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城市化模式
2014-02-04柳博隽
柳博隽
新常态下的城市化模式
柳博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新常态”——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对于正在推进的城市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既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精神一脉相承,又对城市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城市化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围绕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加快转变城市化发展方式。
首先,空间布局要“圈层套嵌”。国际经验显示,都市圈、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效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在新常态下,优化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推进“圈层套嵌”的城市化空间布局。“圈”是指城市的向心性,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套”即大圈套小圈,小圈融入大圈;“嵌”就是圈圈相环、层层相扣、交互耦合。推进形成“圈层套嵌”的城市化空间,实质上就是推进形成不同层次的“圈”,既要通过“圈”的极化机制,发挥“中心”对圈内城市的带动作用;又要通过“层”的分异作用,有效拓展高能级“中心”辐射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大小圈层的彼此互“套”和不同功能的叠加相“嵌”,使各类“中心”由直线扩展转向圈层扩展,组织和带动其他城市及广大腹地快速发展,促进都市圈、城市群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演化。
其次,城市发展要“加减乘除”。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沃思曾经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但是也会成为人类文明中“最伟大的破坏”。在新常态下,要让城市化进入良性的“创造”轨道,防止成为一种“破坏”,需要对城市进行“加减乘除”。“加”是指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寻找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减”则是指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促进资源重新配置,为推进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契机;“乘”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除”即有效破解城市发展中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城市病”,让城市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一言以蔽之,城市发展要革故鼎新,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
第三,资源要素要“三化归一”。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空间集聚,正是基于要素集聚而创造的高效率,城市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杠杆。在新常态下,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要素配置,要突出强调“三化归一”。所谓“三化”,指的是城市化最重要的三元素——“人”“地”“钱”,其配置必须遵循“三化”原则,即人口迁移的“自由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资金运作的“资本化”,而这“三化”的实质,亦即其最终的指向“一”,指的是“市场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以人为本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人多地少、财力不足条件下推进城市化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不但人口能在城乡之间自由迁移,而且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的一些附属权利,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带有私有财产或公共服务性质的权利,也能随人自由迁移。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地产权及市场机制,既要推动地上空间的组团式配置,又要促进地下空间的多功能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行城市化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城投债、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模式,努力破解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