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
2014-02-04余翔
余 翔
腾冲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云南保山 679100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于胃肠病灶的黏膜下层内注射药物使其形成液体垫后,将大块的黏膜组织切除的方法,优点是无需开刀,可完整切除,对胃肠组织的损伤最小。胃息肉指的是胃黏膜表面突起膨隆的组织,腺瘤性息肉颜色较深,增生性息肉颜色较浅,与周围黏膜颜色相似,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息肉表面往往容易糜烂而导致出血,因此需要及时施行手术处理[1]。本研究采用EMR治疗胃息肉15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0例胃息肉患者,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18~82岁,平均(55±15)岁,病程为2个月~2.5年,平均为(1.1±0.4)年。150例患者共息肉200枚,息肉直径为1.0~5.5 cm,平均为(2.0±0.8)cm。按照位置分类胃底部26枚,胃体部57枚,胃窦部103枚,幽门部14枚;按照术前的病理分型,增生性息肉45枚,炎性息肉93枚,腺瘤性息肉62枚。术前所有患者行常规身体检查,排除伴有严重肝肾肺脾功能不全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通道,左侧卧位,咽麻,口含牙垫,静脉输入一定量麻醉剂,经由胃内镜沿口腔探入胃部寻找到息肉,之后在息肉的基底部根据其直径大小选择几个点进针,注射液为0.9%氯化钠注射液,针尖进入黏膜下方,朝向病灶中心点,注射量根据病灶大小决定。待黏膜膨胀分离后,实施圈套切除,对于病灶小于2 cm的可行一次性整块切除,对于较大的病灶,可先圈定,之后再行分次切除,以保证基底或其他部分无残留。所有切除后的标本均送往病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1.3 术后处理 术后所有患者均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半个月。术后适当进食柔软、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复查胃镜,观察恢复情况。
2 结果
本组200枚息肉中,共有183枚经EMR后病灶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1.5%;7枚术后病理显示存在浸润性癌细胞,再次择期行外科手术。150例患者术中出血3例,出血率为1.5%,后均经内镜下操作成功止血。迟发性出血2例,占1.0%,采取相应措施后成功止血。所有患者均无胃穿孔、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1个月行胃镜复查显示创面已愈合或处于愈合期。
3 讨论
胃息肉大体包括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两种,目前大家公认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应对其进行积极治疗,否则很容易发生恶性病变;而近几年有研究表明,增生性息肉亦有一定程度的癌变风险,因此增生性息肉也应及时切除[2]。近几年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胃息肉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
EMR很好地结合了内镜息肉高频电切术和内镜黏膜注射术两者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以及黏膜下肿瘤[3]。本次研究的150例患者200枚胃息肉中多数为无蒂的广基息肉,若行单纯高频电切除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考虑应施行EMR。这是由于胃息肉为黏膜层的病变,注射肾上腺素0.9%氯化钠注射液可保证黏膜层与肌层充分分离,有效防止胃穿孔的发生,同时避免了创口的出血。对于圈套器较难套扎的部分,例如幽门部胃息肉等,可通过足量注射使得容易圈套[4]。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需严格注意,一次性圈套很容易套到胃黏膜的深层组织,加之电凝时间较长局部温度过高易造成胃穿孔,因此需要需采取分块摘除,而对于息肉较多者,可采取分次摘除[5]。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为91.5%,术中出血率仅为1.5%,迟发性出血率为1.0%,150例患者均无胃穿孔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且术后1个月行胃镜检查显示均痊愈或处于痊愈期。
综上所述,EMR治疗胃息肉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操作简单,在内镜的指导下可准确切除息肉,创伤小,患者的痛苦程度大大减轻,且术后恢复快,受到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
[1] 张蓉,李传行,高小燕,等.贲门胃广基底息肉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8):619-621.
[2] 骆泉,张周娟,蒋月芳,等.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1):46-48.
[3] 张晓华,朱人敏,吴晓尉,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人胃肠息肉[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1,10(3):275-276.
[4] 孙永刚,杨小毛,杜选峰,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样病变的70例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2):1216- 1217.
[5] 张晓华,朱人敏,杨妙芳,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及老年前期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1,25(2):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