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勘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2014-02-04■孟琪
■ 孟 琪
(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沈阳 110032)
对地勘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 孟 琪
(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沈阳 110032)
狭义的地勘文化即是国有地勘单位的文化。广义的地勘文化则是以国有地勘单位的发展历史、地质勘查的客观规律与经济规律,以及红色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为理论背景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地勘文化建设的形式选择有价值理念、文化标识、活动形式、文化积淀。建设地勘文化对促进地勘行业的发展与改革意义重大,其保障举措有:建立统一的地勘文化发展规划;以特色化为抓手培育地勘文化;以建立学习型团队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和使用人才为重要导向;以工作和生活交流为基本载体;以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重点;政工干部要成为文化百科全书。
地勘文化;理论背景;模式选择
地勘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着鲜明而深刻的时代背景。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奏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音。会议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且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新时期的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本行业特有的文化积淀,对促进地勘行业的发展与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地勘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1.1 地勘文化建设的主体
从广义上说,地质勘查工作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阶段。然而,在中国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地质勘查工作,源于十九世纪中叶,仅仅是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清朝末年及民国初期,地勘工作的从业人数十分有限,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作为一种行业被社会及公众广泛认同。计划经济时代,地质勘查的从业人员均集中在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至改革开放前,形成了“百局千队百万大军”的基本格局。市场经济时代开启以来,多种经济成分的地勘企业开始萌芽,但到目前为止,非公有制经济的地质工作者不足本行业的20%。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看,国有地勘事业单位的文化即代表了地勘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内容。
1.2 地勘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般说来,地勘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建业时期,源于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一种特有的行业文化现象的表现与积淀。值得骄傲的是,由老一代地质队员培育的,“以三光荣”精神为代表的优良传统,已经与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一道,载入红色经典文化史册,成为本行业乃至全体社会劳动者共同的精神财富,并将是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当前,大张旗鼓地开展地勘文化建设,其宗旨是在地勘队伍中更好地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广义的地质勘查行业文化,是指以地质勘查特有的客观规律、客观特征、客观环境为背景的诸多文化现象。例如:风险投资规律背景下的风险投资文化;产品质量特征背景下的行业诚信文化;地质环境背景下的人与自然文化;等等。可以预见,伴随地勘行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地勘文化要不断突破原有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对地质勘查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外向牵动作用。
1.3 地勘文化建设的任务
当前,地勘文化建设已在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蓬蓬勃勃地展开。然而,诸多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缺乏理论支撑。未能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地勘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历史规律,以致地勘文化建立的理论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二是缺失行业指导。由于缺乏行业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与引导,一些地勘单位在文化建设上事倍功半,甚至走进误区。因此,构建地勘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地勘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 地勘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
2.1 红色文化
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创造出来的既代表时代精神、又体现人民意愿的文化理论与文化氛围。这种文化不但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大地,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国有地勘队伍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路先锋,在数十年的辉煌历史中培育出的“三光荣”文化,已经成为红色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地勘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必将成为地勘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2.2 企业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有地勘队伍即选择了企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因此,地勘文化建设应当也必须将企业文化理论作为基本的参照模式。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地勘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别,即事企双轨体制在一定时期内给地勘事业单位带来的深刻影响。对此,既要最大限度地吸收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地勘文化所用,也要避免为了迎合企业文化的某些要素而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或冲淡了地勘文化的鲜明特色。
2.3 行业文化
地勘文化的第一本质特征是行业文化。从理论上说,行业文化包括行业崇拜、行业等级、行业尊卑、行业秘密、行业道德、行业形象、行业自律、行业保护等诸多文化要素。应当认识到,地质勘查行业不但行业特征较强、队伍体系相对封闭,而且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比较短,能够让社会及公众普遍感受到的文化元素不多。一提起地质队,外行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艰苦,此外并无太多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深入挖掘和认真总结地勘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社会公众面前塑造出新时期地勘人的崭新形象,是地勘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
2.4 地域文化
地勘文化与地域文化血脉相通。常言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的一方水土,其实主要指一个地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所谓“一方人”,就是说环境因素对当地居民不但在心理上,甚至在生理上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直至造成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表现为文化上的矛盾和冲突。地勘队伍大家庭中的成员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一位成员都将面对或走向“五湖四海”,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同各种地域文化相接触与融合。了解并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既是构建地勘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更是地勘单位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2.5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深深埋藏在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无不打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其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其糟粕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羁绊。当前,国有地勘队伍仍然处在发展与改革的十字路口,更是内在与外在矛盾的凸现期和多发期。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扬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地勘人无法回避的重要抉择。例如,在野外地质工作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永恒的主题,传统文化将向地质工作者提出诸多非常具体、非常棘手的挑战,只有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驾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2.6 现代文化
这里所说的现代文化,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于多种文化形式相互融合和冲突中诞生的,超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限制的、全新的文化形态。应当充分注意到,网络、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更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在如此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不但随时发生,甚至可能愈演愈烈。地勘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一般都已人到中年,不知不觉中与新生代之间形成了较深的“文化代沟”。这种文化差异不但常常被忽略,甚至难以沟通和调和。这将成为地勘文化建设需要重点破解的难题。
3 地勘文化建设的形式选择
3.1 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地勘文化的灵魂。在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震同志提出:“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自此,“三光荣”精神被全行业确立为核心价值理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自市场经济时代开启以来,“激情燃烧的岁月”似乎已载入红色经典,“三光荣”精神也面临如何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对此,业内人士也试图概括地勘行业的“新三光荣”,或者“四光荣”。然而,老“三光荣”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全国地质工作者的灵魂深处,不仅难以替代,更难以超越。当前,在国有地勘队伍中就要以“三光荣”精神为指导,从根本上确立起“地勘报国”的坚定信念。
3.2 文化标识
文化标识是地勘文化的直观化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选择。①徽标。在宏观层面,首先要像铁路部门那样,设计出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徽标。各单位自行设计的队徽也要制定相对规范的使用标准。②旗帜。地勘单位要依据单位特点和人员喜好设计出队旗及系列彩旗,并对升旗、降旗等礼仪做出相应的规定。③标语。各地勘单位均应设计出本单位特有的文化理念标语,在适当的场所加以展示。④歌曲。建议将《勘探队员之歌》确立为全国地质队队歌。局、队两个层面均应创造出能够反映本团体精神风貌的局歌或队歌。
3.3 活动形式
文体活动是地勘文化活动的基本载体,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可以对地勘文化建设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首先,要考虑广大地勘行业职工的参与度。活动形式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其次,要考虑对工作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度。所选择的活动形式不但在地质队的大本营能很好地开展,而且在野外基地也能够遍地开花。再次,更要考虑参与者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以致影响到了地质队员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例如,文艺类的活动可考虑开展“地质队员歌曲演唱”、“野外工作生活摄影”、“野外工作生活征文”、竞赛等。体育类活动可考虑将排球作为全行业的推广和普及项目。为此,不但各项活动要大张旗鼓,而且举办的周期、规模要相对稳定。此外,还要尽快建立全国地勘文化建设网站,给全国地勘一线的广大职工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3.4 文化积淀
3.4.1 单位文化手册编撰
文化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一种氛围的营造,文化手册则是这种氛围下形成的一种自觉与自愿,是对这种人文环境的描述与概括。当前,在一些地勘单位《文化手册》的编撰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价值理念的挖掘和升华。例如,满足于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价值理念,尽管形式上朗朗上口,但却缺乏丰富的文化元素加以支撑。因此,开展地勘文化建设也要防止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3.4.2 地勘队伍史志编撰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没有历史的文化无论怎样的浮华,最终也会给人留下干瘪的印象。一个单位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每一位职工都能够如数家珍地讲上几段脍炙人口的历史往事。所以,要将局、队两级史志建设作为地勘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局志》、《队志》编撰既是政府地方志管理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国有地勘队伍弘扬传统的内在需求。为此建议,地勘行业协会组织应当培育全国地勘单位史志编撰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全国地勘行业的史志编撰工作,为地勘行业的后人留下一批传世之作。
3.4.3 陈列馆和博物馆建设
陈列馆和博物馆具有多种文化功能。一是成为展示国有地勘队伍辉煌历程的纪念馆;二是成为本单位直至本地区地质矿产领域的科普教育基地;三是成为国有地勘队伍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展示窗口。
4 地勘文化建设的保障举措
4.1 建立统一的地勘文化发展规划
要将地勘文化建设纳入地勘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建议在国家及省区行业管理部门下设地勘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执行机构挂靠在同级的行业协会或学会。首先,在“十二五”的后两年(2014—2015年),起草国家与省区两个层面的《地勘文化建设指导方案》,并在地勘文化建设方面予以具体指导。例如,建立本行业的地勘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其次,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地勘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可以从地勘行业的资信文化着手,制定出规范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作为地勘行业市场准入即企业资质标准的支撑性条件,从而实现文化力与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4.2 以特色化为抓手培育地勘文化
地勘单位的文化建设要从“点”抓起,选择某一种适合自己的文化形式,狠抓到底,持之以恒。在“一枝独秀”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地勘行业“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要坚信“水到必然渠成”,不要急于构建自己的体系,否则本单位的文化就可能只有构架、缺乏内容,在“样样通、样样松”的层面打转。“先练一招熟,再练千招会”,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基础上,最终集百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
4.3 以建立学习型团队为基本形式
一是要在地勘单位内部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型团队。要积极借鉴企业、大学这种新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且与建立学习型党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适度把握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的比例。学习应成为地勘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所占经费投入和时间投入均应当把握在80%左右的比例为宜。三是要灵活掌握学习的方式。应充分依托和利用现代网络及传媒技术开展学习,并按专业建立诸如QQ群之类的交流平台。
4.4 以培养和使用人才为重要导向
培养和使用人才永远是地勘文化建设的首选导向机制。其一,在每个时期,都要围绕中心工作,培育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干部,以此作为本单位价值观的展现和导向。其二,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落脚点是激发和调动每一位职工的潜能。要始终围绕为“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4.5 以工作和生活交流为基本载体
要用制度保障地勘单位内部经验交流与传承。一是要将国有企业的师徒文化引进地勘单位,明确师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待遇。二是要在每一次收队后,组织召开座谈会,交流野外工作和生活的切身感受。文化工作者要对归来的“远征军”进行深入的采访。三是要组织编写《野外工作生活故事集》,在地勘单位之间进行交流。并长期在行业报刊上开辟“野外工作生活故事”有奖征文专栏。
4.6 以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重点
人际氛围是文化氛围的底色,要在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积极构建新型的和谐关系。例如,老、中、青关系;在职人员、退休人员关系;干、群关系;政工干部、技术人员关系;正职、副职关系;在职人员、外聘人员关系;“地质世家”、“外来务工”关系;等等。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不仅会较大程度地影响现实,更能一定程度地影响传统。如果上述关系营造不好,所谓的地勘文化建设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7 政工干部要成为文化百科全书
首先,要求政工干部有高水准的情商,每个人都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能够成功驾驭各种文化现象。其次,要求政工干部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尤其要对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群体和个体矛盾驾轻就熟。再次,要善于化解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心理矛盾。能够较好地承担心理辅导师的重任,对地勘职工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做耐心细致、甚至艰苦卓绝的工作。总之,地勘单位的政工干部要义不容辞地成为地勘行业先进文化力的代表者。
[1]彭齐鸣.地勘文化与地勘行业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4-7.
[2]张先余.弘扬“三光荣”精神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7):16-19.
Some Ideas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MENG Qi
(Liaoning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Shenyang 110032,China)
In a narrow sens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ulture is the culture of state-owne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while in the broad sens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al for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tate-owne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the objective law and economic law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s well as red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ndustri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The form includes the values, the culture mark,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offers some assurance measures: a unifie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ulture should be establishe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ulture has been cultivated b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c form is establishing learning team; training and using talent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 the basic carrier is the exchange of work and life. In addition, we should focuses on building a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political work cadres should study various cultural knowledg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ultur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mode selection
F407.1;F062.1;G315
C
1672-6995(2014)01-0061-04
2013-12-26;
2014-01-09
孟琪(1964-),男,吉林省通化市人,辽宁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处长,地质矿产经济学研究员,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资源经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