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的升华
2014-02-04王之泰
王之泰
一、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经济奇迹
“丝绸之路”是外国人起的一个形象并具有浪漫色彩的名字,并不是一个科学、准确的名称,多少年来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以及文艺作品的发挥,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对于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笔者在检索了若干文献和历史资料后发现,国内外对她的认识并不到位,对她的重视程度远不及长城、颐和园、杭州西湖。长城是防御性工程,被许多人看成封闭和保守的象征,颐和园、杭州西湖等是供人休闲游乐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产物,而丝绸之路不过是条道路,世界上的“路”有的是,如果不是用“丝绸”来冠名,谁还能记得她、看重她呢?
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启发我们对丝绸之路进行重新审视。丝绸之路体现的是开拓和进取,惠及的是国家的扩展和发展、经济和民生,她的奇迹不在于景观名胜等大自然的赐予,而在于人的劳动和创造,我们需要特别重视中国古代人民延续千年造就的这一伟大经济奇迹。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丝绸之路认识的不到位,导致人们很容易用这个不到位的认识来引伸和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而会产生一定的局限,特别是缺乏战略认识的局限。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丝绸之路的升华,具有更为重大的战略价值,已经引起了相关国家以及我国相关地区政府和人民的极大关注,探讨并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和发展,应该是我国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重要的战略构思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现代、全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习惯上认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是我国古代西部经济发展与东西部经济融通的历史见证,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丝绸之路”的升华,是远高于丝绸之路的一个全新概念,体现了我国战略方面的全新思维,应该说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远部署,是我国经济领域事关我国世界地位的重要战略考虑,可以形成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前沿,是影响未来世界的一件大事。最近,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我国规划未来发展的一个蓝图,也受到了许多国家和舆论的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也已经提到了不少国家的议程之上,成为了国际上的一个新热点。
提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人们想到的首先是经济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价值巨大,仅以我国西部地区与世界各地的沟通为例,与传统的通过上海的东部海上通道相比,可节约80%的路程,缩短上千公里的距离。然而需要我们特别重视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她具有更为广泛的价值: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可以延续中国上千年丝绸之路所创造的奇迹,也是当代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战略性新思维。那里可以成为未来我国的战略大后方,那里有辽阔的土地和丰盛的资源,有新兴的、潜力巨大的市场,又可以成为我国新的出海口。有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位进行了很好的描述:“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连接欧亚,辐射40多个国家,覆盖30多亿人口。”所以,这个经济带可以改变我国传统的依赖东部海上通道通往世界、通往美日欧发达国家市场的旧的发展格局,为我们的发展开拓一片新的天地,也将为西亚、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还仅仅是一个开端。习近平主席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了“五通”的要求:政治沟通、道路联通、贸易联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哪些是物流界应当做的事情呢?实际上,“五通”中均有涉及物流的地方,物流应当说是其中的重头之一,特别是“五通”中的第二、第三两项:道路联通和贸易联通,它们与物流直接相关。其中,道路连通是直接针对物流平台系统主体提出的要求,而贸易联通则需要物流基础、全面而强有力的支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处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其千百年古代文明的发展就非常重视与物流相关的建设,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物流基础,但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长远战略性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特别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化物流”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现代物流系统建设,并且物流的基础和支持作用决定了这种现代物流系统的建设必须先行。
三、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物流启示
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知,需要更多地认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给了我们若干启示。在中国古代,西部地区曾经出现了周、秦、汉、唐连续几百年的繁荣,这不单单是农业的繁荣,还有农业社会其他相关方面经济的繁荣,西部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什么原因促使西部地区早于东部地区发展起来的呢?对于造成这种繁荣的复杂背景和历史原因本文不作全面分析,仅从物流这一角度提出以下看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很难在东部沿海地区广泛而普遍地创造出在海上和东部地区支撑经济发展的“物流”条件,却能创造出在陆地上驰骋的各种驼运以及车辆载货的物流方式。也就是说,西部地区具备了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条件,这就支持了其几百年古代文明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这个地区的长期繁荣。对此,笔者不作全面论述,仅对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比较重点的问题简单概括如下:
1.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西部地区已经建成了“路、道、途、畛、径”等五种物流运行所依托的道路,根据现代人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这是分层次的、不同水平的道路网络体系,其最高标准可以通行三辆马车,最低标准也能保证牛、马等驮运方式通行。再往前追溯,我们已经很难找到有关这方面系统而完整的记述了,但即便是今天,一个道路网络体系即使水平再低其形成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而一定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此,可以这样断定,这方面的实践在周朝之前就早已有之了。
2.秦汉时期
可以类比当今高速公路的道路体系也已经出现,这就是那时形成的号称遍布天下、可供畅行的“国道”,即所谓“驰道”。这是当时国家一级的标准化道路,在“驰道”上运输的动力是马匹。这种道路可以实现比较广泛的“飞骑传书”,应该说这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快速”概念。
3.唐朝时期
这一时期,在单纯道路的基础上又有了系统性的扩展,不仅道路有了很大的发展,节点实际上也已经形成,丝绸之路已经不再仅仅是一条道路,而是变成了由多条道路和许多站点形成的道路网络。以西部地区为中心已经建成了“行有车马,止有驿馆”的由线路和节点构筑的完善的物流网络系统。发展到盛唐时期,仅作为网络节点的驿站,全国便有官驿1639所,驿站人员便有5万人以上。要知道那是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即使今天,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规模了。现在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当时我国能够影响并称雄于世界的丝绸为主要商贸对象的商贸、物流网络。唐朝的丝绸之路便是当时经济、商贸、物流水平的写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对于丝绸之路,历史上比较正式的说法通常包括两大块:一块是中国西部、西南地区通往欧洲、西亚的由若干陆地上的通路组成的陆上丝绸之路,据说它往西可以一直延伸到罗马;另一块是由中国东南部通往东南亚甚至更远地方的更为复杂的海上航线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先秦,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两大通道板块。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沿海从我国北方的烟台到南方的广州,许多城市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包括三个板块:至东洋方向朝鲜、日本的海上通路,至南洋方向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海上通路,至西洋方向南亚、阿拉伯以及东非沿海许多国家的海上通路。
近代以来,经济重心向东部转移,除与西部地区的长期发展和进步过多消耗了资源、破坏了良好的生态条件等因素有关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产业革命之后近代、现代生产力有效构筑了海上物流大通道,有效连接了世界各国,有效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从而使我国沿海及东部地区的物流条件大大超越了西部地区。这促使东部地区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拉大了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不是丝绸之路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历史事件,那就是“驼峰航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东部与东南部环绕海洋的地区已经不再可能使用海洋上的运输大通道了,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失修的失修、中断的中断,再加之许多国际因素的影响,也失去了作为西部物流通道的作用,这时候出现了“驼峰航线”,那是一条翻越西部、西南部高山峻岭的物流大通道,有效支援了抗战中的中国,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上述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启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地区的发展及其与外界的沟通都是同有效的物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良好的物流条件,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和建设当然也是如此。
四、现状难以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需要
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样的战略选题,我们必须具有全新的思维,应该说无论是现在的行政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现在的技术装备和人才准备,都很难有效支持这个宏大的战略抉择。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丝绸之路的简单发展,而是其全面升华,是在保持丝绸之路对世界影响的基础上,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个全面、现代化的发展。有些人在刚刚接触到这个问题时,对这种发展没有足够而高度的认识,他们认为丝绸之路所在的地区是西部落后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一张白纸”上起步发展,因而小看了建设的难度。他们将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运输工具——骆驼联系到一起,以为这仅仅是中国古代一条通行骆驼的道路,是以像丝绸那样的轻、薄物资为物流对象的对外贸易通道。研究了解后发现,丝绸之路原来并不仅仅是一条低水平的道路,而是不同地区的若干条陆地和海上线路及其扩散、辐射道路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的物流网络,是一条从中国向西沟通东西方甚至通向世界的物流网络。例如,丝绸之路在新疆就有南、中、北三条通道,每条通道也不仅仅是一条道路,而是由大方向向西的大路和小路组成的网络,其中有不少当时盛况空前,现在已经废弃。由于缺乏历史记载,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将丝绸之路的所有路线完全搞清楚。应当特别强调指出的是,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物流网络。丝绸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是丝绸之路把这个拳头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技术大量传播到世界各地,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影响了世界。实际上,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一个较高起点上的升华,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尽管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但西部地区的现状仍然难以支持这个大发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从物流方面来讲,很明显,现代社会中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持,西部地区原来的物流系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种支持上的需求了。我们在审视西部地区物流现状时,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这个地区的道路系统已经大大地扩展了,已经建成了横贯西部地区的铁路大通道,开通了欧亚大陆桥,修筑了南疆铁路、南昆铁路和兰新铁路复线,并且很早就形成了高原上的公路网络,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样的物流现状仍然难以支撑未来西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毕竟,党中央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具有长远战略性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大后方,是“大发展”,而不是一般的发展,是一个标准非常高的发展,需要我们长时期的艰苦努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问题。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的先行作用和决定作用
我们必须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大发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在整个进程中先行一步创造良好的物流条件,这就是本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物流先行”这个观点的立意所在。此外,还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物流不仅仅需要先行,而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水平与未来运行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跨越国界的一条经济带,在我国是处于西部和西南部地区,这个经济带的构建需要各种生产性产业和商贸服务业,物流业是其中的重头戏,也是经济带构建重要的支持力量,鉴于物流业的这种作用和地位,物流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先行。这个地区发展物流具有很多优势:首先,这个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容纳道路、站点、仓储等占地需求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其次,从古至今的丝绸之路的物流基础以及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策实施以来,如南疆铁路等的建设和开发,已经为这个地区的物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为更好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在物流方面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注重物流“桥头堡”建设。应当在临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地区建设大的物流基地,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依托这些物流基地的支撑。可以首先考虑建设两种类型的物流基地:一个是以重庆为依托的借助长江三峡大坝而形成的向大坝上游延伸的水运系统,建立以水、公,水、铁联运为主的物流基地。
第二,在这个地区,注重公路、铁路的综合发展。从一开始就高标准建设铁路、公路联运系统,以铁路干线运输和公路集散运输、公路干线运输和集散运输两种物流系统为主要形式。
第三,认真解决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与世界经济进行直接交往和沟通的物流通道问题。这个物流通道是跨国的,直接向西和西南方向与西亚和南亚沟通,并形成新的出海口。为此,应当做好通向这个地区的海铁集装箱联运的物流线路与物流节点准备,建立集装箱交换、返运管理系统,使海运集装箱将来能够不再依托东部地区,而是借助新的出海口直接通过西部地区与世界沟通。
第四,配合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物流中心。接受我国东部地区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重线路、轻节点”的教训,按照现代物流科学技术要求,在西部建设中,注重各个城市物流中心的建设。这种物流中心主要承担城市地区的公路集散和城市间铁路干线运输的高水平转换,可利用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在这个领域实行跨越式发展,取得超越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结果。
第五,物流系统建设不应仅仅针对货物运输,而且要解决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与国际间人员的交往、观光旅游等需求,要让人们愿意并且方便地进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就是说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重视使之成为具有特殊人文景观与价值的经济带。
第六,开展大规模的物流国际合作,实现国内物流贯通。需要物流以新的体制、新的结构内容来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需要。一个是国际间的合作体制,另外一个是国内的行政体制,国内行政体制的重点在于改变并解决地区分隔的行政体制,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一个完整、贯通的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