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建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2014-02-05王启君
☆ 王启君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赣榆 222100)
“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建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 王启君
(赣榆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赣榆 222100)
“先学后教”要“导”之有方,“放”之有度;“少教多学”要教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和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去学,在学生交流、研讨后给予学生补充、更正、点评及拓展延伸。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从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交流互动、精讲点拔、巩固练习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努力建构生态信息技术课堂。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生态信息技术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数年,成功的范例很多,如: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课改实验等。但无论是哪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都蕴含着“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理念,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从“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交流互动、精讲点拨、巩固练习”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实践,积极探索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努力建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一、先学后教,导放有度
“先学后教”要“导”之有方,“放”之有度。先学后教的前提是要“先学”,然后是“后教”,所以,对学生的“先学”活动要有规划,要及时监控和指导,否则,会导致“先学”处于无序、无效状态,自主变成了“自流”。
1.学案导学,自主质疑
信息技术学科的导学案要立足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要突出“导”、“学”,问题设计要有情境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不能是知识点的罗列。导学案中可对本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有条理地展现给学生。相关概念、原理中的关键字、词可挖空,让学生当堂完成,以加深印象;每个任务后可设计合适的探究题,以引导学生对疑难之处进行思考、辨析和拓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导学案可以通过FTP、电子邮箱、QQ群、班级网站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传给学生,学生应根据具体的导学问题先看书再完成或部分完成问题,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注意及时检查导学案,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从而准备好组织交流展示、解疑释疑等预案,为下一步“交流互动”及“后教”搜集素材。
2.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理解不透、搞不清楚的地方,那么,这些地方可能就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学生小组交流研讨或教师精讲点拔并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教师做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发言和操作示范,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适时给予点拨。可以分层次地让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针对学案导学的内容进行交流展示,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这些生成和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归纳,提出来让学生解决,并采取“兵”教“兵”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小组长要起到示范、引领和督促、检查的作用,确保本组学生都能完成教学,边讲解边示范,其他同学要注意听,遇到问题时可提出质疑。
教师可以采取“电子教室巡视”发现问题与“走动巡视”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捕捉动态生成,以便及时进行精讲点拨、纠正反馈。
3.先学后教,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自学情况及交流、研讨过程中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点拨,对学生已经会的或讲了也不会的问题不讲;对易混的、易错的,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或不理解的进行讲解。
教师在这一阶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补充:教师要补充教材上不足的内容。②更正:对于学生难于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教师要从思路上、原因上给予剖析、更正。③点拨: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还不会的问题进行点拨,要给学生提供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拓宽学生的思维。④总结:教师要总结出操作或解题的思路和步骤,灵活使用,让学生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另外,教师要对研讨交流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表扬,对犯有低级操作错误的学生不能讥笑、挖苦,要给予正面引导,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少教多学,动态生成
“少教”并不意味着“不教”,“多学”并不代表“死学”。“少教”并不意味着越少讲越好,而是在关键处教,在学生交流、研讨后给予学生补充、更正、点评及拓展延伸。“多学”需要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和练习的基础上去学,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程度。“少教多学”对量的要求越来越少,但对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了解学生学情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前提是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对于本课或本章节的知识了解多少,是不是零起点,哪些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有基础的,哪些内容是经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可以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精讲点拨才能弄清楚的,是不是因为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拔苗助长,是不是因为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而照本宣科,如此教师才能按需所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
2.吃透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吃透教材,才能知道本节课的内容由哪几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所以,教师课前应设计好:①学生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要落实到什么程度,三维目标以哪些形式呈现。②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活动和方式有哪些。③教学目标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且要准确,应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广度与深度保持一致。④哪些章节要前后连惯起来,或打破和重组,哪些地方要适合学生学情和生活实际。⑤要创设好教学情境,基于问题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将学习任务有效地迁移到新情境中。
3.设计好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能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使用,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一般有“自主质疑建构、小组互动探究完善、交流展示拓展、精讲点拔巩固”四个过程。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明确的任务,学生围绕具体的任务先进行尝试和操作,自主建构。如果有疑惑,再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师课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或“温馨提示”进行自主质疑,以达到会的学生对自己正确评价,不会的学生及时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不要不放心学生,不要怕浪费时间,尽量做到“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乐于学,教师就会事半功倍。
4.备好预设
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预设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必然会出现一些动态生成,虽然有的生成可能是预设的下一个教学目标,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可能会演绎出未曾预约的精彩,但教师要把握住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偏离或超出自己预想的突发问题,以便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拉回任务活动中,节约课堂时间,尽可能完成预设任务。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新课程改革的精华,蕴含着至深的理念和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把学生学习的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G434
A
1671-7503(2014)07-0035-02
昌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