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初期共产国际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再研究

2014-02-05徐玉凤

中共党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王明

徐玉凤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关于这段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指导,学界一般认为:共产国际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的关系方面,共产国际认为中共力量比较弱小,中国的抗战要依靠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应运用法国共产党关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经验,做到共同负责,共同领导;共产国际派王明回国,正是为了贯彻上述政策。①这种观点可参见:杨云若、李良志:《共产国际和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比较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3期;张喜德:《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形成与共产国际》,《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龙士云、朱厚望:《共产国际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的形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也持这种观点。但俄罗斯方面最近公布的档案史料表明,关于抗战初期共产国际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指导,有着比上述更为复杂的内容。

一、全国抗战爆发前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演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国民党的关系。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指导,经过了一个从以中共领导的苏维埃力量为核心到把中国国民党看作谈判对象再到要求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全中国政府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国际一直强调一定要保持共产党和红军的独立性并不断发展壮大。

1935年7月至8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标志着共产国际政策向统一战线策略的转变。会上,关于中国的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讲话中强调:“中国苏区是为反对帝国主义者奴役和瓜分中国而斗争的团结核心,是集合一切反帝力量进行中国人民民族斗争的团结核心。”①《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也就是说,在共产国际七大刚刚提出建立中国的反帝统一战线设想的时候,是计划以中共领导的苏区力量为基础实现全国的团结统一的。此时,共产国际号召中共建立的反帝统一战线并没有将国民党包括在内。共产国际作出这种判断的原因,一是由于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国民党一直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迫害“围剿”中共和红军,蒋介石被共产国际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②《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104页。。二是由于共产国际过高地估计了中国苏维埃的力量。由于敌人的破坏,1934年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被迫中断,至共产国际七大召开时,共产国际并没有得到有关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的确切消息,对中共领导的苏维埃运动力量缩小的现实情况没有及时准确的了解。相反,共产国际认为1935年的中国共产党仍然“拥有30多万党员……在中国相当大的区域内夺得了政权”③《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93页。。三是由于当时苏联与国民政府的关系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所以,共产国际作出了中国的反帝统一战线应以中共领导的苏区为核心的判断。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起草的《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在巴黎《救国报》发表。《宣言》不仅提出建立包括上层在内的统一战线,而且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从莫斯科专程回国的张浩获悉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随后,中共中央立即于12月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贯彻共产国际指示精神,决定实行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确立了“反蒋抗日”的方针,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改变富农政策等不适应抗日要求的部分政策,重申以《八一宣言》提出的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会议在指出目前党内主要危险是“左”倾关门主义的同时,提醒全党记取1927年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遭受失败的教训,要同一切动摇、妥协、投降和叛变倾向作斗争,要取得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与共产国际七大精神是一致的。在“反蒋抗日”的旗帜下,中共多方联络张学良、杨虎城等有抗日要求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是,国民党毕竟是掌握着全国政权的国内最大政治力量,若想真正建立起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没有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参加是不可能的,这也预示着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统一战线策略必须作出新的调整。共产国际七大召开一年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对中国不断加快的侵略步伐也威胁到苏联的安全,苏联需要中国加强对日抵抗,国民政府也需要得到苏联的援助,苏联与国民政府关系逐渐得到改善。同时,日本侵略势力步步深入华北,越来越直接侵犯到蒋介石集团的利益,也侵犯到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国民政府与日本的矛盾越来越发展,英、美等国与日本的矛盾日益扩大,蒋介石也逐步改变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对中共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派出代表在莫斯科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进行接触。共产国际也逐渐了解到长征以后的红军力量遭到削弱的现实情况,感到以中共领导的苏维埃力量为核心建立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现实的。在上述种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共产国际逐步改变了原来提出的中国的反帝统一战线应以中共领导的苏区为核心的看法,转而强调要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全中国的政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国共谈判,建立统一战线。

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建议把国民党当局包括在统一战线之内,因为在面临日本侵略的形势下,“把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主要的敌人,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且,也没有力量“既顺利进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又顺利进行反蒋斗争”,“要真正武装抗日,还必须有蒋介石或他的绝大部分军队参加”。在此认识基础上,共产国际建议中共发表声明,“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全国的国会;建立全中国的国防政府”。①《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66—467页。建议中共放弃反蒋口号,与国民党开展建立统一战线的谈判。共产国际还特别强调了在同国民党当局谈判时一定要保持共产党和红军的独立性,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绝不是削弱苏维埃,把红军融合在共同的抗日军队中,把共产党融合在中国某一个一般性的政治组织中”。在与国民党的关系方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其他团体之间在保持各自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在共同的抗日立场上的联合”;在军事力量方面,“应该是红军和其他武装力量愿为组织抗日联军而实行的联合,同时,各武装力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所在的战区负责,但为完成总军事计划中的任务均应服从统一的指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的前提是想尽各种办法巩固党和红军”。②《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65—466页。该电报还支持红军对蒋介石的进犯给以还击:“如果蒋介石不顾谈判的建议,不理睬我们为签署协定而作出的一切努力,仍继续攻打红军,那么红军就应被迫自卫,回击蒋介石部,同时继续活动,继续为同国民党及其军队联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③《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68页。。收到共产国际这封电报时,中共中央刚刚于8月10日开过讨论国共关系与统一战线问题的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上作报告指出,蒋介石依靠日本、出卖投降的基本战略没有改变,但他准备开国防会议,实行局部的对日作战等,战术有所改变,战术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其战略的动摇,“我们愿意与南京谈判,现在还是这个方针。在今天应该承认南京是一种民族运动的大力量。我们可以承认统一指挥、统一编制,在许多策略方面要有所改变,但是一定要停止‘剿共’,一定要实行真正的抗日”④《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67页。。这些思想与共产国际的电报精神是一致的。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中央会议讨论的结果,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正式完成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方针的转变。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收到了明显效果,在对国民党各地方实力派的争取工作中,张学良、杨虎城首先在西北实行了联共抗日方针,并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拒绝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谈判的进程得以加快,更多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共产国际开始要求中共在承认国民政府为全中国政府的基础上来建立统一战线。1937年2月5日,共产国际在致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建议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三中全会说明中共愿意“支持国民党和南京政府一切旨在停止内战、集中国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措施。说明共产党和红军愿意同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签署协定,以便本着民主原则改组苏区的体制,在承认南京政府为全中国的政府的基础上调整南京中央政府和苏区政府的关系”①《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84页。。在谈判过程中,中共中央也意识到为达成一致抗日的最终目的,向国民党作出一定的让步是必需的。2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对国民党作出既有原则而又必要的重大让步,以促进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7年3月5日,共产国际再次致电中共中央,就对国民党三中全会决议的回答问题给出建议,除了重申2月5日电报内容外,还建议中共接受三民主义,修改阶级斗争的具体措施:“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过去也没有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并且党现在愿意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实施而奋斗。至于阶级斗争问题,中国共产党已不止一次地证明,本党真诚渴望与中国各阶层人民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侮。为此目的,中国共产党已不止一次地呼吁停止内战,自愿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等等。”②《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85页。在这份电报中,共产国际建议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出,愿意在政治和军事上接受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的统一指挥。共产国际在这里提出的建议,中共中央在此之前已经有所考虑,周恩来在2月24日给张闻天、毛泽东的电报中就与国民党的谈判方针问题明确向中央建议:“可以服从三民主义”,但绝不能放弃“共产主义信仰”,“承认国民党在全国领导,但取消共产党绝不可能”等等③《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29页。。中共中央于25日给周恩来复电表示同意上述方针,并就阶级斗争问题补充了意见,表示愿意遵守抗日救国的共同纲领,以抗日救国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天职,同时要求国民党在改善民众政治经济生活方面要有切实的努力。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全国抗战爆发前,在指导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国际强调的重点主要有:第一,一定要把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建立起来;第二,要保持共产党和红军的独立性,并不断使共产党和红军得以发展壮大;第三,承认国民政府为全中国的政府。从大的原则方向上,这些都是正确的,是符合建立统一战线的实际需要的。但在如何具体实施方面,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则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如何对待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方面。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实行联合反蒋政策。在与张学良的关系上,共产国际一方面同意与张学良保持必要的联系,另一方面反对把张学良看作是“可靠的同盟者”④《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68页。,甚至把张学良等为促使蒋介石下决心抗日而发动的西安事变看作是“利用抗日运动以营私,名义上举起抗日旗帜,实质上制造国家分裂,使中国继续混乱下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外国侵略强盗的牺牲品”⑤《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2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577页。。在两广事变期间,中共中央发表声明,支持其北上抗日的要求,同时提出和平解决两广事变,以利抗日救国的建议。但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支持两广的做法表示反对,认为两广事变是“由日本帝国主义者挑起的内讧”⑥《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244页。,不应该对之表示支持。共产国际这种判断其实是不了解怎样才能真正加快促进蒋介石下决心抗日。两广事变、西安事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确实会造成中国的更加混乱,使内战加剧。但正是西安事变加快了蒋介石接受统一战线方针、同意联合抗日的步伐。

第二,在对国民党是否要斗争方面。共产国际强调中共要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但如何保持,如何才能实现党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共产国际给出的方法是通过加强同托派分子的斗争、通过加强在工人中的工作“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性”⑦《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66页。,而对于蒋介石希望通过统一战线削弱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企图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需要对国民党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没有清醒的认识。此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已经有了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多年的合作和斗争的经验,对于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必要的斗争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多次强调要通过斗争求得团结,保持党和红军的独立性并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共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基本是正确的,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二、共产国际派王明回国帮助中共中央执行统一战线政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后,国共谈判继续进行。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共宣言的谈话为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建立起来。但是,远在莫斯科的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担心中共中央不能正确执行从苏维埃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转变,特别是担心中共中央不能正确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这种担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担心中共中央不能真正从苏维埃政策转到与国民党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中共来说,从开展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政权的苏维埃政策到实行与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①《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第1页。,共产国际领导人担心中共中央不能正确认识这一根本转变,不能真正执行与国民党联合的政策。共产国际曾专门致电询问中共中央对从苏维埃到统一战线政策转变的态度:“你们是否认为在你们割据的地区放弃苏维埃制度转而在民主的基础上采取人民革命的管理制度是适当的、及时的?”这种改变意味着“把苏维埃政府改为人民革命政府”,“把红军改为人民革命军”,“放弃普遍没收土地的做法”,请中共中央“极其认真地考虑和讨论这个问题”,并将意见报告共产国际②《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483页。。因为中共曾领导了十年的土地革命,“曾为建立中国的苏维埃和苏区而斗争,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军队,并为苏维埃化而从蒋介石军队中夺取了部分军队”;而现在,从实行多年的与国民党对抗的政策一下转到联合的政策,实施这个统一战线政策的,“正是这些干部,不是另一个党,不是另一些新人”③《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1—2页。。共产国际担心中共中央原来的领导干部很难从苏维埃的政策惯性中走出来,担心对统一战线的政策不能转变到位,不能很好地执行与国民党联合的政策。而如果中共执行统一战线政策不到位,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得不到巩固,中国的抗日力量就会削弱,日本对中国更多地区的占领会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安全。

第二,担心中共在新的复杂形势面前受到国民党的影响而迷失方向。在1936年8月15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共产国际对瓦窑堡会议决议中“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的话语“殊感不安”,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损害“党的队伍的纯洁性与党的团结”④《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466页。。在这里,共产国际表达了对中共计划接纳各个阶层的人入党会损害党的工人阶级性质的担心,对于中共准备同意张学良的入党请求更是明确表示不同意。1937年8月10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执委会讨论中国问题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强调了这个问题,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共产国际决定要王明等人回国“帮助”中共中央。季米特洛夫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中共中央从苏维埃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转变的正确性,肯定了中共正在进行的与国民党的谈判,然后,他强调,在与国民党谈判过程中,中国同志和中国党会遇到很大的艰难险阻,“因为蒋介石及其亲信会耍弄种种手腕”,所以,党面临着的是“何等严重的险象环生的局面”,在新的形势下,存在着“使党和党的干部堕落,解除思想武装的危险”。他担心国共合作以后中共会丧失阶级立场,会减弱对工人群众的影响力,担心广大的工人群众会走到国民党方面去。他说:“要知道中国红军是一支农民军队,工人的比例很小,在党内工人占的比例也很小。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要把中国工人群众、工人阶级置于国民党或其他政治团体的影响之下,而置于共产党影响之下,使党不仅能依靠现有的武装力量,而且还能够以这样那样的形式依靠国民党地区的、上海的、广州的和中国其他大城市的工人阶级。”①《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7卷,第502—503页。季米特洛夫提醒中共要加强对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工人阶级的影响力,不要使大城市的工人群众成为国民党的拥护者。虽然因为当时中共影响下的地区主要是在农村,大城市基本上在国民党统治之下,让中共以主要精力到大城市去做工作,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但季米特洛夫强调这一点表明了他对中共应该尽快增强其在全国的影响力的希望。

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担心,共产国际认为,在新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党中央,它的组成人员,它的机构以及它周围的人还能否进行工作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需要有对国际形势很有研究的新人来帮助中共中央”,“这样的干部在国外有。他们可以帮助党”②《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3页。。这里所说的在国外的干部即指长期在共产国际任职的王明等人。从1931年开始,王明即在共产国际工作,且参加了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过程,《八一宣言》即是他起草的。季米特洛夫认为王明熟悉统一战线政策,能够从正确贯彻统一战线政策方面帮助中共中央,这是派王明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7年11月11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季米特洛夫、王明、康生、王稼祥等人,再次对王明等人回国的使命进行交代。斯大林在谈话中一方面再次强调要与国民党实行联合的政策:“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战争,而不是土地革命、没收土地”,“中国共产党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以前是没收一切,现在是什么都不没收”。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对于中共来说,基本的问题是要“融入全民族的浪潮并取得领导地位”,“八路军必须要有30个师,而不是三个师”,八路军的策略“不该是直接进攻,而应该是骚扰敌人,把他们引进自己一方并在后方打击他们”。③《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0页。也就是说,斯大林支持中共要在全民族革命斗争中取得领导地位,支持八路军扩大力量和采取游击战的作战方式。

1937年11月,王明等人回到国内。肩负着共产国际重要使命的王明回国以后,却再一次教条化、有选择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对于共产国际指示中的要维护国民党的统一指挥之类的话语领会得很深刻,而把共产国际指示中的要保持独立性、取得领导地位之类的话语置之脑后。

王明回到国内以后,发表了一系列言论。这些言论,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不正确的方面;既有代表了共产国际意见的方面,也有不能代表共产国际意见的方面。在加强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他认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团结全民族抗日力量的“唯一正确方策”④《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46页。,是有道理的,是代表了共产国际意见的,与中共中央也是一致的。但是,在如何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加强国共合作方面,他却又一次教条化地执行了共产国际指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国民政府及军队的定性方面,认为其已经成为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国防军。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是《八一宣言》提出的统一战线最高组织形式。中共一直在为建立这样的政府和抗日联军而努力。全国抗战爆发前后,苏联从国家安全方面考虑,逐步与国民政府恢复外交关系,共产国际逐步指示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全中国的政府,在此基础上与国民党谈判建立统一战线。为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共对国民党作了必要的有原则的让步。但国共合作后的国民政府仍然是一党专政的政府,离真正的“国防政府”还相距甚远。王明却断定国共合作以后,国民政府已“开始执行中国国防政府的任务”,红军改编后,“全中国统一的国防军”也在“开始建立”,“这就是保障继续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最主要的条件”①《王明言论选辑》,第536、537、538页。。他不顾国民党片面抗战导致正面战场接连惨败的事实,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民政府和军队身上。

2.在如何对国民党开展批评,如何推进国共合作加强和巩固统一战线方面,提出的方法不切实际。在这方面,共产国际曾提出要注意“蒋介石的手腕和权术”,注意他的“包围策略”②《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2页。。鉴于历史上长期国共合作和斗争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判断,从统一战线建立之初就坚持了对国民党既合作又斗争的独立自主方针。王明也认为对国民政府要批评,他也确实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如他认为“武力未与人民结合和人民力量的动员不够”是抗战开始以来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认为“依靠现有政治机构,现有武装力量和继续实行国民政府现有对内政策,是不能战胜日寇的”③《王明言论选辑》,第539—540页。。但他这种批评是轻描淡写的,没有认清国民政府坚持一党专政压制人民抗战的实质,忽视了国民党从根本上不希望中共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事实,他很少批评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反对认为国民党中有“法西斯蒂派”。他提出的加强巩固统一战线的方法是:“更加巩固和扩大我国两大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亲密合作”,“第一,须协商和通过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第二,须成立一个由国共两党代表组织的经常协商和计议各种问题的组织;第三,在军事问题、政府问题和民运问题各方面,国共两党应该更加巩固和扩大合作的范围和程度”。④《王明言论选辑》,第546—551页。乍看起来,王明这些观点都没有问题,都是应该解决的。但事实上中共曾多次提出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和组织问题,却都遭到蒋介石拒绝,所以王明提出的这些方法是不可行的。

3.在具体的工作方式方面,认为应该采取“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⑤《王明言论选辑》,第629页。的工作方法。在这方面,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要承认国民政府为全国的政府,并没有特别强调要“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而王明却多次批评中央对国民党的转变认识不够,忽略了“凡抗日者皆吾友,降日者皆吾敌”的真理,忽略了“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原则,“有时把其它问题与抗日问题并列或对立,以致模糊了今天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⑥《王明言论选辑》,第547页。。在抗战时期,一切服从抗日的整体利益是正确的,但强调“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则是不正确的,因为作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比较特殊的,它始终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在与国民党谈判过程中,中共曾提出成立“民族联盟” “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共同的纲领。这些组织形式和纲领草案在提出过程中曾向共产国际报告,共产国际表示同意,并建议由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组织在抗日民主纲领基础上建立的民族解放联盟不必与共产国际发生联系⑦《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40页。。这些组织形式和纲领草案均遭到蒋介石拒绝。两党只能采取遇事协商的特殊方式处理问题。所以,王明支持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放弃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方针。

综上所述,王明回国后表达的一系列思想,有一部分可以说是共产国际的思想,也有一部分并不能真正代表共产国际,而只是他个人的想法。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因为披着共产国际的外衣而给共产党的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共产国际支持中共中央采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在处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方面,共产国际一方面希望中共在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性,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希望中共处理好与国民党的关系,承认国民政府为全中国的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于如何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1935年以后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式已经改变,不再直接干涉中共的组织事宜,也不再在具体问题上过多发表意见,给了中共中央很大的自主空间。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已经有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有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同国民党合作和斗争的经验教训,已经能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处理本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上,中共中央从一开始就结合中国抗战的实际,对共产国际指示中的要保持党和红军“独立性”的内容给以充分发挥和创造,提出和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方针。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先是在统一战线的军事指挥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原则问题。1937年8月1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合发出的《关于红军作战原则的指示》强调:“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99页。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规定:“反对单纯防御的消极作战方针,采取独立自主的积极作战方针。”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第327页。洛川会议后,张闻天接着于8月27日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的讨论统一战线问题的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指出,在联合抗日的情况下,要对国民党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和吸引提高政治警觉性,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之间互相吸引的问题,要在斗争中解决”,统一战线建立后,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③《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7页。。1937年11月,正面战场严重失利,上海、太原等大城市失守。11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的报告中提醒全党,一定要注意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一九二七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在国共再次合作的情况下,“在党内,反对阶级对阶级的投降主义”。他再次强调独立自主问题,在作战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个新的战略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91、393页。

王明回国后,在统一战线中如何处理与国民党关系的问题上与中共中央产生了意见分歧。在当时中共仍然是共产国际一个支部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如何取得共产国际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王明回国后,虽然王稼祥还留在莫斯科,但他并不了解抗战以来中共中央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的各方面情况。

在1938年2月至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派任弼时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交涉军事、政治、经济、技术人才等问题。3月5日,任弼时等人从延安启程,3月底到达莫斯科。4月14日,任弼时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向会议主席团提交了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的书面报告大纲,这份大纲分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状”“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最近的状况”“中国共产党的状况与群众工作”“中国共产党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五个部分,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中共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各方面情况。一个月以后,在5月17日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上,任弼时又作了口头报告,就4月14日提交的书面报告进行补充说明。在6月11日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上,又批准了任弼时与王稼祥提交的中国代表团声明,再次申明中共所奉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任弼时实事求是地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以来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打消了共产国际曾经对中共中央存在的疑虑。

1.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能否继续坚持下去方面。这是苏联和共产国际最为关心的,因为苏联一直把日本侵华视作日本反苏战争的重要一环,中国抗战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直接关系到苏联的安全问题。任弼时在报告中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持久的,也是必胜的。抗战开始以来,虽然敌人占领了中国广大的领土,中国军队消耗很大,但“这只是暂时的失败与挫折,而不是决定胜负的最后失败”。决定中日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对中国来说,在坚持抗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必定“愈趋统一与团结;政府与军队可能继续向前进步”;“中华民族将要生息与培养出新的坚强而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版图宽阔,物产丰富,便利于对日本进行长期的持久战争”。而且在国际方面,中国也会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与帮助。而对于日本来说,随着战争继续扩大,其军队会“更分散而不够分配”,“财政上经济上的困难,原料物质上的困难,将愈益增加”。且日本在国际上将处于“更形孤立而困难”的境地。①任弼时:《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文献和研究》1985年第4期。还有其他种种因素,都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会是困难的、持久的,也是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2.在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方面。这一点是共产国际对中共疑虑最重的。任弼时在报告中说明,中共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为长期实行的方针政策,是具有战略性质的转变,“国共合作具有长期的性质,这种合作不仅适用于抗日时期,而且也适用于战胜日本以后共同建设国家”。在统一战线中,各党应保持自己组织的独立性和善意批评的自由。中共认可“抗日高于一切” “一切服从抗日”的口号,不会提出实行民主和改善民生的过高条件。至于国共之间出现的磨擦,一部分原因是中共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缺点,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对共产党人抱有成见,“国民党一方面表现得高傲自大,不愿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共产党合作,另一方面又害怕共产党发展壮大和可能夺取它在抗日运动中的领导”,因此,“它竭力要削弱共产党的力量”。②《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55、57页。任弼时特别说明,中共认识到“团结中国的一切力量是争取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基本条件”,“如果两党分裂,那么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在抗日战争中遭到失败”。所以,“加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心任务”。在统一战线中,中共刻不容缓的工作是“推动国民党和政府实行进步的措施,逐步改革现时的政治制度,将亲日派、汉奸和托派分子清除出政府,吸收进步分子参加政府,加强政府的防御能力”。③《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64—65页。

3.在如何加强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力量方面。这也是共产国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共产国际希望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一个强大的全中国的政治因素”,在红军改编以后,“必须采取措施保持红军的战斗力”④《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9—10页。。任弼时说明,通过倡导建立起统一战线,“共产党的威望大大提高了”,“在抗日战争中将会更加起到领导作用”。八路军改编后开往抗日前线,取得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军队在对日斗争中的信心”。中共仍然保持着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虽然蒋介石拒绝给八路军补充兵员和武器,但由于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八路军在抗战以来虽有伤亡,总体上还是得到了扩大。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争“在抗日事业中可能起极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极重要力量”。⑤《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85、67、76页。同时,他也指明党的工作还存在许多弱点,巩固扩大八路军、新四军面临着很多严重的困难。

任弼时的上述报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不仅打消了共产国际领导人对中共中央曾经有过的疑虑,而且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1938年6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就任弼时关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情况的报告通过决议,肯定中共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同时,再次强调中共中央在处理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共产国际认为,中共应该“大力支持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执行为胜利进行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必要的一切措施”,“在坚决进行自卫战争方面要真诚而忠实地支持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同时,共产国际还强调,在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共产党人有责任“在切实实行孙中山进步原则方面对国民党施加影响”,因为国民党上层领导虽然放弃了几年来实行的对日本的摇摆政策,开始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并开始实行国家的民主化,但同时,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队伍内,还存在保守倾向,大大阻碍着国家的民主化,阻碍着改善劳动者的物质状况和法律地位及提高他们的组织性和开展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运动”。①《共产国际、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8卷,第98—99页。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并没有要求中共无原则地支持国民政府,更没有要求中共要“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而是建议在进行抗日战争方面支持国民政府采取的抵抗侵略的措施,同时,还有责任对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施加进步的影响。

通过任弼时卓有成效的工作,共产国际也认识到原来曾设想过的通过王明加强中共中央领导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也证明这样做是不成功的。所以,季米特洛夫通过即将回国的王稼祥,转达了对中共中央政治路线的充分肯定,“中共一年来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尤其是朱、毛等领导了八路军执行了党的新政策,国际认为中共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在复杂的环境及困难条件下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②《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8页。。在这里,季米特洛夫用了“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这样的话语,而曾经得到共产国际信任并被委以重任的王明,并没有得到共产国际的如此评价。“真正运用了马列主义”,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共产国际从一建立起,就多次强调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共直到有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后,才逐渐做到了这一点。这个评价,表明共产国际肯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要求中共要团结在毛泽东周围。

综上所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对于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从曾经的有所疑虑,到后来的充分认可,这中间经过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从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共产国际倡导建立统一战线,建议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建立统一战线并巩固扩大统一战线,这一点是正确的。这样做无疑有利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维护苏联的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利益。第二,中共中央是独立自主地作出各项决策的。中共中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共产国际指导意见中的正确部分,但更多的是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双方在出现意见分歧时,中共中央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这充分表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已经完全成熟起来,可以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革命的重大事项。第三,共产国际不再无原则地支持王明。共产国际原意是派王明回国加强中共中央对抗战的领导,但在发现王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之后,就不再无原则地支持他,而是支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这也表现了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尊重,对实际的尊重。第四,这段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基本上是正确的,与中共中央之间保持了良好的沟通关系。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指导不再像土地革命时期那样,采取事无巨细都要干涉的方式,而是注意以建议的方式给以原则性的指导和提醒。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很快形成并得到发展,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能够实现较好的配合,这是中共中央采取了正确决策的结果,也与共产国际的积极指导分不开。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王明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龙门这边(47)
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评析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