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传播技术、期刊功能和商业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相互关系*

2014-02-04刘天星孔红梅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商业模式期刊

■刘天星 孔红梅 段 靖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报》编辑部,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E-mail:Txliu@rcees.ac.cn

1 引言

科技期刊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1],国内外单独针对期刊出版形态、商业模式、期刊功能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2-14]。但这些研究从空间尺度上大都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个专业的出版、某一个出版集团或者期刊的成功经验介绍和分析[15-25],对世界科技期刊全行业的分析相对较少;另外,从时间尺度上大都研究的是现状,通过现状分析存在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预测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26],从历史角度探索科技期刊发展一般规律的文章相对较少。虽然该类研究为科技期刊从业者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信息,但是由于受空间和时间尺度限制,难以厘清科技期刊这一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问题。

世界范围的科技期刊行业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画地为牢,以国家、语言、专业划分读者和影响力的阶段。科学交流的国际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期刊市场已经全球化,这就要求科技期刊发展需要利用全球出版资源、国际化的编委、审稿人、作者等。因此,要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发展方向,就必须从全球视角和历史视角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行分析。本文将从“传播技术”(是什么)、“期刊功能”(为什么)和“商业模式”(怎么办)三个方面入手梳理科技期刊发展历史,分析三者的演变和之间关系的互动作用。

2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传播技术、期刊功能、商业模式三者的关系

2.1 科技期刊的定义

维基百科中对现代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有如下定义:一种促进科学进步的经过同行评议的周期性出版物,通常专注于某一专业的科学领域,主要报道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批评现有研究,一般有研究论文、综述、书评等类型文章。该定义指出了科技期刊的目的——通过报道新研究和批评老研究促进科学发展,形态——周期性连续出版物,内容——某一专业科学领域,形式——文章的主要类型和科技期刊与一般期刊的主要区别——同行评议。

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则从期刊功能角度认为[6]:科技期刊是通过出版活动对科学知识进行认证、精炼、传播和保存的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将科学发现传播给研究者、教授、学生和公众。这个定义通过最简练的语言,描述出了现代科技期刊最核心的四种功能:记录、精炼、传播和保存。在这四种核心功能中,记录功能解决了科学优先发现权确认的问题,扫除了科学交流中成果认证问题;精炼功能,通过同行评议的过滤作用,保证了论文质量和论文评价的问题;保存功能,使得连续出版的科技期刊能够成为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信息源和资料库;而传播功能是最能反映科技期刊的媒体属性,也是科技期刊功能中受技术影响最大最先发生变化的领域。

除了这些针对科技期刊客观形态和功能的定义外,还有许多专家从科技期刊的科学价值和科学伦理道德方面、编辑的创造活动方面对科技期刊的定义进行了丰富和细化。这些都是在科技期刊逐渐发展成熟和科技期刊系统壮大、复杂后出现的新内容,更多涉及主观价值观层面的探讨。而本文则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传播技术、功能和商业模式等科技期刊业的客观环境、形态和功能方面。

2.2 传播技术、期刊功能和商业模式三者关系

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实现,离不开传播的载体和技术手段。所以传播技术每次进步尤其是传播技术的重大变革对期刊传播的功能都将产生重大甚至革命性的影响。但并不是每种新的传播技术都会改变期刊功能,技术进步只是为期刊功能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而期刊功能的发展有赖于科技期刊受众也就是科学共同体的需求作为驱动力。科学共同体是科技期刊存在的土壤,也是科技期刊产业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市场,科学本身的需求是促进科技期刊功能演变的根本动力。而要满足科学共同体需求、实现科技期刊的更多功能,在传播技术变革的前提下,还需要有可持续的期刊形态和商业模式。而期刊形态和商业模式,不仅需要与传播技术、期刊功能相匹配,而且还必须在经济上是可持续的。

因此,传播技术、商业模式和期刊功能是能否实现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三者的互动关系中,科学共同体的需求是三者互动发展的原动力。在这种原动力的驱动下,科技期刊需要不断提供新的功能满足原动力的需求,而成熟的商业模式保障了这种功能的实现,最后传播技术成为期刊功能和商业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或者制约条件;反之,传播技术的进步,促使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又能创造出新的期刊功能,满足潜在的科学共同体的需求。因此,三者的关系既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只有三者协调起来才能实现科技期刊业的良性发展。

3 科技期刊出现的背景原因和发展阶段

3.1 科技期刊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周汝忠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活字印刷与机器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印刷机,为科技期刊的问世创造了物质条件;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开放性文化格局的出现,为科技期刊的创办奠定了文化基础;科学复兴和科学团体的涌现,需要加速信息的交流,成为科技期刊产生的直接原因[27]。”Schaffner认为:“15世纪末,古登堡机械印刷术的发明和16世纪欧洲逐渐出现并发展成熟可靠的邮局通信系统是科技期刊出现的技术前提,但真正促使科技期刊出现的动力不是印刷技术和通信系统,而是科学本身[28]。”

17世纪的科学研究,从传统的自然哲学的通论研究发展到了主要依靠实验和观察的科学方法阶段,而这种小规模和分散的实验和观察结果特别适合采用通信的交流方式,因此科学家之间的通信成为了17世纪前半叶主要的交流方式[29]。科学家通过复制信件发给同行和相关学会来扩散自己的研究成果,英国皇家学会的秘书亨利·奥登伯格(Henry Oldenburg)也花费了大量时间从事这种通信抄写再分发给学会会员的活动。但是这种手工抄写的方式十分低效,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把抄好的东西再邮寄到相关科学家手里可能已经是几个月之后了。

科学通信系统除了效率的低下外,还很难解决优先发现权的问题[30]。优先发现权的概念是跟知识产权产生相关联的,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大发展需要确立“个人财产权”,约翰·洛克(John Locke)认为“每个人必然都在社会以外(例如在自然状态下)拥有一些财产,因此政府并不是财产权利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够随意挪用个人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权”的思想在科学界的表现就是“知识产权”和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认。17世纪早期,为了保住自己的优先发现权不被别人偷走,很多科学家在通信的时候还采用通信人之间才能破解的加密手段,比如牛顿和莱布尼茨等。根据Robert K.Merton的研究,17世纪92%的 “优先发现权”争议最后都没有得到解决,18世纪未解决的“优先发现权”争议降到了72%,19世纪后半叶为59%,20世纪前半叶仅有33%。这大部分有赖于科技期刊的出现,尤其是现代科技期刊体系的逐渐完善。

正是在这种交流系统的低效和优先发现权难以确认的历史背景下,奥登伯格1665年创办了英国皇家学会第一本也是世界第一本科技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31]。奥登伯格将学会会员的通信集中起来,通过运用印刷技术大规模的复制,并且连续定期的出版。科技期刊的出现首先是一种科学交流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它将个人交流模式转变成为组织交流和大众传播模式,成功地解决了科学共同体当时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科学传播效率和优先发现权的认证。因此,顺应了历史潮流而生存、发展下来,并且在以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完善功能、形态和商业模式。

从科技期刊诞生的背景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印刷技术的发展没有带来必然的科技期刊的出现,而是由于科技期刊提供了当时科学共同体急需的两大功能,又有了奥登伯格采用的商业模式(学会编辑出版)做保障,才使得在古登堡机出现200多年后诞生了科技期刊这一形态。

3.2 科技期刊历史阶段划分

周汝忠1992年根据科技期刊各个发展阶段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将科技期刊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32]:“创建时期(1665-1778 年)”、“专业化发展时期(1778-1830年)”、“检索化发展时期(1830-1930年)”、“规范化发展时期(1930年以后)”;杨文志2009年在此基础上将1995年以来概括为科技期刊发展的第5个阶段“数字化发展时期”[33]。

由于本文重点探讨传播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划时代意义,因此将科技期刊发展历史划分为印刷时代(1665年-20世纪80年代)和数字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个大的历史阶段。以二战结束为节点,将印刷时代划分为“创建与发展成熟期(1665-1945年)”和“国际化与大发展期(1946年-20世纪80年代末)”;以2006年为节点,将数字网络时代划分为“数字化与网络传播期”和“OA与多种商业模式实验时期”。

4 各历史阶段传播技术、商业模式和期刊功能三者演变与相互关系

4.1 印刷时代(1665年—20世纪80年代)

从1665年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创刊到20世纪80年代末将近315年时间里,纸本印刷一直是科技期刊唯一的传播技术和载体。在这个时期,科技期刊逐渐从最初的通信汇编发展成了全球相互联系的科技期刊体系;商业模式从最初的科学团体的会员发行、内部交流发展成为学会出版、大学出版、商业出版等多种类型;科技期刊功能也从最初的传播和优先发现权认证逐渐发展出包括科学评价、存档等多种功能;世界期刊数量也从18世纪1000份左右逐渐发展到1990年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国际中心(ISDS/IC)统计的193个国家和地区的期刊总数为53万种[34]。

4.1.1 创建与发展成熟期(1665-1945年)

Schaffner认为在印刷时代,科技期刊具有5种独特的重要功能[28]:(1)科学知识的聚集和存档;(2)信息交流;(3)确证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4)对科学家的“回报”功能;(5)将科学团体成员聚集起来。

5种功能中,信息交流和回报功能是与科技期刊产生之初与生俱来的。John Willinsky认为,科技期刊的出现除了填补了图书与科学通信系统之间的空白之外,还通过优先权的确认,使科学原创者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功能解决了科学家进行原创研究的动力问题[29]。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经济回报几乎很少,科学家的成就感更多来自于智力上的优越性和科学共同体的荣誉认可。因此,科技期刊从一开始创建发展就满足了科学共同体最核心的功能需求,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知识的聚集和存档对当今科技期刊来说是非常自然和重要的功能,但在科技期刊最初诞生的100多年的历史上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简单的阶段,学科还没有细分,不象现代科学系统这么庞大复杂,科学发现大都需要依靠前人研究作为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科学信息的产量相比现在来说还很有限,总体信息规模不大使知识聚集存档的效应还不明显[35]。但随着专业学会的出现和发展,科学从业人员的逐渐增加,尤其是19世纪德国大学的院系改革,新兴的专业学科逐渐替代了旧式文理学院模式,为专业学会准备了大量人才来源,使得学会、期刊都得到了大量增长[36]。1778年世界上第一种化学专业期刊《化学会志》创刊于英国,1807年德国创办了第一种矿物学期刊《矿物学杂志》,1823年和1930年英国先后创办了第一种医学期刊《柳叶刀》和第一种生物学期刊《动物学杂志》,1830年法国创办了第一种地质学期刊《法国地质学会通报》[37]。科学学科的细分和科技期刊数量增加,使科技期刊的知识聚集和存档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功能。任何一个研究人员进入一个研究领域,必然要以科技期刊集合的历史信息作为开展科研的基础。

通过同行评议确证科学研究水平的功能是当今科技期刊必不可少甚至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科技期刊诞生之初并没有严格的同行评议过程,甚至没有同行评议制度[38,39]。1731年,爱丁堡皇家学会主办的Medical Essays and Observations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完全同行评议的期刊,而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直到1752年,在其诞生将近100年之后才由皇家学会正式接管全部的财政事务并实施正式的同行评议制度[40]。最初实施同行评议制度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为了确证每篇文章的科学研究水平,而仅仅是因为主办期刊的学会团体为了自己的学术声誉。

聚集科学团体成员的功能在科技期刊诞生之初也并不明显,聚集科学团体成员的功能更多是由学会通过会员制和学术会议来承担。1743年,第一个专业学术团体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在美国诞生。1848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成立,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社团。随着科学的发展,综合类的科学团体会员越来越多,另外由于科学学科的细分、相同专业学科的科学家在综合类学术团体和期刊很难得到充分的学术交流。即使19世纪大量专业的学术团体不断涌现,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年会和学会的面对面交流已经不能满足聚集科学团体成员的需要,尤其某些科学家还不是专业学会的会员。科学的发展使“无形学院”代替了有形学院,科学家聚集在一起不是因为是某个组织的成员,更多的是对相同或相关研究有共同的兴趣,是科学本身而不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将科学家聚集到了一起[41]。科技期刊正是科学“无形学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载体,聚集科学团体成员也逐渐成为科技期刊的重要功能。

与这个时期科技期刊功能逐渐发展成熟相伴随的是科技期刊出版形态和商业模式的缓慢进化和成熟。

从商业模式来看,从1665年到1945年的280年时间里,学会、大学等科学团体创建并发展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主体,商业出版社出版的科技期刊仅占很小的一部分[30]。科技期刊由专业学会创办,并与专业学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但这种密切关系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在奥登伯格去世后停办了5年,主要原因是该期刊并没有得到皇家学会完全的财政支持和管理,因此看起来更像他个人的一个项目,直到1752年皇家学会才完全接管了该期刊的财政和管理并实行了同行评议制度[40]。学会出版科技期刊耗资巨大,发行模式采用读者订阅,发行范围主要局限在学会会员,图书馆对于期刊采购的预算也非常有限。由于科技期刊对学会具有巨大价值,学会通过经费补贴和对作者收取版面费来维持高昂的出版费用。从经济角度来讲,由于高昂的印刷、邮寄成本使得发行量较小的科技期刊很难盈利,基本上是由于科技期刊给学会、科学家带来的其他效益使得学会愿意提供经济补贴以维持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从期刊形态看,科技期刊在这280年时间里,缓慢但逐渐形成了较稳定的文章结构[42]。文章摘要、参考文献等系统的标准化使作者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关键的科学信息,并从参考文献相互引用系统中找到其他相关的论文。文章类型也从最初单一的研究论文逐渐发展到研究论文、综述、通信、评论等多种形式,文章类型的多样化促进了不同类型科学信息的有效传播[43]。一些期刊通行的形式和公约逐渐形成,比如匿名的同行评议、禁止一稿多投、版权的形成和认可等。随着文献量的快速增长,科技人员必须用较少的时间快速全面地了解相关学科的文献,在专业性期刊之外又出现了文摘性期刊。如1830年德国创办的《化学文摘》,1884年美国创办的《工程索引》,1898年英国创刊的《科学文摘》,1903年日本创刊的《医学中央杂志》,1907年美国创刊的《化学文摘》[44]。

1945年二战结束之前,科技期刊的基本形态,包括基于纸本印刷的文章结构、期刊类型、参考文献体系等基本形成。现代科技期刊所具有的几大基本功能也逐渐发展、成熟。商业模式主要依靠学会、大学出版、会员或读者订阅纸本期刊,通过学会、大学补贴和版面费维持了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从商业上讲科技期刊是不具有营利能力的行业。这个时期科技期刊的总体数量与现在比还较小,并且影响和扩散范围很难突破学会、国家的限制,全球范围的科技期刊体系形成一直等到二战之后。

这一时期,印刷技术和发行的成本还相对较高;受学会和大学出版能力的限制,其商业模式难以支撑科技期刊大范围的发行和传播;期刊功能拓展较慢,主要还是信息交流为主,评价功能还不占主导地位。

4.1.2 国际化与大发展期(1946年-20世纪80年代末)

二战期间,美国核武器研究计划“曼哈顿工程”改变了科学的组织模式,传统的根据学科划分、自由探索式的科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重大科学工程的需要。大科学模式以系统论为指导,以多学科的合作为基本特征,随后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进一步明晰了大科学时代的多学科协作特征。这种多学科的综合不仅使人类在重大科学项目上有了突破,而且意料之外的是通过学科交叉和合作,产生了许多新的专业学科和领域,比如信息科学、分子生命科学等,这些新兴学科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因此,二战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大量的资金涌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其结果是科技信息的爆发式增长,给科技期刊领域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改变[30]。

科技信息的大量增长,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带来的是期刊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这个时期新创刊的刊物数量是前280年期刊数量的几十倍。大学和科研图书馆系统在充足的政府资金支持下,采购更多的期刊,从经济上维持了期刊数量的不断增加。科技期刊的五种基本功能都得到了强化,尤其是对研究水平的评价功能逐渐成为了科学界最大的需求。与之相适应的期刊体系开始出现了分级,像Science、Nature等成为世界科学界的“Top Journal”,各学科的Top Journal体系也逐渐形成。科学研究交流和竞争的范围从单一学会、国家突破到全球尺度,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也带来了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很多期刊读者、作者群已拓展到全球范围,科技期刊的发行也从较小的范围往全球方向拓展,比如1947年Elsevier出版了第一份以盈利为目的国际期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并在几年之后实现了盈利[45]。图书馆系统为了解决期刊大量增长带来的订阅选择问题,提出了“核心期刊”概念,1963年Eugene Garfield博士创建了SCI数据库,解决了图书馆期刊订阅的选择问题。而SCI更大的贡献则是依据参考文献引文体系,将全世界各学科的科技期刊链接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遍布世界的期刊体系和知识网络。这个功能有效地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全球网络传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分级体系。这种分级体系被科学界迅速捕捉并应用于科研管理中,成为了世界科学界所公认的评价科研水平的参考坐标。由于SCI的出现,每个被收录的科技期刊都能找到自己在世界科技期刊体系的位置,也强化了其作为研究水平评价的功能。

从出版形态和商业模式来看,随着二战后文章数量和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一些中小型学会和大学出版机构由于本身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在创办新刊、印刷出版和全球发行等方面很难满足科技期刊业发展的需求。许多商业出版社看到了科技期刊业所蕴含的商机和学会出版能力的不足,凭借自己强大的资本和专业化的运营能力,逐渐接管了学会和大学的部分期刊,提供了除科学编辑之外的出版、发行等多方面的服务。另外,商业出版社通过和学会会员、科学家的合作开始创办自己的刊物,而科学家由于传统的学会期刊体系难于满足自己的需求也积极寻求与出版商的合作,成为了出版商的主编、编委和作者。在这个阶段商业出版社从期刊出版数量上逐渐成为了科技期刊出版的主体。

商业出版社成为科技期刊出版主体有其历史必然性。第一,是科学本身和科学家的需求,科学研究的投入增加产生的大量文章和新兴学科的期刊创建需要有相适应的出版服务,科学家从业人员的增加,科学职业发展的需求也需要更多的期刊,但当时的学会和大学出版系统由于人力、财力限制显然满足不了这种需求;第二,政府对图书馆系统的投入增加保证了商业出版期刊的利润增长;第三,期刊发行市场由地区扩展到全球,不断增长的新兴市场也拓展了商业出版利润空间。

巨大利润带来的是巨型商业出版集团的出现,通过兼并和重组,一些小的商业出版社逐渐被吞并或者消失,巨型商业出版集团带来的垄断效应更进一步提高了订阅费和利润空间,成为了真正的出版巨人。同时,一些较大有实力的学会也同样看到了这种科学信息的爆发趋势,适应了市场需求,形成了类似美国化学会、美国物理学会、英国物理学会等实力较强的学会出版实体,获取的大量利润用来补贴学会的其他项目和活动。

在这一时期,科学研究规模的扩大和交流的全球化对传统商业模式冲击很大,科技期刊从一个“赔钱”的事业变成了“赚钱”的产业,商业模式的成功进一步拓展和强化了期刊的评价功能。SCI等评价功能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部分期刊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4.2 数字网络时代

在印刷时代,科学家产出论文,出版者通过同行评议筛选作者手稿、加工生产出纸本期刊,通过发行渠道发行给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系统采购纸本期刊并通过各种技术和服务为科学家找到需要的论文,三者处在一个学术交流生态系统,占有不同的生态位进行分工合作。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科学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而且模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家通过低成本的网络技术可以直接成为出版者,出版商依靠论文大数据库的存储和检索技术越来越多承担了图书馆的功能,而图书馆在“期刊危机(Serials Crisis)”面前越来越弱势[32]。数字和网络技术使得整个科技期刊生态系统面临着重新洗牌和角色的调整,而传统的科技期刊功能和出版商业模式在传播技术的驱动下也逐渐发生着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4.2.1 数字化与网络传播时期(1990-2006年)

1990年Postmodern Culture成为第一个仅有网络在线无印刷版的期刊,成为了科技期刊应用网络技术的开端。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出版的成本。与图书出版类似,印刷时代的科技期刊出版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包括同行评议、编辑加工、出版运营管理等;而可变成本则集中在发行阶段,包括发行渠道的建设,期刊的印刷和邮寄费用等。纸本期刊只有达到一定发行数(保本发行数)之后才能实现盈利,而且随着发行量的增加利润增加。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期刊出版的可变成本部分,从某种程度上看一旦期刊数据库和网站建成,其发行成本几乎为零。

商业出版社在网络技术一出现就认识到了其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因此以Elsevier为代表的大型商业出版集团投入了巨资打造期刊网络出版发行平台。平台建设投入虽大,但一次性投资却永远解决了发行的成本问题,使得这些商业出版集团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良好的商业模式和充足的现金流让许多大型商业出版集团也纷纷借机进入股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和优质资产。截至2006年,46%的学术期刊(包括社科、人文类)是由商业出版社出版,还有17%是商业出版社按照合同替学会、大学出版。三大出版集团(Elsevier,Springer和Wiley)占有了STM 42%的发表文章比例,科技期刊产业每年收入规模大约190亿美元,科技期刊业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规模[46]。股市带来了更多的资本和发展资源,但资本逐利的目的也使得商业出版社必须每年都交出更好的盈利报告。因此,科技期刊订阅费用逐年上涨,反观图书馆系统的订阅预算远不能赶上期刊上涨的价格。尽管商业出版商声称数字时代科学家的文献阅读量大大增加,分摊到每篇文章的成本其实比印刷时代大大降低,但从1986-2005年期刊数年增长率1.9%,而期刊价格达到了7.6%的年增率[46]。另外,由于不同出版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出版商要保持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供更多的期刊种类和论文数量,其固定成本增加,这种固定成本的增加正逐渐蚕食掉网络技术应用带来的可变成本大量降低的成本红利,也推高了出版商的整体成本。在成本和利润的双重压力下,期刊价格上涨成为了必然趋势。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期刊危机”逐渐显现并愈来愈严重。这种危机看起来是出版商与图书馆系统之间的矛盾,但其深层的原因却是网络时代的科技信息爆炸使得传统印刷时代的期刊订阅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新的传播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

在这一时期,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技期刊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手段上,科技期刊从整体上基本实现了纸本期刊的数字化和传播的网络化。但纸本期刊同时存在并发行,数字化期刊更多表现为是纸本期刊的一种电子镜像。文章的结构、参考文献体系、同行评议、主编编委会体制、图书馆订阅模式等期刊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变化,变得只是这些活动存在的介质由纸本转移到计算机和网络。但这种介质的转移,也带来一些微小但基础性的变化。比如,文章中加入了超链接,使得作者更容易找到相关信息;参考文献实现了直接的链接,全球文献真正实现了互联网上的互联互通和知识网络;印刷时代的发行是以整本期刊为单位,而数字网络时代销售模式出现了数据库打包销售和单篇文章销售的模式。

所以这个时期科技期刊功能的变化更多集中在前两种,知识聚集和信息传播方面:数字网络技术增强了知识聚集的规模,形成了更紧密的知识网络,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范围大大提高,其他3种功能的变化并不明显。商业模式方面,由于数字网络技术刚一出现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本门槛,大型的商业出版集团占得了先机,迅速占领了大部分科技期刊市场,传统的订阅模式在数字网络时代也渐渐显现出难以为继的危机。

4.2.2 OA时代与多种商业模式的试验(2006年—)

1990-2005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传播技术对传统发行体系的改造上,出版商在这个阶段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在出版者、科学家和图书馆生态系统中成为最强势的一方,传统的平衡被打破。但系统不会永远处在静止状态,不平衡总会趋向于平衡。以2006年PLoSONE创刊为标志,处在较弱生态位的科学家和图书馆也开始实际尝试利用网络技术改造现有的科学交流体系和科技期刊体系。

1999年,NIH总裁Harold Varmus建议建设EBiomed,所有生物医学类的研究论文可以从 EBiomed数据库中免费获取,如果建成将完全颠覆现有的期刊订阅体系,因此遭到了商业出版社和学会出版的严重抵制,最终的想法也从E-Biomed变成了PubMed Central现在的模式[40]。Harold Varmus关于E-Biomed的设想虽然没有实现,但由于其个人强大的影响力,免费获取论文的商业模式在科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成为了OA运动的先声。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正式确认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概念,从此OA在世界科学界、出版界和图书馆界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47]。经过10年的发展,OA运动从概念和讨论很快发展到实践阶段。2006年PLoSONE创刊并发展成为现在最大最成功的OA期刊,从实践上证明了OA出版的可行性,同时最初对OA强烈抵制的商业出版社也纷纷出台措施应对。2013年,英国政府和美国政府分别出台了“金色开放获取”和“绿色开放获取”政策,要求所有政府资助产出的论文在正式出版之后对公众免费开放。这无疑是十年OA运动的重大胜利,也是科技期刊350年发展历史上,政府首次直接介入科技期刊的出版活动。

在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过程中,OA目前发展为以下3种主要模式:(1)以 BMC、PLoS为代表的Professional OA,商业出版社推动的Hybrid Journal模式,以作者支付发表费(APC)作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大学和机构出钱资助出版的金色OA,比如密歇根大学和乌特列支大学;(3)订阅模式下的传统期刊实行的出版一段时间后才能免费获取的“绿色OA”。

OA运动产生于“期刊危机”,解决的是科技期刊出版商业模式的问题。在印刷时代订阅模式下每一本纸本期刊都是有成本的,OA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才使得OA具有了可行性。但OA运动仅仅是数字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前进和改变的一小步,科技期刊的形态和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不管是纸本期刊还是OA期刊,文章的结构、编委会的功能、同行评议的模式都基本维持了印刷时代的形态,并没有新的突破。期刊的功能也没有突破Schaffner总结的5种功能。事实上,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在科学交流系统中的深入挖掘和应用才刚刚起步,比如语义出版、基于网络的新的科研评价标准(Altmetrics)等等[48,49]。在OA模式下,科学界还不断尝试新的期刊形态,比如2013年创刊的PeerJ,采用了终身会员制的商业模式[50]。

不同于350年前,当时传播技术并没有立即带来科技期刊商业模式的出现。在此轮传播技术的革命中,科技期刊迅速应用了网络技术,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就尝试采用了新的OA模式代替旧有订阅商业模式。可以预见,未来科技期刊还将会有更多的对于网络技术的深入挖掘和使用,也会有更多种商业模式实践和期刊功能的丰富。

5 结论

纵观科技期刊350年的发展历史,传播技术是科技期刊产生和变革的前提,但机械印刷术并没有直接导致科技期刊的出现,同样网络技术也并不一定导致科技期刊会应用一切数字和网络技术。是科学本身以及科学界的需求为出版界提供了创新的土壤和产品市场。而科技期刊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出版形态和商业模式,通过技术的应用,才能提供科学界需要的服务功能,只有具有服务功能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是非常缓慢的,印刷技术出现近200年之后才有了科技期刊形态,科技期刊用了100年左右才有了正式的同行评议制度,又用了100多年才逐渐发展出印刷时代的商业模式和功能。未来网络技术在科技期刊的应用,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发展出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基于网络的新的服务功能的发展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还很难断定哪种商业模式和期刊形态会在未来占主导地位,但无论未来科技期刊形态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科技期刊都必须重视科学界对科技期刊的功能需求,这是科技期刊产生的真正原因和存在的土壤以及发展的推动力。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对新技术的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对科技期刊商业模式的探索还相对较少,对中国科学家群体需求和科研活动对科技期刊功能要求方面的调查和研究还极其缺乏。科技期刊主管部门和相关学会团体应加强此方面的引导。

1 贾贤.科学技术进步与科技期刊发展的关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713-715

2 颜志森,姚远.科技期刊信息传播功能的演进.编辑学报,2001,13(1):9-11

3 蒋崇玲.科技期刊功能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3):233-235

4 张建军,任延刚,李家林.多元化出版冲击下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的对策与措施.编辑学报,2009,21(3):249-251

5 Bjork BC,Hedlund T.A formalised model of the scientific publication process.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4,28( 1):8-21

6 Priem J,Hemminger BM.Decoupling the scholarly journal.Frontiers in Computional Neuroscience, 2012, 6(19):1-12

7 Cassella M,Calvi L.New journal models and publishing perspectives in the evolving digital environment.IFLA Journal,2010, 36(1):7-15

8 King Donald W,Tenopir Carol.Some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system.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5:295-366

9 Mizzaro S.Quality control in scholarly publishing:A new proposa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54( 11): 989-1005

10 Clarke M.Why hasn't scientific publishing been disrupted already?The Scholarly Kitchen[EB/OL〛.[2014-01-04].http://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10/01/04/why-hasnt-scientificpublishing-been-disrupted-already

11 Harley Diane.Scholarly communication: cultural contexts, evolving models.Science, 2013, 342(6154):80-82

12 Roman David.Scholarly publishing model needs an update.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1,54(1):16-17

13 Nicholas D,Huntington P, Monopoli M.Engaging with scholarly digital libraries(publisher platforms): The extent to which'addedvalue'functions are used.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6, 42(3): 826-842

14 Tho Q T,Fong A C M,Hui SC.A scholarly semantic web system for advanced search functions.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7,31(3):353-364

15 王秋艳.我国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中国出版,2010,18:60-62

16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严谨,王应宽,方梅.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17 刘冰,游苏宁.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商业模式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79-484

18 尹玉吉.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出版机制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2):23-37

19 李建忠.国外科技期刊出版运营管理模式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990-994

20 贺德方.数字出版时代的中国科技期刊业:挑战与机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30-934

21 刘兴平,初景利,张建国,李文慧,张君颖,孙跃.欧洲三国科技期刊质量与影响力建设的特点与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5-9

22 刘雪松,赵景辉,董秀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初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45-147

23 袁桂清.我国科技期刊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38-943

24 高萍,赵越,王懋莹.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期刊经营的盈利模式分析.科技与出版,2013,(2):23-27

25 袁桂清.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研究.编辑学报,2007,29(5):327-330

26 檀旦.我国科技期刊研究主题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6-80

27 周汝忠.科技期刊产生的历史背景.编辑学报,1990,2(3):128-132

28 Schaffner Ann C.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journals:lessons from the pas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994,13(4): 239-247

29 Willinsky J.The access principle.The Case for Open Access to Research and Scholarship.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5

30 Guédon J.In Oldenburg's long shadow: Librarians, research scientists,publishers,and the control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Presentation to the May 2001meetingof 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EB/OL].[2014-01-04].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mmproceedings/138guedon.shtml Accessed 2012-09-14

31 Alan Singleton.The first scientific journal.Learned Publishing,2014,27(1): 2-4

32 周汝忠.科技期刊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编辑学报,1992,4(2):75-81

33 杨文志.我国科技社团期刊发展机遇与策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377-383

34 姚远,陈浩元.科技期刊建学的社会基础及学科框架构想.编辑学报,2005,17(5):317-320

35 David A Kronick.A histo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ess,1665-1790.Metuchen,N.J.:Scarecrow,1976,47-48

36 David A Kronick.The scientflc journal:Devant Ie Deluge.Essays of an Information Scientist, 1992, (15): 94-98

37 罗建雄.西方期刊的形成和发展.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4):48-50

38 Burnham JC.The evolution of editorial peer revie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0,263(10): 1323-1329

39 Kronick D A.Peer review in 18th-century scientific journalism.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90, 263(10): 1321-1322

40 David J.Solomon digital distribu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its impact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looking back after 20 years.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3,39(1):23-28

41 Robert K Merton.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 episodicmemoi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Europe,Edited by Robert K.Merton and Jerry Gaston.Carbondale, Illinois: South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7, 5-6

42 Bazerman Shaping, Steven Shapin.Pump and circumstance: Robert Boyle's Literary Technology.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84,14:481-520

43 Jan Olsen.Im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journal literature for scholars(Ph.D.dissertation).Cornell: Cornell University, 1992, 66

44 丁树筠.国外期刊概述.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2):29-34

45 Robert Campbell, Ed Pentz, Ian Borthwick.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Oxford UK:Chandos Publishing,2012.

46 Glenn S McGuigan.The business of academic publishing: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s impact on the futur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Electronic Journal of Academic and Special Librarianship, 2008, 9(3)

47 Ana Maria, Ramalho Correia, JoséCarlos Teixeira.Reform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From the advent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to the challenges of Open Access.Information Services&Use, 2005,29(4):349-364

48 Torres Salinas Daniel, Cabezas-ClavijoÁlvaro, Jiménez-Contreras Evaristo.Altmetrics:new indicators for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in Web 2.0.Comunicar, 2013, 21(41):53-60

49 Jason Priem.Scholarship: Beyond the paper.Nature, 2013,495:437-440

50 崔剑颖,郑建程,尹高磊.开放获取期刊PeerJ的终身会员制研究.图书馆建设,2013,(4):80-83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商业模式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商业模式从0到N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2006-2007年度最佳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