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述评
2014-02-05禹旭才
禹旭才
西方国家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述评
禹旭才
对西方国家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在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女教师发展受阻的原因、女教师发展的策略等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主要选取了社会性别的视角;在研究内容上,明显呈现出实践研究取向。
西方国家;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评价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美国等国家就开始关注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研究。随着西方国家女权运动浪潮的掀起,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女教师便成了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对象。研究者普遍认为女性身份是影响女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分国别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做一个简单述评。
一、美国
美国关于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内容较全面,成果较多。其研究内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关于高校女教师的地位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高校女教师人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男教师而言,女教师普遍处于象牙塔的底层,处在大学权力集体的“外圈”。例如,1971—1972年曾被称为美国高校的“女性研究年”。[1]该年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女性进入大学的障碍、大学女教师的工作经历及其生涯状况、女性在学科与学校行政机构中的地位以及工资、奖酬的性别差异等方面,其基本结论是:“女教师在职级、任期和工资等方面普遍处于不利地位;女教师的生涯发展普遍充满着抗争、冲突以及性别偏见。”[1]丽·科琳丝(Lynn H.Collins)等通过考察美国20世纪最后20年女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人数指出,虽然获得高级学位的女性人数增加了,但大学女教师依然聚集在象牙塔的底层——“3A”区:助理教师(Adjunct Instruct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2]奈乔·贝罗克莱丝(Nijole V. Benokraitis)认为,女教师工作在象牙塔的底层,是因为学校中微妙的性别偏见常常与种族、年龄及社会背景交织在一起,充斥于学校的方方面面。高校中的性别偏见既有个人的,又有组织的,还有社会文化层面的,并且三者经常相互作用。[2]凯斯·齐纳(Kathryn Quina)通过对美国23所高校调查研究后指出,女教师大多聚集在教员与助理教师的低职位段,并且大多数女教师的工作是在社区学院而不是研究性大学。其中,护理学院、保健学院、社会福利学院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00%、63%、40%,而商学院与机械学院有终身教职的女教师却各仅为1人,女性行政人员的增加主要是在助理岗位,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每所高校平均不到1人。[3]美国教育理事会政策研究室副主席爱琳·伊琳哈瓦斯(Elaine Elkhawas)指出,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中女教师的参与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高级学术事务管理中,女性代表依然很少,“在大学校长与学院院长中,女性代表现仅为16%,10年前是10%,20年前为5%。”[4]4
(二)关于女教师发展策略的研究
奈乔·贝罗克莱丝(Nijole V.Benokraitis)认为,女教师的发展现状必须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在制度层面,相关政策的制定者要改变当前排斥女性的政策;在组织层面,要大量吸纳那些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女教师,并且为其搭建实施计划的平台,而这些通常是大多数正在执掌权力的男性(包括一些女性)、机构乃至公共舆论所难以接受的;在文化层面,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重途径施加压力以逐渐改变目前典型的男性中心文化。[2]琳达·卡丽(Linda L.Carli)针对女教师如何应对逆境,提出要从人际网络构建及其职业发展的指导者那里寻求社会支持;萨伊斯(Thoits)[5]、斯图瑟斯(Struthers)[6]也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如避免角色模糊、清楚自己的学术职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7]
(三)关于女性院长的研究
女性院长作为女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她们握有较大的权力,因此对其角色、地位、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均受到美国学术界的重视。可以说,对大学女性院长的研究已形成了一股热潮。较为晚近的有妮蒂芬(Nidiffer),其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高等教育机构中的4位女性院长进行了研究,这4位女性院长,正好代表美国高等教育行政发展过程中的4个阶段;芭赫(Bashaw)以美国南部高等学校中4位女性院长为对象,进行女性院长的历史分析。这两位学者均打破了以往重视预测推论的实证主义倾向,以女性的视角、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究,所重视的是每个被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感受。此外,笔者以院长为标题,女性为关键词,查到自1980年以来的相关学位论文38篇,其研究内容多为院长角色、生涯发展、领导方式、专业化、职权等。整体而言,研究方法逐步趋向质性研究与深度访谈等。
二、英国
英国对高校女教师发展的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较为晚近的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是罗杰(Lodger)、爱丽(Eley)、苏·杰克逊(Sue Jackson)、莫里(Morley)以及罗莎琳达(Rosalind Pritchard)等。她们主要对高等教育中教师发展性别差异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措施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一)关于高校女教师的发展障碍研究
罗杰、爱丽、苏·杰克逊等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对高等教育中科研与教学的二分现象与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男性文化的检视,阐释了女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障碍,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一是在英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着科研地位高于教学的现象,而女性却大量地被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或者是处在科学研究的边缘地带;二是虽然教学部门聚集着大量的女性,但教学的标准与科学一样也是由男性来确定的,因此,好教师的标准常常与绝大多数女教师的观点相去甚远。苏·杰克逊提出高校女教师的发展障碍主要有五大方面:一是学科间的地位差异,即男性的学科地位远远高于女性的学科地位;二是女性的生活和经验未能纳入学术研究的中心;三是学术的结构性障碍;四是公私领域的划分;五是科研与教学的二分。[8]总之,以上学者普遍认为,由于性别偏见的存在,高校中的女性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利的因素。
(二)关于高校女教师发展受阻的原因及突围研究
苏·杰克逊认为,高等教育中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结构是高校女教师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她所著的《不同的学术:高等教育中女性终身学习与发展研究》一书,即从终身教育入手,深刻检视了高等教育中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结构。她指出:“当前,英国高校女教师发展面临的障碍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克服与超越。”从而提出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终身教育的多种途径,并指出必须对高等教育中的语言和学科的父权制基础进行全面的挑战。[9]26-30阿尔斯特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罗莎琳达(Rosalind Pritchard)教授亦持有类似的观点:其一,高校教师发展的性别不平等深深扎根于社会和经济结构本身;其二,高校教师平等的标准应从工资、晋升、各个领域的代表数量和终身职位来衡量。其中,衡量性别平等的黄金标准(Gold Stangdard)是女性达到教授头衔的数量与百分比;其三,女大学生大多聚集于人文与社会学科领域,长此以往将对高校女教师的学术地位及发展机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四,性别假设的偏见、男性制定规则以及高校对女性的性别期待(如要求女教师对学生多一些关怀等)等[10],都是影响性别平等的因素。
三、澳大利亚
(一)关于“大学女教师为什么如此少”的研究
澳大利亚对高校女教师的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如澳大利亚女性代言人、参议员苏珊·伍丽尔(Susan Ryan)所言,自1975年“国际女性年”以来,许多领域(如就职、升迁、工资、学习培训、家庭暴力等)关于性别平等障碍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相对而言,工作在高校中的女性的地位并未得到研究者的特别重视。她认为,其原因是存在一个假设:只要能够进入高校这个知识精英社会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女性,就能够排除一切形式的性别偏见。不过,事实表明,这个假设是完全错误的。[11]xi自1983年起,许多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高校中的女教师,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由威尔士大学高级研究员贝蒂(Bettina Cass)等4位专家撰写的,由悉尼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大学女教师为什么如此少?》(Why So Few?Women Academic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显然,该书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组织中的女教师。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女教师的社会背景与其生涯发展的关系、女教师的生涯发展、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异、对性别偏见理解的性别差异,以及如何改善女教师在大学中的地位,等等。主要观点有:1.大学是一个性别隔离的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在首次在大学获得职位时性别差异显著,男性被委任为讲师及其更高职称的人数是女性的4倍;2.女教师普遍认为,大学在委任、提拔与决策时,对女性存在偏见,认为女性比男性悲观,升迁抱负也低于男性;3.少数男性将女教师所处的不利状况归因于生理差异与智力低下,但也有人提出,是社会引导男女教师进入不同的研究领域,社会使女教师形成“女性气质”,男教师形成“男性气质”等;4.大学制度建构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别,是阻碍女教师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年后,参议员苏珊·伍丽尔(Susan Ryan)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因为它基本上展现了当今澳大利亚权威性机构中男女两性的分布图景。该书不仅能为处在不利地位的学术女性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对限制人发展的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的负面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批驳。”[11]xi
(二)关于经济全球化中的性别化大学研究
比较晚近的、全面而系统关注高校女性研究的成果是简·居里、孛夫·席勒以及巴特利西亚·哈里斯(Jan Currie,Bev Thiele&Patricia Harris)三位学者联合出版的《经济全球化中的性别化大学——权力,生涯与牺牲》(Gendered Universities in Globalized Economies——Power,Carrer,and Scarifices)。①参见Jan Currie,Bev Thiele﹠Patricia Harris.Gendered Universities in Globalized Economies——Power,Carrer,and Scarifices.Lexington Books,2002.三位研究者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下,将实证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相结合,重点探讨了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况与生涯发展,深入剖析了大学中的权力机构,详细阐述了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微妙的男性工作方式,并展望了大学中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组织文化。最后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文化中,女性要想取得成功变得更加困难。此外,研究者指出了影响男女待遇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四种:一是结构性的原因,即父权制的制度结构与无处不在的男性文化;二是认识上的原因,即对大学教师发展不平等的显而易见的事实加以否定;三是历史性的原因,即男女教师的不平等是源于历史上的不平等以及管道效应(缺乏女性候选人)带来的后果;四是提出平权运动是改变男女不平等状态的主要途径。总之,这种把教师发展的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来研究的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更长远地思考高校女教师的发展。
四、其他西方国家
加拿大、欧盟各国关于大学女教师的发展研究也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如2002年,加拿大出版了论文集《处于大学荒漠地带的女性》(Women in the Canadian Academic Tundra)①参见Elena Hannah.Women in the Canadian Academic Tundra:Challenging the Chil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2.,共收录了论文46篇,研究对象是大学中的女性教师和行政人员,研究内容广泛,如大学中冷漠的工作环境是如何影响女性的、男女行政管理者的工作风格及其差异、女性在大学中处于劣势的原因、女性教授成功的艰辛等等。再如2007年,《女性,大学,变革:欧盟及美国的性别平等》(Women, Universities,and Change:Gender Equa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②参见Mary Ann Danowitz Sagaria.Women,Universities,and Change:Gender Equa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Palgrave Macmillan Reprint,2012.一书得以出版,该书重点论述了欧盟各国促进大学性别平等的敏感政策与措施。例如,欧盟委员会明确规定:其一,性别平等是大学学术的重要组织原则;其二,大学既要实现三种平等政策——平等对待、积极行动、性别主流化三管齐下,更要注重从平等对待走向性别主流化;其三,欧盟正式组建了“女性科学小组”,以促进为了女性、源于女性和关于女性的研究。欧盟委员会还规定,在各个成员国提名的科学委员会中,女性比例至少达40%,在“研究和发展框架计划”评价和监管委员会中,女性的比例至少要占到40%等。同时,该研究还对欧盟各成员国是如何重视和如何实施性别平等的举措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五、研究特点
由上可见,大学女教师的发展问题已经或正在引起主要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表现出实证研究热潮。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等国,研究者大多是通过实证调查、访谈等方法,呈现出高校女教师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各自的研究结论。这有利于客观把握高校女教师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使得论文一字一句,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踏实缜密。但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如果仅仅是定量研究也是有局限的。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方法论学者克莱斯万(Krathwohl)先生所说,定性研究的过程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的过程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显然,实证研究是从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属于实证主义;定性研究植根于人文主义,运用解释学的方法。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还应加强思辨的方法。
第二,在研究视角上,主要选取社会性别视角。纵观以上研究成果,西方学者无一例外不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认识、发现和思考问题。“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社会性别视角不是知识或主要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12]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四:一是平等意识,即承认女性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与尊严;二是差异意识,即从性别的角度审视男女在社会和现实中的特点和角色定位;三是和谐意识,即强调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四是性别敏感意识,即无论是决策、方案的制订,还是方案、决策的实施过程与结果评判,始终关注两性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实现男女两性的共同发展,避免两性差距的扩大和加深。因此,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框架或科研方法的社会性别视角,也应该适时地引入我国的女性研究领域,以之为我国女性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声音、一种新的行动方案和新的评价标准。将这种研究视角引入高校教师发展领域,有利于凸显高校女教师在发展中存在的独特问题,彰显高校女教师的发展优势,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和谐共进。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呈现问题取向。不难发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聚焦于高校女教师发展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诸多具体的解决办法等。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为高校女教师走出发展困境提供较好的实践参考。但遗憾的是,从理论上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尤其是缺乏从人的发展的高度与生命的整体发展视角来审视高校女教师的发展。这是因为女教师首先是人,具有人的属性和本质,女教师的解放归根结底是人的解放,女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如果只意识到女教师是“女性”,只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来分析女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虽然有利于凸显高校女教师发展中的特殊困难,有利于解除其特殊困境,但难以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女教师的发展,亦难以为女教师全面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事实上,马克思对人学理论的论述包涵着诸多女性发展的论述。因而探讨女教师解放和发展问题时,有必要借鉴和引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基本观点,进而从人的发展高度来探索女教师的解放和发展。相反,倘若缺少这一维度的研究,必然导致女教师发展研究的局限性。
[1]Rossi,A.S.&A.Calderwood.Academic Women on the Movey[C].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3.
[2]Collins,L.H.&C.C.Joan.&Kathryn Quina.Career Strategies for Women in Academe:Arming Athena[C].Thousand Oaks,Calif: Sage Publications,1998.
[3]Quina,K..Breaking the Glassceiling in Higherer Education[A].Collins,L.H.&K,Quina.Career Strategies for Women in A-cademe:Arming Athena[C].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8.
[4]Luke,C..Globalization and Women in Academia:North/West-South/East[M].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5]Thoits,P.A..Gender Differences in Coping with Emotional Distress[A].J.Eckenrode.The Social Context of Coping[C].New York:Plenum,1991.
[6]Struthers,N.J..Differences in Mentoring:A Function of Gender and Organizational Rank?[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5,(10).
[7]Linda L..Carli.Coping With Adversity[A].Collins,L.H.&C.C.Joan.&Kathryn Quina.Career Strategies for Women in Academe: Arming Athena[C].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8.
[8]Jackson,S..Transcending Boundaries:Women,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the Academy[A].Howie,G.&A.Tauchert.Gender,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Challengers for the 21st Century[C].London:Ashgate Publishing,2002.
[9]Jackson,S..Differently Academic:Developing Lifelong Learning for 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2004.
[10]Pritchard,R..Gender Inequality in British and German Universities[J].Compare,2007,(5).
[11]Ryan,S.&B.Cass.Why So Few?Women Academic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M].Sydney:Sydney University Press,1983.
[12]李海生.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责任编辑:秦飞
Review of the Study of Women College Teachers’Develop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YU Xucai
After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women college teachers’development,it was fou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ies of aspects such as social status,reasons for barriers to development,strategies etc.We propose such studies are characterized as quantitative in methodology,gender orientated in research perspective,and practical research orientated.
Western countries;college female teachers’development;review
10.13277/j.cnki.jcwu.2014.04.013
2014-05-10
C913.68
A
1007-3698(2014)04-0079-05
禹旭才,女,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41120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资助项目“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教师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IA10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