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审稿中的需求与服务建议
2014-02-04■刘岭
■刘 岭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湛江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 524025,E-mail:liuling4004@163.com
目前,科技期刊常碰到专家审稿质量不尽人意,如赵更吉等对审稿意见单进行分析,发现近乎满意的大约占70%,剩余的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1]。我国科技期刊一般发表周期在6个月以上甚至1年左右[2],出版周期偏长。产生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审稿人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鉴于专家在审稿中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科技期刊不妨反思,科技期刊对审稿专家需求的关注与服务足够重视吗?对此,可通过知网相关论文观察。笔者以“审稿”为关键词、篇名和主题词在知网上分别查阅相关论文,发现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审稿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如文献[3-5]等;提升审稿质量的对策,如文献[6-8]等。相比之下,仅有《科技期刊应重视对审稿专家的知识回报》[9]集中从知识回报的角度论述科技期刊对审稿人的服务,其他一些文献只是零星论及审稿人的需求与服务。这种研究现状说明,科技期刊对审稿人需求与服务的重视尚不足,这会影响审稿人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审稿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尝试借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全面分析专家在审稿中的各项需求,并提出相应地服务建议,以期对提高审稿质量和速度有所裨益。
1 审稿专家需求的分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5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0]。不妨借助这一理论框架考察专家在审稿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需求。
1.1 生理需求——减轻审稿负荷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可以根据人类生理需要列出一张很长的清单[10]。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个层面出发,由于审稿是耗费精力和脑力的工作,日常工作繁忙的专家必然会有减轻审稿负荷的需求,因此科技期刊应该思考怎样减轻审稿工作带给专家的疲劳和负荷,创造相对轻松、愉快的审稿体验。
1.2 安全需求——规避审稿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需求
马斯洛指出,安全需要是规避危险,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等方面的需要[10]。审稿一般不会有人身安全或者财产的威胁,但审稿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工作作结论式判决,对另一个人成果的鉴定起着近于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审稿意见否决论文,可能会导致同行之间关系紧张,给专家带来人际关系乃至事业的困扰。因此,科技期刊需要帮助审稿专家规避这种风险,使审稿专家在较为自在、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审稿。
1.3 社交需求——通过审稿获得友情和归属感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处于这一层次的人把友爱看得很可贵,渴望得到社会与团体的认同和接受,并与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0]。专家被邀请参与审稿,能使专家意识到他不仅仅隶属于某个实体的机构,还能在更宏观的科学共同体内找到归属感——与更广范围的同行进行书面学术交流,享受指导作者提升论文质量的乐趣;与编辑建立亲切友好地联系,融入期刊编辑出版团队。科技期刊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尽力满足专家的这种需求。
1.4 尊重需求——通过审稿获得利益回报和精神回报的需求
马斯洛指出,人人都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这就是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10]专家在付出大量精力审稿后,也往往希望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目前,专家得到的直接回报,如审稿酬金通常很微薄,付出与直接回报之间有不小的落差,不过这正好成为科技期刊开展创造性工作的空间。科技期刊可以思考如何让专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回报,更好地满足其尊重需求。
1.5 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审稿促进自身发展的需求
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这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10]审稿专家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精英,通常会进行更多科技创新,有更高的事业追求,以实现自我。科技期刊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与出版资源,如果针对审稿专家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做好有关服务,就能在最高层面上实现对专家的服务,这也是审稿专家最需要的服务。
2 服务审稿专家的建议
前文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框架,对专家在审稿中的需求作了初步系统的分析。针对这些需求,科技期刊可以为审稿专家提供相应的服务。
2.1 降低专家审稿劳动强度
如前文所述,专家对减轻审稿负荷有需求,因此科技期刊应注意降低专家的审稿强度,这样与专家的合作关系才会更长久、愉快。除了控制审稿数量,还有很多措施都会减轻专家审稿负担,具体如下。
2.1.1 初审把关工作不可忽视
初审主要是由编辑从稿件类型、写作及形式等方面评估稿件。据调查,几乎全部专家对低质量稿件持反感的态度[11],因为审阅差稿件让审稿人感觉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好的稿件会使审稿人真正体会到学术交流的乐趣。因此,编辑应充分发挥初审把关作用,对不符合刊物要求的稿件及时退稿,以避免给审稿人增加负担。
2.1.2 审稿单设计有所为有所不为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很少向审稿专家提供刊物的一些重要信息[12],如办刊宗旨、影响因子、稿件录用率、刊物鼓励和拒绝的稿件类型等,使专家审稿缺乏参照,不利于把握与期刊质量水平相应的审稿尺度,增加了困扰。其实,审稿单中专门设计一页介绍刊物的信息,就可简便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期刊的审稿单对内容的评价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图表、名词术语、量和单位、文献量、试验材料、试验设计、试验方法、试验结论、数据处理、讨论部分等。[13]但事实上,编辑完全有能力对第2-6项内容做出评价,审稿单中应该移除这部分内容,给专家减负。
2.1.3 利用“小数据”准确选择“对口”专家
调研结果显示,62.07%的专家认为评审研究方向对口的稿件不会占用很长时间;89.66%的专家认为如果稿件与其在研项目相关,会更有评审兴趣,他们认为这是把握前沿、了解同行的机会[14]。显然,选择“对口”的专家,不仅有效降低审稿劳动强度,更能营造期刊与专家双赢的效果。
大数据已成为互联网界炙手可热的术语,但由个人数字跟踪驱动的小数据更能揭示个体的特点和需要,对个体行为往往能发挥关键解码作用。因此,一些企业更青睐用小数据来分析并改善客户服务[15]。同样,科技期刊可跟踪集成专家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擅长领域、近年成果及在研项目等“小数据”信息,再据此分析勾勒出专家的审稿方向和兴趣点,为精准选择“对口”专家提供依据。这些“小数据”信息的积累和分析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跟踪进行,然而这有助于把稿件送到真正有能力评审并且乐意评审的专家手中,因此这些日常努力非常值得。
2.2 帮助审稿专家规避风险
2.2.1 现实的选择
审稿制度目前有单盲制、双盲制和公开制3种。公开审稿具有建立审稿人与作者之间双向、平等科学交流的作用,还能有效监督审稿,但易使审稿人产生顾虑心理,甚至不愿承担审稿任务。如英国医学杂志BMJ发现有些审稿人坦言,如果公开他们的姓名,他们就不参加审稿[16]。单盲或双盲制审稿虽不利于作者申诉意见,有违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可避免因否决稿件引发的同行矛盾,专家在审稿时无心理压力。宋双明等做的一个问卷调查显示,69%的审稿人不愿让投稿人知道他们的姓名,特别是当审稿意见为“退稿”时[17]。这说明,在现有的文化、心理及学术环境下,单盲或双盲制审稿比较现实可行,目前审稿实践主要采用这两种制度也说明了这点。因此,非公开审稿制度的期刊应有效保护专家的隐私信息,规避审稿可能给专家带来的某些风险。
2.2.2 严谨的措施
(1)明确公告刊物采用的审稿制度。虽然科技期刊目前主要采用单盲或双盲制审稿,但期刊有必要明确告知专家审稿制度,给专家营造踏实、安全、自在的审稿环境。不少期刊已意识到这点,如《中国农业科学》在2005年第2期刊登从2005年第2季度开始实行双盲审稿制的启事。
(2)严格执行审稿制度。单盲或双盲制审稿要求保密审稿专家个人信息,然而现实中有编辑或碍于情面,或经不住人情请托、利益输送,将专家信息透露给作者,给专家审稿造成被动,甚至引致专家反感。所以严格执行审稿制度能减少专家在审稿中面对人情、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压力与风险。
(3)防止无意泄密的可能。科技期刊要特别注意细节处理,以防专家个人信息无意泄密。重要一点就是处理好评审报告附带的信息。国内遇到这样的案例,编辑将没署名的退稿意见发给作者,作者却从WORD属性中查到该审稿专家信息,引起了纠纷。而美国SIAM期刊非常注意细节处理,将审稿人的评审报告均重新以TEXT或LATEX生成,保护了专家的匿名性[18]。
2.3 帮助审稿专家在学术共同体内建立更广泛友好的人际关系
审稿能帮助专家越出他所属机构的藩篱,在更宏观的学术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学术交流的乐趣。期刊应珍视并尽量满足专家的这种学术社交需求。
2.3.1 创造多种沟通形式
利用传统沟通方式。(1)日常交流中要注意尊重、爱护专家;节假日可通过贺卡等形式问候专家;集中刊载审稿专家名单致谢;借学术会议机会与本领域的审稿专家见面,这些都有益于增进期刊与审稿专家的感情,激发专家的积极性。(2)科技期刊可定期召开审稿专家联谊会等活动,交流经验,增进友谊。例如《中国天然药物》已连续4年举办“新春答谢会”,答谢编委、审稿人、广告客户、理事会单位,大大提高了期刊对合作各方的吸引力。[19]
借力网络社交媒体。web2.0技术支持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操作简便、零收费,且可使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方式瞬时传递信息、即时互动,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科技期刊可以开设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账号平台,使审稿专家与作者、编辑之间借助这些平台建立网络状联系,实现高效便捷的沟通,这有利于专家拓展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人脉,建立同仁友情。
2.3.2 重视反馈意见
专家完成审稿后,往往会对稿件处理结果有所关注。期刊要洞悉专家的这种需求,最好在有处理结果时及时告诉他们;有些专家对审稿很投入,如果期刊将作者的意见及态度反馈给专家,专家就能从中享受更多学术交流和指导作者的乐趣。如《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将作者得到审稿意见后的感激之情和认真修改文稿的态度告诉专家,结果编辑部所聘专家的审稿质量大大提高。[20]
2.4 帮助审稿专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精神回报
如前文所述,准确评审一篇文章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利益和精神上回报审稿专家,是对其劳动的认可与尊重,期刊应该做好这项服务工作。
2.4.1 利益回报
审稿酬金回报。对专家而言,微薄的审稿酬金几乎是一种象征性表达,但它仍然体现期刊对专家的真诚尊重和感谢,期刊应当根据审稿问题的深化而适当增加酬劳,甚至创造条件多致酬金,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诚意。
其他利益回报形式。(1)转换为实物形式。美国SIAM期刊为优秀审稿专家提供专业书的代金券等[18]。(2)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评选出的优秀国际审稿专家提供更快的稿件处理服务[21]。(3)予以政策支持。有关职能部门或机构应调整一些政策,将审稿的质与量作为评价其学术水平和科研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其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科研经费资助等方面予以适当考虑。这样的回报对审稿专家就更有实际意义。
2.4.2 精神回报
颁发聘书证书。期刊邀请专家审稿,是对他学术能力的肯定,从而成为一种学术荣誉。对这种荣誉,有必要通过颁发聘书确认,以肯定其审稿人的身份。《中国机械工程》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性期刊,其审稿专家都十分珍惜这一聘书,认为这甚至比金钱更重要。[22]
评选优秀审稿专家。期刊应创造条件每年评选一次优秀审稿专家,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调动专家的积极性,使专家更愿意为期刊的发展多作贡献。《科学通报》评选优秀审稿专家,并颁发证书及奖金。
2.5 助力审稿专家科研事业的发展
如前文所述,审稿专家往往会有实现自我的更高追求。科技期刊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和出版优势,帮助他们获得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机会,审稿的吸引力也会因此大大增强。
2.5.1 提供知识服务
提供学习新成果的机会。尽管审稿专家学识丰富,但学无止境。默顿指出,审稿专家在评议稿件时可“抢先学习重要的新成果”,也能“觉察到新的研究线索”。这种提前站到学术前沿、了解学术动态的机会,是一种知识上最重要的报酬,或许比学术荣誉还要重要。[23]
提供有价值的科研资源。《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每期出刊后,将目次或电子版的全文发送给审稿专家,供其了解研究热点,保持信息的实时更新。[21]Elsevier的做法是专家如果同意审稿,可立即获得30天的Scopus使用权。Scopus是目前互联网上综合性最强的科技文献门户网站之一。对于专家,这30天的访问权限往往比审稿费更有吸引力。[24]
2.5.2 提供宣传服务
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出版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宣传优势,为审稿专家提供宣传服务,使其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中国天然药物》策划了“重点实验室巡礼”与“编委风采”宣传彩页,采用直邮发行形式,直接影响“同行评议”的目标专家群体,这对编委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19]《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每期都在特定位置对特邀审稿专家的研究经历及成果进行介绍,也不失为宣传审稿专家的有效举措。[25]
3 结语
科技期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快速传播,而这都离不开审稿专家高质量和快速的审稿工作。因此,审稿专家也应该成为科技期刊给予足够关注和提供良好服务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承担质量控制责任的群体。在今后的发展中,科技期刊需要继续深入分析和挖掘专家的各种需求,并做好相应的贴心服务,才能与审稿专家建立持久共赢的合作关系。
1 赵更吉,马宇红.用“第三只眼”看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人.编辑学报,2006,18(6):362-363
2 张秀梅,李婧,刘立营等.数字出版对科技期刊评价的影响.科技与出版,2011,(11):15-18
3 李海兰,吴岩,毕淑娟等.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共享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报信息部审稿专家库为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436-438
4 孙宪民,王又冬.浅析学报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为例.中国出版,2010,6(下):37-38
5 刘东信,朱崇业.英文版科技期刊审稿和组稿专家的遴选——基于SCI数据库高特征因子(Eigenfactor)期刊的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3):369-372
6 杨晨晨.《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审稿质量控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19-920
7 李秀敏.实现科技论文高质量快速审稿的一点体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55-656
8 魏群,高杨.医学期刊编辑如何提高审稿质量.科技与出版,2010(4):34-36
9 吴爱华,王晴,杜冰等.科技期刊应重视对审稿专家的知识回报.编辑学报,2013,25(2):164-166
10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1 金伟.审稿人谈审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2):119-121
12 刘春林.科技期刊专家审稿中的不对称信息.编辑学报,2006,18(2):100-102
13 何英,方梅,付蓉.科学设计审稿意见书的一次尝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268
14 刘潇.如何让专家欣然、高效、准确地审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95-797
15 王康.国双科技:小数据里的大未来.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10-30(006)
16 钱寿初.审稿是否可以公开了?.编辑学报,1999,11(3):184-186
17 宋双明,刘阳娥.对现行审稿模式的思考与建议.编辑学报,2003,15(5):359-360
18 徐海丽,刘志强,陈光宇.美国SIAM期刊的审稿机制及对中国应用数学类期刊的启示和改进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830-834
19 郑晓南,张静,程启厚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术期刊经营策略——《中国天然药物》创刊四年的策划与运作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835-838
20 聂兰英,王钢,金丹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编辑学报,2008,20(3):241-242
21 葛建平,徐晓,蔡斐.英文版期刊激发国际审稿专家积极性的举措——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为例.编辑学报,2013,25(2):174-176
22 郭伟,周佑启.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职责及实现保证——以《中国机械工程》为例.编辑学报,2012,24(1):60-61
23 陶范.审稿专家的责任和权利.编辑学报,2010,22(6):475-477
24 胡春霞.Elsevier Science期刊网络审稿系统的使用与启示.科技与出版,2007(5):54-55
25 宫福满.科技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弊大于利.编辑学报,2007,19(1):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