在风格上还未成熟定型,艺术技巧上与前代优秀作家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但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肖勤的小说创作将越来越成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
遵义师范学院的几位学生也在会上作了发言,他们通过阅读《暖》等小说,看到了农村生活的艰难,看到了教育在农村的缺失,“小说离我们很近,贴近我们的心扉,滋润我们的灵魂。”
本次研讨会既有宏观的探究,也有微观的考察,产生了十多篇学术论文,是遵义文艺界关于肖勤作品研究的最新成果。作家肖勤认真听取了会议发言,对会议的主办方以及到会的全体人员表示感谢,并表示今后一定会沿着写作之路走下去,写出更好的作品,回报培育她的这片土地。
On the Initiation of“Forum of Qianbei Writers”and the Review of the Seminar of Xiao Qin’s works
ZHANG Jia-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The initiation of“Forum of Qianbei Writers”will further the academic exchange between the circle of literature in Zunyi and Zunyi Normal College,spur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Qianbei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e.An extensive discussion on Xiao Qin’s works has been made in the first conference,from which many positiv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conference about Qianbei writers;Xiao Qin’s works;conference
I207.4
A
1009-3583(2014)-0046-03
2014-06-26
张嘉林,男,贵州桐梓人,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