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笑话中的《论语》
——明清笑话中的戏说《论语》现象浅析

2014-02-04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书先生戏说笑话

王 彬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笑话中的《论语》
——明清笑话中的戏说《论语》现象浅析

王 彬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在明清笑话中,存在着许多戏说《论语》的现象。戏说《论语》的惯用技巧大致有九种。在这些开《论语》玩笑的笑话背后,反映出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由于戏说《论语》的笑话在戏曲、小说中的大量存在,使其又具有了一定的文学价值。

笑话;《论语》;科举

如若追根求源,中国古代的笑话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诗经》里就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的记载,从先秦诸子的寓言中更可以看到笑话的端倪;及至曹魏,邯郸淳的《笑林》三卷即是关于笑话的专著;中历隋唐宋元,迨诸明清,笑话创作已是蔚为大观。

笑话与经史相比,显然难登大雅之堂,创作笑话的作者为了提高笑话的地位,往往将圣人孔子抬出来作强大的后盾,因为孔子曾“莞尔而笑”,也曾说过“杀鸡焉用宰牛刀”。这一“笑”一“戏言”于是成为创作笑话的最好借口。圣人都讲笑话,何况我们凡人呢?然而孔子又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在后世已被推上圣人的宝座,他说的话正是“圣人之言”,拿他的话开玩笑正是“侮圣人之言”。可是在明清笑话中,这类“侮圣人之言”的笑话广泛存在。

在今天,我们开经典作品的玩笑,谓之戏说。《论语》作为经典著作之一,被戏说是在所难免的,像“君子不重则不威”,被人解释为“君子要想威严,必须变成胖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被解释为“女子者,老婆也;小人者,孩子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是养活老婆孩子很不容易”。不过,戏说《论语》的现象并不新鲜,如上所述,早在古代就开始了。本文意图针对明清笑话中的戏说《论语》现象,做一个简单的研究。

一、戏说《论语》的常用技巧

开《论语》的玩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字游戏。游戏是需要技巧的,没有技巧便会拙劣。戏说《论语》的常用技巧是本文关注的第一个问题。

(一)谐音及破句

谐音,是文字游戏中惯用技巧,戏说《论语》时自然少不了这种手段。在《论语》中,“譬”字出现多次,如“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笑话:“众客饮酒,要‘譬’字《四书》一句为令,说不出者,罚一巨觥。首令曰:‘譬如为山。’次曰:‘譬如远行必自迩’,以及‘譬之宫墙’等句。落后一人无可说得,乃曰:‘能近取譬。’众哗然曰:‘不如式该罚。如何譬字说在下面?’其人曰:‘屁原该在下,诸兄都从上来,不说自倒出了,反来罚我。’”在这则笑话中,“譬”谐音“屁”,从而把孔子的名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搞得啼笑皆非。

古书上是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的,如果句读错误,将句子读得残破,便会闹出笑话。这样的读破句,又常常与谐音联用,因为单单读破句子,如果不谐音,那些句子是没意义的。还是《笑林广记》中,有这样的一则笑话:一个不怎么高明的教书先生,由于机缘巧合,被一位官员请去当幕府。有小偷盗钟,被官吏逮住了。官员问教书先生如何处置那个小贼,教书先生说:“夫子之盗钟,恕而已矣。”于是乎,小偷被无罪释放。又一个盗席的小偷,他就没那么幸运了。教书先生说:“朝闻盗席,死可矣。”于是乎,这个小偷被砍了头。教书先生所引用的话,实则出于《论语》,只是被读得面目全非了。《论语》中的原话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篡字

篡字,是指篡改原话中某个或某几个字,以达到令人耳目一新、脱胎换骨的效果,本质上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在现代的笑话和俏皮话中,篡字的技巧被经常使用,举一个老套的例子,我们通常骂人丑的话是“丑八怪”,为了新颖,也是为了进一步夸张,“丑八怪”可以升级为“丑九怪”“丑十怪”甚至“丑十八怪”。在戏说《论语》时,篡字也是一种重要技巧。

古时的文人饮酒,为风雅见,总是要行令。有反应迟钝的在座位上茫然不知酒令该怎么应对,他的朋友乃笑话他:“不知令,无以为君子也。”那人是读过《论语》的,《论语》的原文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他就生了气,说:“不知命,何为改作令字?”他的朋友不仅开了《论语》的玩笑,还牵连上了《中庸》,他说:“《中庸》注曰:‘命,犹令也。’”[1](P203)

(三)歧义

歧义,是利用汉语的多义性对同一语句做出不同的解释。在戏说《论语》之时,歧义技巧的运用自然是不顾及整个背景的。换言之,它的不通之处显而易见,但只看那片言只语,也说得有些许道理,这类似而今常见的脑筋急转弯。在笑话中,运用歧义开《论语》玩笑、并且最著名的,当属关于孔子弟子的那则。

孔子的得意弟子有七十二人,有人就问了,在这七十二贤人之中,“冠者几人,未冠者几人”。答者曰:“冠者三十人,未冠者四十二人。”发问的人进一步追问:“有何证据?”答者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冠者五六人”与“童子六七人”俱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孔子的弟子传说总共有三千人,有人问这三千人后来的结果如何。答曰:“时将战国了,二千五百都充了军去,那五百个做了客商。”发问者再问理由,答曰:“《论语》注云:‘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1]( P308)

(四)错解

错解,简单地说就是胡说八道,对《论语》的解释是完全不顾原意。在戏说《论语》的笑话里,错解又往往和那些一窍不通的教书先生紧密相关。有些教书先生欺世盗名,教书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把书教得乱七八糟,这本身便是笑话。有一个教书先生不仅肚中无学,还爱白天睡觉。他的一个学生恰好问他“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宰予昼寝”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这位教书先生的解释堪称经典,他说:“我不讲,你怎晓的?宰者,杀也;予者,我也;昼者,昼时也;寝者,睡一觉也;合而言之:便杀我,定要昼时谁一觉也。”[1](P419)

(五)引用

但引用更为好笑的,另有一种情况。《论语》本是无尚崇高的“圣人之言”,但将这种高高在上的言论用在一个粗鄙的背景下,这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落差,不禁使人骇笑。比方说,一个吝啬至极的人要出远门,害怕半途上“出恭”,白白浪费一泡大粪,他就带上了狗。须要知道,狗是吃粪的。行至中途,果然要“出恭”,这个人不禁喟然叹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2]

(六)对联

对联,就是以《论语》中现成的语句对对子,这说到底和上述的“引用”相差不多。但由于对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所以单独列出来。一般情况下,以《论语》中的语句出上联,下联不必出自《论语》。比如,有位皇帝出《论语》中的“色难”二字让大臣对,有某学士才高八斗,当时答曰“容易”。这副对联妙在“容易”二字上,那位出上联的皇帝兀自不觉这二字便是下联,还等着对呢![1](P377)

上下联皆用《论语》中语句的也自不乏。“相传钱虞山有一杖,自制铭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归国朝后,此杖久失去,一日,得之,有人续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钱为之惘然。”这则故事是嘲讽钱谦益的。[1](P525)

(七)破题

破题,是八股文写作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将四书中的某些语句或段落破解成两句话,而文意基本不变。《论语》中的语句经常成为写作八股文的题目,如果破得好,那是八股文的破题;如果破得不好,那就是笑话了。如以“三十而立”为题,一生作破曰:“两个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不敢坐焉。”又一生作破曰:“年过花甲之半,惟有两腿直站而矣。”这类的破题,在明清笑话中非常常见。[3]

(八)“借尸还魂”

《论语》中有孔子及其弟子等很多的人物形象,笑话里借这些人物形象,不管《论语》原文,自出机杼,重新杜撰一则故事,或是借古讽今,或是调侃玩笑,就是所谓的“借尸还魂”。

传言公冶长能听得懂鸟语,孔子闻鸠啼,乃问:“此何云?”公冶长说:“他道:‘觚不觚。’”孔子又听到燕子叫,又问:“此何云?”公冶长说:“他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又听到驴叫,因问:“此何云?”公冶长说:“此不可知,似讲乡谈耳。”这是嘲笑河南人讲话的。《论语》中当然没这则故事,后人根据《论语》中的人物及语句加以杜撰,便起到了“借尸还魂”的作用。

(九)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是根据《论语》中的原有内容,做进一步的发挥,进而取得可发一噱的效果。如君子有“三畏”,有人借题发挥,说某人有四畏。若问哪四畏,四畏就是在原来的三畏上加一畏:畏老婆。

在《论语》中,对颜回之死着墨不少,孔子悲痛欲绝,说:“天丧予,天丧予!”然而后人可不那么悲痛,有书生读到颜回身亡,直大声叫:“死得好,死得好!”或问之为何叫好,他说:“他若不死时,做出上《颜回》下《颜回》,累我诵读。”这是懒于读书的人说的话,但也可以当成一种天大的讽刺:我们总想着写下传世之作留给后人,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是造福后人,殊不知给后人带来了多少阅读负担![1](P206)

二、在戏说《论语》的背后

在第一部分列出了九种技巧,可以约略概括出戏说《论语》的常用手段。这种技巧的总结,是表面的研究,笑话虽没有多少微言大义,但其背后也隐藏有一些内容。首先,戏说《论语》的现象能够广泛出现,需要一个大前提,也就是人们对《论语》都很熟悉。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较唐宋科举已经很完备,《论语》是必考书目。广大的考生、后来的士人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正是因为极度的熟悉,他们才能戏说《论语》,玩文字游戏,展现他们的幽默性情。然而幽默与讽刺往往并肩而行,在玩笑之余,笑话也能像匕首一样,刺中社会与人性的丑恶一面。

在那些戏说《论语》的笑话里,也有讽刺的成分。本文欲从这些笑话讽刺的对象入手,窥看笑话背后的内容。那些遭受讽刺的对象多半是这样一群人:官吏、太监、学生与教书先生。

(一)官吏

在科举制度下,举人才有资格当官。按理说,凡是能中举的人皆通晓五经,熟读四书,否则怎么可能通过乡试呢?但是笑话中的那些官员,不知怎么谋到了一官半职,书义不解,就有了笑话产生的契机。

有位官员自知没学问,就想请人求教。他对下人说:“此间有高才否?”他的下人不懂雅言,以为“高才”是姓高的裁缝,他便说“有”,并将姓高的裁缝请来。官员不知那位“高才”是裁缝,而问:“‘贫而无谄’如何?”高裁缝说:“裙而无裥,使不得。”又问:“‘富而无骄’如何?”答曰:“裤而无腰,也使不得。”官员大怒,喝道:“唗!”高裁缝说:“若是皱,小人有熨斗在此。”[1](P218)这则笑话频繁用到了上述九种技巧中的“谐音”,事虽可笑,却也可以看到当时官员的素质多么低劣,在深层次上反映出彼时吏治的问题。

(二)太监

太监,亦即宦官。因为汉朝的宦官在帽子上配“珰”,“珰”在后来便代指宦官。在明代的笑话里,“珰”之一字屡屡可见,这与明代宦官专政不无关系。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宦官本无权参与政事的,他们掌权,反映出的是政治畸形,这种现象便成了讽刺的对象,尤其是官宦主文事,笑话层出不穷。

宦官与文臣相比,是没有多少学问的,让他们主考,就有一太监说:“今不必作文论,只一对佳者便取。”换言之,考试不考别的,只考一副对子。此珰自恃才学,出上联为:“子路乘肥马。”一学生对道:“尧舜骑病猪。”此宦官听罢,大加称赞。

(三)学生

学生主要包括童生和秀才。古代的笑话里嘲笑童生的多半是嘲笑他们年纪大,是“老童生”,和《论语》缺少关系。嘲笑秀才假斯文、没学识的笑话倒是经常和《论语》联系起来,通常的表现便是那些身份为秀才的人连《论语》也没学好。

还是以“宰予昼寝”为例子,有学生对此四字的解释是:“昼非寝时也,今宰予正昼而熟寐,其意必待夜间出来胡行乱走。”秀才在古时的地位很高的,有某户人家有三个女儿,因此有三个女婿。他的大女婿、次女婿皆是秀才,而小女婿不是秀才,他就瞧不起小婿。吃饭之时,他约定说话要说得斯文,小婿说得固然不雅,但那两个秀才女婿说得也不通。岳丈请大婿用餐,大婿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岳丈又请次婿用酒,次婿说:“惟酒无量,不及乱。”在这里,两位秀才引用《论语》,虽没出错,但驴唇不对马嘴。[1](P414)

(四)教书先生

讽刺教书先生和讽刺学生差不多,都是从他们不懂《论语》出发。科举制度下,《论语》是最基本的教科书。说教书先生不懂《论语》,好比现在的小学老师不知汉语拼音一样可笑。笑话中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不是具有代表性很成问题,但无风不起浪,这类笑话的存在足见当时的社会上有一些胸无楮墨而误人子弟的教书匠。

一教书先生讲《论语》,讲到“康子馈药”,学生问他:“是煎药?是丸药?”教书先生向他的东家夸奖道:“非令郎美质不能问,非学生博学不能答。上节‘乡人傩’,傩的自然是丸药;下节又是煎药,不是用炉火,如何厩焚起来?”[4]在这则笑话里,学生问的便不是正经问题,老师回答得更是不通之至。

结语

《论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无可否认的。但笑话中的《论语》,其价值则值得商榷。古代的白话小说里经常使用笑话,戏曲为追求舞台效果,更需要插科打诨。在古代小说和曲文中常见戏说《论语》的笑话出现,如明代伏雌教主的《醋葫芦》里有如此说法:“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你道哪三畏?少年畏父母,中年畏老婆,晚年畏儿子。”笔者撰写本文的最初动机正是由小说、戏曲中的关于《论语》的笑话激发。尽管这些笑话本身的意义也许不是很大,相信它们因与《论语》、小说与戏曲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学价值。

[1]王利器. 历代笑话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M]. 桑圣彤(注译). 武汉:崇文书局,2007.

[4]李云贵.笑解论语[J]. 幽默与笑话,2007,(8).

(责任编辑:周静)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are many jokes aboutAnalectsofConfucius, which fall into nine types in terms of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These jokes aboutAnalectsofConfuciusreflect many prevailing social problems. Besides, since the jokes exist abundantly in dramas, and novels, they also have certain literary value.

joke;AnalectsofConfucius; imperial examinations

2013-09-01

王彬(1989-),男,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G127

A

(2014)02-0019-04

,即为引用《论语》中的话。有时候引用得巧妙,便成了笑谈。试举一例,有两个人,一个叫达毅,一个王达。此二公皆为官员,且是同事。签署公文的时候,王达说:“每书衔名,但以公上为我之下。”达毅的“上”是“达”,王达的“下”也是“达”,故有此说。王达开达毅的玩笑,但达毅亦自不笨,他立即引用《论语·宪问第十四》中的话,说:“君子上达,小人小大。”

文学及文化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书先生戏说笑话
牛屎饼花
戏说山姆
戏说自行车行业 3大最“苦”的工作
戏说老公
有缘的银子
有缘的银子
戏说球迷
幽默笑话
幽默小笑话
笑话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