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处理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教学案例
2014-03-10姚文连
☆ 姚文连
(江苏省射阳中学,江苏射阳 224300)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共有两个基本教学任务:一是通过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学会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为后面深入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相关内容做必要的铺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能够输入一些较为生僻的汉字。
过程与方法:探讨东巴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方法,激发学生对文字处理技术的求知欲;探究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理解汉字的发展对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意义;通过输入生僻汉字的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领悟汉字的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反思汉字在信息时代遭遇的“拼音化危机”,激励学生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优秀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领悟传承汉字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难点: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探究情境,导入教学课题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关汉字发展演变历史的视频片段。
师:文字的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性的标志事件,它让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纵观汉字的悠久发展历史,虽然经过多次变革,但仍然保留部分象形文字的特点。
师:目前在我国云南的丽江地区,至今还使用着一种古代象形文字——东巴文字,被誉为文字发展历史上的活化石(课前已在学生计算机上安装了“电子东巴”软件,并简要说明东巴象形文字的输入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尝试验证上述东巴文字的正确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和验证东巴象形文字”的分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的兴趣和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
2.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师:文字是我们祖先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古老的汉字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初步了解汉字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学生回顾讨论汉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教师借助幻灯片展示,概述不同汉字字体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汉字的创造和发展,让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创造和发展饱含民族的智慧。)
教师展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兰亭集序”的局部图片,让学生畅谈对不同书法作品的看法。
生1:我们教室里就有两幅校园书法比赛的获奖作品。
生2:学校尊师公园内有很多当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
生3:北京大学的校门题字是毛主席的题字。
师:书法艺术是一种凝结了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特殊艺术形式,虽然我们鼓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借鉴,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排斥传统文化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身边的书法作品,让学生领悟在信息时代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师: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简史。
学生探究各种文字处理技术的出现顺序(如图1)。
图1
师:以活字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革命,曾经让中华文明遥遥领先于世界,然而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过两次鲜为人知的“拼音化”危机。请大家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并借助下面汉字拼音化的体验情境,思考汉字对于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作用。
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拼音化古诗《村居》,对比汉字与拼音的不同表达特点。
师:上述短短几行汉字,就能表达出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情境。在我们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和很好地解决了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今天,再没有人主张汉字的拼音化,具有象形文字血缘的汉字成为当前信息时代一种具有特别价值的表意工具,这就是联合国官方文档的不同版本中,中文版总是最薄的原因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汉字“拼音化危机”产生原因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明白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才是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为更好地传承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了解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探究情境:丁丁是高一(2)班班长,他想要通过电脑编排班级值日表,在他输入学生姓名的过程中,碰到了“喆、堃、犇、翀”等多个较为生僻的汉字,使用智能ABC输入法,无法将其输入计算机中,你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别使用智能ABC 和搜狗拼音输入法,尝试分组输入生僻汉字。
师:为什么有些汉字通过智能ABC 输入法无法输入计算机,而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却可以输入;为什么有些汉字只能设置为宋体,如果设置为楷体,就不能正常显示?要弄懂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汉字的三种不同编码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生僻汉字输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汉字编码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师:在计算机内部只能识别二进制码0 和1,要让计算机能够处理汉字,首先需要对汉字进行编码。对于拉丁语系等由少量基本字母构成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直接通过键盘上的标准字符编码(ASCII 码)来输入。但是汉字数量众多,不可能用为数不多的键盘按键对应每一个汉字。为了能让用户像输入英文一样输入汉字,人们发明了拼音码、字型码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汉字输入码(也称外码)。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各种汉字输入法的特点,讨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师:由于汉字输入编码方法多种多样,同一个汉字采用不同类型的编码方法,通常也会产生不同的输入码。为了能将汉字各种输入码在计算机内部统一起来,中文操作系统引入了汉字的机内码(也称内码),以方便汉字编码的存储和交换。
学生了解各种汉字字符集的向下兼容关系,即同一个字符在这些方案中总是有相同的编码,后面的标准支持更多的字符,而BIG5 码则是港澳台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繁体汉字编码标准。
师:以字符编码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部的汉字信息,要在屏幕上显示或打印出来,且必须以汉字字形输出,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学生了解汉字字库的相关知识,尝试为生僻汉字设置不同的字体。
探究操作:如何安装使用其它汉字字体?
师生总结: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基本过程:首先,要通过某种汉字输入法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然后系统会将该汉字转换为机内码进行存储;当我们要显示或打印时,系统又会将以机内码存储的汉字转换为汉字的字型码输出。
如果一种输入法没有对某一个汉字进行编码,就无法通过该输入法输入这个汉字;如果一个汉字不在该输入法所支持的字符集中,就不能录入计算机;如果一个汉字没有相应字体文件的支持,则无法正常显示;如果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不支持该字符集,则无法正常显示(如图2)。
图2
探究阅读:2007 年8 月13 日,方正集团旗下的方正电子正式对美国暴雪提起诉讼,原因是其在大陆运营的《魔兽世界》中文客户端中,未经方正电子许可,大量复制并使用了方正自主研发、编写、集合而成的方正字库中的“方正北魏楷书、方正剪纸”等五款字体,侵犯了方正电子根据《著作权法》对方正字库享有的著作权。
师:对于西方的拉丁语系,其字体研发相对简单,但是作为象形文字的中文,拥有庞大的汉字字库,必须为每一种字体中的每一个汉字都制作一个点阵图,设计制作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这就需要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来维护中文字体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起有关中文字体侵权案件的分析探讨,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
4.教学反思
尽管学生们都有汉字输入和处理的经历,但对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内部过程却一无所知,这里先通过猜想和输入东巴象形文字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用心去体验文字处理技术发展变化的热情,然后再通过回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了解汉字拼音化危机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借助汉字拼音化的情境体验,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敬畏和热爱之心,促使学生领悟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再利用一个生僻汉字输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编码方法,并尝试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和传承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手写汉字的机会正在逐步减少,偶尔的“提笔忘字”也并不可怕,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忽视汉字的书写,而应该站在保卫母语的历史高度上,更加珍视我们的汉字文化,和孩子一起见证成长,和学生一起记录感动,以热爱汉字的实际行动,引领他们也爱上汉字,并努力写好汉字,进而培养他们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传承之心,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而固本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