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4-11-28邝平正
邝平正
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邝平正
丽水山川秀丽,生态优越,素有“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之美誉。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设立浙江湖州、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丽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全国领先。丽水素有“浙南林海”、“华东地区最大天然氧吧”之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6年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80.79%,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在3000个/立方厘米以上,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经济初具规模。“十二五”前三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均位居全省前两位,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2013年,累计拥有国家级绿色、有机和无公害认证农产品833个。工业产值1028亿元,规上工业比重接近60%。接待旅客4569万人,相当于全市人口的18倍;旅游总收入266亿元,相当于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倍多。
生态创建成绩显著。9个县(市、区)全部创成省级生态县,并有3个创成国家级生态县,丽水市、云和县、遂昌县被国家环保部列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被授予“国际休闲养生城市”、“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2003年,确定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2008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并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2年,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2014年,专门作出《决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丽水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就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为战略标杆,强化内聚外迁科学促进空间优化,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彰显特色文化内涵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创新生态体制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把丽水建设成为美丽幸福的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全国山区集聚集约发展示范区、华东地区绿色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全国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示范区,并为占全国总面积2/3以上的山区提供可资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创新发展实践路径。
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围绕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努力建设绿色发展转型示范区。一是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业、养生(养老)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3+3”产业格局。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发展。围绕建设“中国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第一市”,加快推进休闲旅游景区、十大养生(养老)基地、100养生乡村三大平台建设,打造“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五养特色品牌,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把生态旅游业和养生(养老)业培育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要求,推动农旅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综合体、休闲民宿、养生乡村、生态休闲体育和创意农业。推动工旅融合,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游、商务考察游,加强旅游和养生(养老)设施、用品、商品等的开发。
探索生态空间布局新机制。着力破解制约山区农民向中心城镇、中心村集聚以及和谐融入、有序管理、创业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建立空间集聚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统筹生态、城镇、产业、人口布局。加快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积极构筑“一个中心城市、十个小城市、二十个中心镇、两百个中心村”的城乡人口集聚平台。积极推进产业向园区集聚,着力构筑以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为核心,以金丽温、龙丽、丽龙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旅游休闲景区为平台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二是创新人口转移集聚机制。建立农民异地梯度转移引导机制,鼓励实行整村搬迁。建立县城、中心镇、中心村接纳异地转移农民落地机制,完善安置扶持政策。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农民同城待遇制度。
探索生态文化发展新途径。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与丽水地区特有文化的融合,加强对瓯江流域文化以及摄影文化、巴比松油画文化、石雕文化、剑瓷文化、黄帝文化、好川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含畲医药文化)、华侨文化、香菇文化等丽水特有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利用,抓好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社会生态文化,加快创建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各种绿色实体。逐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强化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探索生态屏障建设新样板。着眼于从总体上控制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推进生态资源市场化改革,引导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屏障建设专项基金和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制度。积极探索各类生态补偿方式,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功能。调整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考核指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二是健全生态屏障建设机制。坚持城市建设总规、土地利用总规、环境功能区规划“三规”并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理制度。以瓯江源头区建设为重点,着重加强生态公益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强化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机制。三是推进生态资源资产化改革。制定排污总量削减计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建立生态效益评估与碳减排交易机制。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登记、林地收储等要素市场机制建设。完善水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水权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
图/金川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制度。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有利于加快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政策体系。一是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机制。编制出台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完善生态产业发展的准入退出政策和发展目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严把项目准入门槛。二是创新资源要素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制度。深化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变“活树”为“活钱”,变“资产”变“资本”。三是创新生态考核评价机制。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环保指标考核权重和生态经济考核力度,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考核;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落实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采购等环境经济政策。
作者为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