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发扬

2014-02-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医药学流派中医药

邹 勇 邵 丽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烟台264000)

浅论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发扬

邹 勇 邵 丽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烟台264000)

目的 中医药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传承、吸收和充实。因而,学术流派的创新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发展学术流派,应着眼传承,立足组织机构,以发展传承为抓手,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载体,在传承和组织载体两个大方面的创新发展中提升学术流派的发展质量。

中医学;学术流派;文献研究;学术思想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中医药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创新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传承、吸收和充实。“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各个学术流派发展的历史。”是“每个医学流派在对《内经》等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临床经验积累与总结,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或在理论上进行发挥,或在临床上总结经验,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将其上升为理论[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要求,要全面系统地整理、发掘、总结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培养中医学术流派新一代传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药学术流派项目,必将有力推动我国中医药学术向前发展,更将是我国中医药界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如何深入做好中医药学术流派工作,提出浅见,以求斧正。

1 以传承为基础,以提高为目的,标本兼顾,多法并举,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学者徐锦堂曾说,大凡学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学术流派就会生成。近年来,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心和扶持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昂首阔步地挺进全面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医药学术流派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开花结果。整理、挖掘、使之系统化,是目前大家正在做的而且容易做到的,但这与全面繁荣中医药学术流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繁荣中医药学术流派,应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这一根本性目的,标本兼顾,多法并举,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医药学术流派全面繁荣昌盛。

1.1 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入开展文献研究 孔子在《论语·八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纵观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史,各类传世文献、辑佚文献、出土文献、海外文献等古籍功不可没,在传承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深入开展古代文献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中医文献学工作在前辈们辛勤努力下,取得丰硕成果。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的流派传承中存在严重的“拿来主义”。文献的研究仅停留在翻译版本和白话版本中,对中医文献的源流研究较为忽视。这对于系统、全面传承中医药学术流派工作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深入开展中医文献源流研究刻不容缓。

1.2 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本质要求 大力推广文化研究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受自然疾疫情况、地理环境条件、时代背景、社会人文景观等因素的影响,历代诸多名家、流派的学术主张大都颇具特色。因此,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医药学术流派,将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真谛;有助于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有助于传承人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对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我们不仅要求传承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亦不可以忽视传承研究学术流派中的人文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品格等,更不可以偏概全,否定甚至扼杀其区域文化。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大道小道都要抓,大道小道都要过硬,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学术经验传承与文化传承的互惠双赢。

1.3 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时代要求 注重利用技术研究 习近平主席指出,近代史证明中国每一次受屈辱,并不是因为经济体量不够大,而是科技不够强大,没有起到支撑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代对中医药界、中医药学术流派提出了强化信息技术的新的要求。中医药界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中医药学术流派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必须注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中医学术流派的科学研究,这不仅有利于理论的升华和创新,而且对于发现现代科学依据的疾病证治规律、疾病诊疗技术的与时俱进和推陈出新大有裨益。应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传承人破茧创新,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密切科研等技术机构与中医学术流派的沟通交流,为全面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的技术研究夯实基础。

1.4 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断强化学术研究 《论语》中有个关于“正名”的典故。一日子路问孔子,假如卫国君叫你做宰相为政,你第一步是什么?孔子说,假定有这件事,第一件事是正名。子路用非常怀疑的口气问道,正名有这样重要吗?正名是虚的,老师你真是个迂夫子。孔子却说,你真野蛮,不文明。孔子所讲的正名,用现在话说就是,必须重视“核”思想建设。他所讲的“正名”的重点就是“思想的中心”。孔子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孔子提到,如果不正名,就会“民无所措手足”,老百姓无所适从,不知道走哪条路好,那问题就大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也应首先“正名”。奉行“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战略,适度调整学术研究的方向点,将学术流派的“思想中心”旗帜鲜明地树立起来,并结合时代特征和国家政策、体制机制要求,继承、丰富和发展,从而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行动纲领。

1.5 着眼中医药学术流派发展的质量要求 加速成熟技术理论的教材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量变的积累是质变。许多事物的发展,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实现质的飞跃。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亦严格遵守着这一定律,也是在量变——质变——量变——质变的循环过程螺旋上升发展。因此,如何选择和培育量变向质变转换的临界点,是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医药学术流派惟有紧随时代发展,因势利导,丰富和发展理论才能实现研究的升华,也才能为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加速成熟技术理论的教材化进程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一方面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强大理论支持,提高传承人业务水平和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为后人留下珍贵源流资料。应摒弃传统观念束缚,高层次着眼,低门槛入手,不以事小而不为,自觉把成熟理论教材化的事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工作的质的飞跃提供有力“临界点”。

2 以组织机构为载体 以内涵发展为范式 进一步夯实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扬基础

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三大历史时期意义重大。“秦汉时期四大经典奠定了中医药学校形成与发展基础;

宋金元时期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拓展深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中医学理论进一步完善[2]。”在这三大历史时期,中医药学快速发展,持续光大,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极具意义的时期。剖析这段时期,各家流派的积极传承功不可没,而这一积极的态度同步指向于组织机构和内涵式发展。正因为组织机构的发展,才为各家流派创造优良环境。因为有了内涵式发展的范式,才会奠定三大历史时期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斗转星移,适逢今日,我们亦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以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为载体,以内涵式发展为范式,实现中医药学发展的“第四次”飞跃。

2.1 立足发扬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刚性需求 建立健全工作室体制机制 “组织”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将“丝麻织成布帛”,即“组合编织”的意思。在西方来源于“器官”,是自成系统的,实际上是指由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具体目标、内在秩序和外在形式以及人、财、物等要素构成的整体,具有汇聚功能、转换功能和释放功能,它能汇聚个人能量转变成一个具有新的能量的整体,即凭借整体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力不能及的目标。发扬中医学术流派,亦应重视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进而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实现学术流派的最大化发扬。

2.1.1 设立流派工作室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学工作室种类不少,数量也较多。这主要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力指导和各级领导的热忱关心。这些工作室在任务和重心上主要倾向于经验做法和技术的传承。这对于继承先辈们的经验,效果非常明显。但对于更好发扬方面还存在一定瓶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十个手指头都要弹钢琴才能把工作做好。发扬中医学术流派,不应仅仅囤囿于既有经验的传承,还应进行丰富和发展。以教、授为目的工作室显然太过于单薄。应在保持现有体制机制基础上,对各类工作室进行外延式拓展,设立一定数量的流派工作室,其对象以各学派传承人为主体,任务以百家争鸣发扬中医药学为主,在“一传一研”中实现对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大传承、大发扬。

2.1.2 健全传承工作室 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她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父亲总是告诫自己的女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的后面。撒切尔牢牢记住父亲的话,每次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在各种社团活动中也永远做得最好,甚至在坐车的时候,她也尽量坐在最前排。后来,撒切尔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众所周知的“铁娘子”。可见,成就一番有质量的事业,具备“永远争做第一”的竞争意识是多么重要!推动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扬,亦应坚持一定的竞争机制,在既有竞争机制下,对传承工作室机制进行健全。应严格标准,尽快厘清各类关系,出台国家层次的统一标准。设立数量控制机制,量化工作室指标。应有进有出,实行淘汰机制。通过竞争机制的引进,为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发扬遴选高质量、高素质的传承工作室,进而实现先进经验和做法的质量传承。

2.2 立足发扬中医药学术流派的柔性需求 大力推广内涵式发展道路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纵观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中医教育与传播的主要方式以师承、私塾为主。发扬中医药学术流派,软实力的提高甚为关键。内在涵养的提高,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实力的增强亦成为发扬中医药学术流派的柔性需求。内涵式发展也成为必由之路。

2.2.1 组织老师定期指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中医药学而言,老师的作用更为重要。提高传承人的内在涵养,老师的辅导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应建立定期辅导机制,把老师定期辅导作为一项硬项指标纳入传承工作室、流派工作室的考评指标中。通过考评机制的建设,最大程度地调动传承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为传承人内在涵养的提高提供丰富技术资源。同时,扩大辅导范围,定期组织各传承负责人交叉讲座,不断扩展各学术流派的知识视野,为中医学术流派的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提供坚实基础。

2.2.2 组织学生定期学习 相比较老师,学生是发扬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主力军、新生代。学生内在涵养的提升,是内涵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定期组织学生跟师临床,由老师现场授业解惑。严格考评,强化对源流文献、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考核。实施八小时外文化沙龙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式各样的培训、讲座等。组织学生定期问答,通过问答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

2.2.3 强化对毕业论文的管控 据有关资料统计,关于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的论文仅122篇。这与全面繁荣中医药学术流派的要求相去甚远。应积极引导传承人大胆创新,不畏艰苦,在学术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等,深化对中医药学术流派的研究。同时,应强化对毕业论文的审核,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论文提升撰写者素质,借以实现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内涵式发展。

[1]王庆其.要重视从文化处那成研究中医学术流派[J].中国医药文化,2012,(5):1.

[2]施杞.传承中医流派特色,促进学科建设发展[C].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2013,(10):193.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the Academic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ou Yong Shao Li
(Yantai city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Qingdao,264000,China)

As known to 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a intricate systemic engineering,can not gai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without high-quality inheriting,absorbing and substantiating.So it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to bring new ideas and development for academic school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herit and establish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to academic schools,tak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as the carrier,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schools in inheritance and organiza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ademic schools;;iterature research;Academic thought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08

1672-2779(2014)-05-0019-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顾友谊

2013-11-11)

猜你喜欢

医药学流派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
论蒙医药学的挖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