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谨防三种倾向

2014-02-04李世江

中国出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教科书教材语文

文/李世江

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教材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出版多样化,即一纲多本,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纲,中小学教材出版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丰富了中小学校、师生的选择。作为母语教材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尤受关注,在10多年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前不久启动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修订送审工作,以进一步完善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中小学语文教材因为是母语教材,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应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着力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遵循这个思路,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现状,考虑到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修订的背景,应谨防三种倾向。

一、谨防一纲一本回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实行一纲一本政策,这有其合理性,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一纲一本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201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随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从教材编写资格和条件、立项和核准、初审与实验、教材审定等各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一纲多本的教材出版管理机制初步形成。[1]由此,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也正式开始多样化,内容上从过去重视“双基”转向重视语文能力提高,形式上丰富多样,体例上灵活多变,语文教材出版呈现一纲多本的格局。迄今为止,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在仍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小学有12个版本,初中有7个版本,高中有7个版本。[2]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人口众,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语言文字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一纲多本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出版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有助于促进个性特色、满足不同需要的语文教材开发,也会大大提高教材研发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语文教材编写质量。同时,还有利于语文教材的多样化,产生一大批适应不同地区、特色各异的语文教材,使其逐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实行一纲多本政策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语文教材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语文教材推广市场混乱等,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这一政策的正确性,并产生“开倒车”的想法。我国教科书的出版竞争局面才刚刚打开,就有人提出了所谓的‘主流教材说’。某些出版社不是把心思用于如何不断完善教科书的设计,而是力图避开改革实践的检验、避开教材市场的公平竞争,以夺取教科书市场的垄断地位。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以预计,这种主张一旦实现,独家出版社垄断教科书出版的局面将会卷土重来。其危害不仅在于取消了出版社之间的良性竞争,而且也会破坏刚刚有点起色的平等竞争的教科书出版生态环境。[3]因地制宜实行一纲多本的语文教材出版政策,有利于提高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有利于打破垄断,维护教材出版市场公平,从而提高国民语文素质。或者退一步说,即使出现主流教材,也应当是在经过语文教材使用实践中检验后产生的,而不是行政命令的产物。

二、谨防泛化语文

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主要经历了突出政治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三大阶段。第一,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出版体现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强烈的国家意志,“在后来很多研究这一时期教材的文献中,都认为这时的教材比较重视政治思想性,有较强的政策观念,‘注重与斗争实际、群众生活相结合’”。[4]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强调出版意义,要求思想教育必须渗透进去,当然,也增加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5]第三,20世纪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轫,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注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使他们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语文教材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在实践中,一些中小学语文教材由于没有把握好度,弱化了学科特点,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导致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出现泛化。加强中小学生爱党爱祖国等教育当然是正确的,但中小学语文教材首先是语文教材,应具备语文学科特点,否则与政治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有何区别。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应谨防弱化语文学科特点的现象,努力体现语文教育规律,着力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制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出现各大书局、书店竞相出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审定制度给予了语文教材出版宽松、自由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是政府法令对教材的规范进行了总体的筛查;另一方面,许多教育家和国学大家的积极参与,为教材的编撰出版注入了活力。在审定制度下,各大出版社竞相参与投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撰,并积极搭建教材评价的文化平台。[6]当前,我国也建立了教材立项审核制度和教科书审定制度,但是在语文教材审查的规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只有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制度,才能真正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注入生机与活力,从而避免语文教材出版泛化现象。

三、谨防出版同质化

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出版定价方面,一是在编撰特色方面。

在出版定价方面,教材审定委员会对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开本、用纸、字体、字号、插图等方面有严格规定。语文教材的定价则是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材价格管理》等有关规定。[7]在编写方面因为各家教材出版社都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立项、送审、审定后再出版的,因此编写出来的语文教材多有雷同、少有特色。教材编制实行一纲多本,但“实际上只是做到了多本化,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多样化”。[8]也就是说,由于标准太统一、没有专业队伍或是相关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导致语文教材克隆现象很严重。比如编写体例单一、选文大多重复、练习设计陈旧等,一纲多本政策在出版实践中变成形式上的一纲多本,实质上仍然是一纲一本。

语文教材出版同质化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在出版和编写方面标准太细、管得太死,各家出版机构发挥的空间不大;语文教材的出版理念和编写水平落后,我国语文教材长期 一纲一本,处于出版垄断地位,导致出版队伍面不宽、编写人员缺乏竞争力;语文教材开发专业队伍素养不够。语文课程标准中许多新的理念,比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在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教材出版时间紧、任务重,又是摸石头过河,很多时候只能生搬硬套,没时间也没能力创新。

当然,十多年来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实践无论在课程理念、出版标准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同质化现象,各相关主管部门应以这次中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为契机给予出版机构充分的自主空间,一切让市场来说话,一切让学校师生来决定,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唯其如此,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才可能真正实现繁荣、真正实现多样化。

时代在不断进步,承担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作用的语文教育责任重大。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环节之一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更要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创新思维,为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9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概览》“小学篇”“中学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概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钟启泉.一纲多本:教育民主的诉求——我国教科书政策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4][5]聂晓阳.中小学语文教材60年变迁:从政治挂帅到人性追问[J].瞭望,2009(7)

[6]赵晓霞.民国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出版的勃兴、特点及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2(8)

[7]生振东.同质化下的差异竞争——人教社教材营销点滴[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

[8]倪文锦.语文教育要切实加强语文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猜你喜欢

教科书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