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资产规模超10万亿后的行业机遇
2014-02-04任珠峰
任珠峰
信托资产规模超10万亿后的行业机遇
任珠峰
信托业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金融部门。自2009年以来,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连续4年保持了超过50%的增长率,2012年底达到了7.47万亿元,超过保险业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部门。截至2013年年底,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超过了10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信托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对投融资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监管部门对行业的重整和规范。2007年,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方法》,为信托公司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正本清源、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的作用,帮助信托业摆脱以往的不良形象,重新赢得各方的信任和关注。
行业增速放缓的必然性
尽管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在2013年创出新高,但也出现了季度增速环比下降和新增信托规模负增长的情况。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环比增速分别为16.86%、8.3%和7.16%,低于2012年4季度的18.2%。2013年2季度的新增信托资产规模比1季度减少了0.15万亿元,3季度又比2季度减少了0.19万亿元,连续2个月的新增信托资产规模负增长在过去几年中很少见到。
行业增速放缓,有两方面的直接因素:一是信托业过去几年的制度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原本只有信托业具备“多方式运用、跨市场配置”的能力,可以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金融市场以及实业领域配置资源。2012年底,证监会允许券商以及基金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2013年10月部分银行试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对信托业资管规模贡献较大的业务构成了一定冲击。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不断加大对影子银行和表外融资的监管。2013年4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对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做出规模限制,同年11月又传出了将要出台新规规范银行同业业务的消息。
信托业之所以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是与10万亿元资产的内在结构密切相关的。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4季度行业数据显示,按照资金来源划分,单一资金信托、集合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的比例分别为69.62%、24.90%和5.49%,按照功能来分,融资类、投资类和事务管理类的分别占47.76%、32.54%和19.70%。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信托的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银行的单一资金,主要用于融资(投资类的业务中也有一部分比例属于融资业务)。可以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以及信托业跨市场的灵活制度安排促成了信托的高增长。
当单一资金信托净新增规模在2012年第4季度和2013年第1季度连续2个季度接近1万亿元之后,银监会出台了8号文,抑制理财资金投入信托资产等非标债权。国家开始重视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之后,作为银行通道业务合作对象的信托业务必然受到冲击,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增速放缓,必然带动信托业整体规模增速减慢。
行业未来发展源自于资产和财富管理
集合资金信托和财产管理信托都是信托公司主动为投资者进行财富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这两类信托占整个行业资产规模净新增规模的比例都不大,最高时都没有超过30%。信托资产规模增速的放缓主要是受到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增速的放缓。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认为,“信托资产增长的快与慢、信托规模的大与小,从中短期看,会受政策取向转变与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但从长期看,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理财市场的需求规模”。他的这一观点正契合了信托行业的本源,也就是提供“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中国人财富管理意识的提升将决定了信托业的发展空间。
信托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集财产管理、资金融通和社会公益等功能于一体,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了其资金融通的功能。信托要想在中国充分发挥其财产管理的功能,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中国民间社会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即“有财可理”。根据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2013年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到22.2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三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第二,中国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理财的需求增强,即“有财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逐渐了解银行存款、国库券、股票、基金、保险等多种理财方式,但对曾经“劣迹斑斑”的信托业始终心存芥蒂。随着信托行业经过第六次整顿之后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近年为受托人带来了良好的资金回报,中国人对信托行业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企业家阶层来说,随着创业者年龄增大、公司传承、所有权变化等现实情况的出现,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的金融安排来更好地开展资产管理和所有权处置。
第三,中国个人投资的渠道有限,即“有财没处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数据,2013年8月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这既反映出居民缺乏有效获取理想回报的投资渠道,也表明居民为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大额支出做预防性储蓄的意愿在加强。在实际利率为负、股市不具备赚钱效应、房地产投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市场迫切需要能够在多个市场之间合理、灵活配置资源的理财工具,信托业未来发展的机遇恰恰孕育在这一需求中。
信托行业从融资需求向财富管理的需求转变
任何行业的存在都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某一种需求而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诞生就是肩负为中国经济发展融资的重要功能。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难,地方经济发展缺乏资金,信托业正是以满足了这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而迅速壮大起来,无法通过银行、资本市场满足的巨量融资需求造就了超过10万亿元的信托资产管理规模。
在资金投入到各种产业之后,在形成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产能的同时,也以各种收入的形式转化为居民的财富,这个财富的存量达到了上文提到的22.2万亿美元。这个巨大的财富存量以银行存款、不动产、基金、股票、保险等多种形式存在,且用于居民当下的消费和未来用于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大额支出。这个存量远远高于目前信托业管理资产10万亿元的规模,信托业的发展前景就取决于能否满足这一巨大存量财富的管理需求。
在满足融资需求的阶段,信托公司主要的业务逻辑是在防范风险和保证合规性的前提下,满足融资方对融资资金的数量、期限、成本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通常是模式化、标准化的,比较容易实现;而要满足财富管理的需求,意味着信托公司的业务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居民对财富管理的个性化要求对信托公司的团队管理方式、人才培养、创新盈利模式、产品设计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正是未来优秀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当下,从信托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经营环境,较几年前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信托公司今后不可能再依赖行业的大机遇取得超常规发展。可以预见到,各信托公司内在竞争力的差别将使得各公司之间的分化更加明显,积累了优质客户、具备产品研发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的信托公司将脱颖而出,在巨大的财富管理蛋糕中获取丰厚的收益。
10万亿元的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对于一个行业,短期来看是高点,但绝不是拐点,也不是终点。10万亿元体现了在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和信托公司的共同努力之下,信托行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的声誉和能力。“可以信赖”的良好声誉和“可以管好10万亿元资产”的能力体现,才是信托行业未来发展的起点。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的经验来看,信托管理资产规模约为GDP的2倍,中国信托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巨大前景,中国的信托公司只有通过转变业务模式、培育财富管理能力,才能够将前景转化为现实。
作者为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五矿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