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期刊史研究的成功之作*——评《“孤岛”文学期刊研究》
2014-02-05文/孙韵
文/孙 韵
在现代文学研究向媒介研究转向的大背景下,王鹏飞博士的《“孤岛”文学期刊研究》一书出版了。这本书以“孤岛”文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具体入微地探讨了“孤岛”文学期刊的历史状况、类型、价值取向和重要名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期刊与文学活动的双重互动关系,探索文学研究的媒介分析路径。此书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是填补了现代期刊特色专题史研究的空白。期刊通史研究发端于宋应离先生的《中国期刊发展史》一书。继此之后,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期刊史研究的杰作,比如李频的《共和国期刊六十年》《山西期刊史》等,或为断代期刊史研究,或为区域期刊史研究,都从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着中国期刊史研究的学术园地,拓展着中国期刊史研究的空间。然而,在整个期刊史研究中,还没有出现特色专题期刊史研究,即围绕一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期刊的专题研究。众所周知,中国期刊发展的历程有上百年之多,期刊类型丰富多样。每一种特定类型的期刊,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总是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特征和类型风格,需要期刊学界去深入探讨、挖掘和总结。王鹏飞的《“孤岛”文学期刊研究》一书,围绕20世纪中国期刊发展历程中不占重要地位却有着独特价值的“孤岛”文学期刊展开研究,深入细致地总结了这一时期文学期刊的概念、出版环境、形态分布、类型表现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以个案专题的形式探讨了这一时期《文艺阵地》《宇宙风乙刊》《小说月报》诸多名刊的编辑理念、运作经营和出版价值,从而将“孤岛”文学期刊这一长期不被人关注的期刊展现在学人面前。填补了我国现代期刊特色专题研究的空白。
二是创新了期刊研究的理论视角。这本书的出版,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就是创新了现代期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传统的期刊史研究更多地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期刊发展的历程和期刊与社会历史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期刊编辑主体的编辑思想、理念、风格和风范。而该书则一改传统期刊史认识的范式。他借鉴当下文学理论中盛行的“文学场域”理论,将理论认识的视角拓展到媒介生成的内部机制,关注于媒介场域的媒介内容、媒介生态和媒介内容思潮演变,以及媒介与文学思潮的交互作用机制,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期刊发展演变的认识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期刊研究既要关注期刊发展的外部作用机制,更要探讨期刊发展变迁的内部演变机理,尤其是期刊场域与期刊内容生成的多重交互作用关系。比如,在探讨这一时期的诸多名刊时,他更多探讨的是这些名刊的编辑实践与孤岛文学整个文学思潮和文学新质的作用关系。这样的认识视角,无疑深刻地拓展了期刊史研究的空间,使得期刊研究真正地深入到期刊场域内部围绕内容生成所构建的关系作用“场”。透过这个“场”,既能更清晰地看到期刊发展演变的内部动力机制,又能更为具体地把握作为媒介的期刊与作为媒介内容的特定文体的交互作用关系,从而在更高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期刊。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个研究理论价值取向,已经受到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形成了一个文学研究与媒介研究结合、文学研究向媒介研究转向的热潮。
三是丰富了文学期刊研究的资料。在这部书中,作者谈到了“文学原生态”观念的重要性。其实,这个“文学原生态”就是“期刊原生态”。他在研究期刊运作和期刊内容文体变化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期刊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整理。这种对资料的特别“厚爱”,不仅体现在他正文内容的具体研究中,即他任何结论的形成都是以史料具体文本的实证为前提的。而且,这一观念还表现在这部书的附录中。在附录中,他以时间为顺序将这一时期“孤岛”文学的报刊全部详细列出,形成了一个厚重丰富、条理清晰的图书“索引”,将这一时期更替不断、变化万千的期刊种类和重要期刊事件悉数列出,他的资料整理之功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