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与《所罗门王的宝藏》中西文化之比较

2014-02-05徐严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宝藏西游记价值观

徐严莲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西游记》与《所罗门王的宝藏》中西文化之比较

徐严莲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西游记》和《所罗门王的宝藏》都是讲述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取得“真经(宝藏)”的故事。文章深入分析了《西游记》和《所罗门王的宝藏》两部作品的主导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从群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的差异、东西方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东西方生活方式即风俗习惯的差异、佛道儒三教合流和基督教文化的差异入手,进行对比研究,这对于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和为今后两部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文化;价值观;思维;习俗;宗教

中国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1]和英国作家亨利·哈格德的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2],都是讲述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取得“真经(宝藏)”的故事。《西游记》是代表全世界古代文化最优秀的神魔小说,主要描述唐贞观年间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一行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来真经的故事。《所罗门王的宝藏》是19世纪后期西方历险小说代表作之一,描述主人公艾伦·夸特曼和亨利爵士、古德上校等人一起,穿过可怕的食人土著居住的沙漠和丛林,最终找到了亨利爵士多年前失踪的兄弟以及所罗门王的宝藏的故事。从表现形式上看,《西游记》和《所罗门王的宝藏》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取经(宝)”,从描述的重点和结果上看,《西游记》和《所罗门王的宝藏》都是历经各种磨难,战胜各种困难才最终取得了成功。对比研究两部作品主导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了解西方文化,借鉴、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应对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一、主导价值观的差异

主导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价值观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观点和取向。按照主体角度划分,主导价值观可分为群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都是在特定社会的群体和个体中确定目标、作出判断和实施选择的依据。[3]

《西游记》展现的主要是群体价值观,强调的就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目的就是第八回如来所说“到西天取真经,传于东土,劝化众生,乃真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在取经的过程中,无论是佛界、仙界、人界,甚至妖界,都是以群体为单位展开的,体现了不同时期各个社会群体对“孙悟空”、“真经”、“唐僧肉”等价值客体的不同看法。如在第五回中,神仙群体的最高统治者玉帝认为,“搅乱天宫者,乃齐天大圣也”,此为该群体当时对孙悟空的普遍看法,也是这个群体的价值取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从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开始,东海龙王对孙悟空说“改邪归正,惩创善心。既如此,怎么不西去,复东回何也?”这一观点逐步使“保唐僧西天取经”成为该群体对孙悟空新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妖精们的价值取向则是为了长生不老,去“吃唐僧肉”,并围绕这个目标不断给唐僧师徒制造困难。

《所罗门王的宝藏》宣扬的主要是个体价值,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探险精神。书中乔治、西尔维斯特拉、亨利爵士、古德上校和“我”的所有活动都可以说是围绕着“教化土人”和“攫取财富”展开的。乔治“狂热地希望在那里(南非)发财致富”并因而失去踪迹。西尔维斯特拉也是因为希望“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前往沙漠的途中身陷危难而死亡。“我”决定去探险并提出了三个条件,即平分任何象牙或其它有价值的东西、先付500镑、每年支付儿子200英镑等。可以看出,其实“我”和亨利爵士、古德上校等人一样,最终目的也是探险取宝“做个有钱人”。几个英国人深入南非腹地,参加土著国王位争夺,救出被作为祭祀的土著姑娘,找到“所罗门王的宝藏”,他们“探险寻宝”的个体价值观贯穿着整部作品始终并最终得到了实现。

从两部文学作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学展现的主导价值观更多的是群体价值观,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文学作品展现的主导价值观则是更加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重个人、重竞争的个体价值观。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和人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差异,物化后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学作品上的诸多差异,特别是文学作品结构布局上的差异。

《西游记》结构布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首尾完整。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即从“石猴出世”开始,分别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系列相关人物的籍贯、出身、年龄、相貌、来龙去脉以及“取经”的起因等一一交代清楚,然后按取经的路途和时间顺序推进。结尾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描述“取经”结束,四个主人公分别取得了“成佛成圣”的结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情节通过结构变得清楚明白[4]。

《所罗门王的宝藏》在时序上一开始就用倒叙、插叙、交叉等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从主人公艾伦·夸特曼准备“写历史”开始,在其四个写作原因中提出故事的主线“探险”,然后回到18个月前,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讲述通过战胜所有的艰难困苦,找到宝藏的故事,把前后次序颠倒的探宝和写小说这一事件重新组织,通过对主人公等人探险取宝过程的叙述,分析和诠释西方探险主义和殖民文化,让读者逐一发现它的整体性,使读者能更加理解主题,从而突出情节的吸引力,取得满意效果。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古典文学结构完整、匀称,主题明确、饱满,思维的整体性、具体性强。西方文学的结构则是突出故事情节,吸引和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强化读者对主题的思考与想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抽象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指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涉及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5]。

《西游记》是中华民族文学和文化的瑰宝,同样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唐僧带领三徒弟西天取经,历时十四年,跋涉十万八千里,经过宝象国、乌鸡国、狮驼国等几十个国家,自然景观、人物长相、衣着打扮、风俗习惯几乎都一样,特别是语言夹杂方言俗语,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王母娘娘也过生日;阿傩、迦叶等菩萨罗汉也要“人事”;天竺国的外郡金平府,也过元宵节,也看花灯,十分富于生活气息。其中女性大多也是裹脚,不论是铁扇公主出场时“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的打扮,还是关于女妖杏仙“弓鞋弯凤嘴,绫袜锦拖泥”的描述,甚至几个女蜘蛛精的摸样,都是三寸金莲,具有鲜明的封建主义的时代特点。这些或依据笔记野史中的记载,或得自民间的传闻,更多的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想象、创作,与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及世界观息息相关。

《所罗门王的宝藏》则主要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作者哈格德在国内结束学业之后,到南非总督府工作,然后开始写作。在英国的岛国经历和在南非的生活经历、风俗习惯反映到了作品中,亨利·柯蒂斯和古德上校一行人横穿陆地,途经酷热沙漠、冰雪严寒、茂盛森林、食人土著王国,从这些极其恶劣的环境,折射出非洲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封闭孤立的非洲人性格。同时,作品中的“沉默山神”、护胸甲、阿波罗神巨像、所罗门大道等,又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库库安纳等地的一些生活习俗,从而引诱西方殖民者来追寻、掠夺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既为殖民主义进行渲染、鼓吹,又通过“帮助和教化”这一外衣,给殖民主义行为蒙上一层神圣的光环[6]。甚至于《所罗门王的宝藏》在1985年拍成电影后,在全世界再次掀起了一股“寻宝热”。

从两部作品中可以看出,风俗习惯既受到每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的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这些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融为一体的宗教文化,形成了以佛、道、儒为主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体系[7]。对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基督教,形成了以基督教为主的文化体系。不同的社会思想、文化体系和文化特色,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西游记》贯穿糅合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的内容[8]。故事的主线是唐僧等师徒西天取经,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崇佛态度。唐三藏、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师徒四人的姓名和师徒四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事例都表达了“觉悟”和“人皆有佛性”等佛教思想。书中也有大篇幅的关于天宫以及道教玉帝、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等各类道教人物以及道家经典故事的叙述,体现了丰富的道教思想文化。同时,作品中还将以“忠孝”观念为基础的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在第十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中,唐僧主动请旨到西方求取真经,以实现“皇土永固”的目的,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士大夫文化心理。整部作品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教思想和文化,具有丰富性、复杂性、世俗性等宗教特点。

《所罗门王的宝藏》充满了基督教思想,阐述了基督教“爱”和“重生”等多重含义。《所罗门王的宝藏》创作灵感的源泉就是《圣经》故事。在《圣经》中,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是以色列王国的第三任国王,执政大约有40多年,在他统治期间,古以色列国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一个强大而富有的国家,传说所罗门王积累并埋藏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即所谓的“所罗门王的宝藏”。根据《圣经》中《列王祀》上的记载,俄斐的金矿是所罗门王宝藏的源泉,书中第3章埃文斯说自己曾在遥远的南非内地发现了一座荒废的城市,他相信那就是《圣经》中的俄斐。在第22章“格雷军的最后一战”中,反复多次提及《旧约全书》,全书处处皆是基督教及其思想精华《圣经》的影子。

两部作品均可见宗教信仰的差异对其文学作品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古典文学承载着丰富的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文化精神,西方文学则受基督教教义影响更为深远。

总之,通过《西游记》与《所罗门王的宝藏》两部作品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中西文学作品作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在结构、内容、形式、意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重视中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特别是重视民族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必将促使和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学习。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2]亨利·赖德·哈格德.所罗门王的宝藏[M].张济明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3]张健明.论当代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9.

[4]文彬彬,杨雪.中西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比较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8):19-22.

[5]朱放鸣.民俗志编纂四题[J].中国地方志,2002,(2):52-55.

[6]张济明.失落世界中的殖民话语[J].科教文汇,2008,(9):221-224.

[7]魏武,朱华丽.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09,(1):57-58.

[8]葛琛辉.论佛道对儒家的狡黠[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责任编辑:魏登云)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The Journey to thee West and King Solomon’s Mines

XU Yan-l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Both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King Solomon’s Mines tell about heroes having gone through all kinds of 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to fetch some Buddhist scriptures(min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se two works from the aspects of main values,the way of thinking,customs and habits,and religious beliefs.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values and individual values,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ife style(customs and habits)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and between the fusion of the Buddha,Taoism,Confucianism and Christ culture,it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western culture,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values for the resul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se two works.

culture;values;thought;custom;religion

G04

A

1009-3583(2014)-0039-03

2014-04-12

徐严莲,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宝藏西游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