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地质调查工作供需分析与展望

2014-02-03张润丽罗晓玲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年3期
关键词:调查局工作

■ 张润丽/王 文/罗晓玲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2013年地质调查工作供需分析与展望

■ 张润丽1,2/王 文2/罗晓玲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新时期基础地质调查需求深度和广度增加,服务生态文明、惠及民生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地质科技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地质调查需求区域差异凸显。地质调查资金投入总量稳步增长,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地质调查人员投入方面,2006-2012年从事地质调查的人数在增加,直接投入项目的人员数和直接投入低地调技术的人员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有下降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将面临深化改革,适时调整;面对强劲需求,地质调查经费应保持稳定;随着领域拓展,地质调查服务民生作用将凸显;地质调查项目分类管理机制亟需建立。

地质调查;供需;分析;展望

1 新时期地质调查需求分析

地质调查工作分为“常态工作”和“非常态工作”。“常态工作”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持续开展的工作,需要国家财政保持稳定投入,如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非常态工作”是指在特定的阶段需要开展的应急性工作,需要国家财政专项投入,如矿产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等。[1]

在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全球矿业仍处于二次探底的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阶段:一是经济仍保持高位增长,着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更加强调生态文明,重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四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等等[2]。这些重大变化,将对地质调查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地质调查需求总体强劲,不同领域需求变化大,需求结构呈现多样化(见表1)。

1.1 基础地质调查需求增强,需求深度和广度增加

基础地质调查是一项国家基础性工作,是各国地调局的主要任务之一。除常态化的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外,基础地质调查需求出现许多新特征:一是深部地质调查和多目标综合基础调查的需求增强。二是服务找矿突破的基础调查需求依然强劲。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数大,经济高位增长预示着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受全球矿业低迷的影响,我国矿产勘查的商业性投入也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为了保持矿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地质调查在找矿突破中的公益先行作用更显突出。三是海洋地质调查需求紧迫。海洋是人类发展的未来空间,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日显迫切。目前,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基础工作薄弱,还有许多空白尚待填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加快推进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1.2 服务生态文明、惠及民生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3]

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审时度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从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将对地质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将推动现代地质战略思路、战略重点发生重大转变,地质工作战略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支撑服务对象更加广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质调查工作要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工农业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和其他物质资料;开展地下水调查,确保干净的水资源;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加强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调查评价;开展地学科学探索,更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利用地球资源到保护地球;等等。

1.3 地质科技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对地质调查提出新挑战。解决人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最终需要地球系统科学发挥作用。其中,对地球表层部分(科学界将之命名为地球“关键带”或“临界带”)[4]的系统研究,获取大数据,掌握和遵循其变化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福人类,对地质调查提出了新挑战。地质调查应在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同时,不断实现地质科技创新,不断探求和积累地球科学知识,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1.4 地质调查需求区域差异凸显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位的省份由于处于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地质调查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提出了环境地质调查的迫切需求,中部地区具有资源调查需求与环境调查需求并重的特点,西部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需求明显。同时,重要经济圈对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迫切需要。

2 地质调查投入分析1本文的地质调查投入情况主要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工作范畴。

2.1 资金投入

2.1.1 地质调查投入总量稳步增长2本节数据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统计年报(2012年)》及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上报国土资源部的预算数据以及地质调查项目运行系统。

自2000年以来,我国地质调查投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其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5年的平稳阶段、2006-009年的较快增长阶段和2010年以来的快速上升阶段。从2010年实施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四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工作资金245.27亿元,远远超过了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12年的总投入。2013年,我国地质调查投入为70.27亿元,比2012年的62.12亿元增长了13.12%(参见图1),增幅较大[5]。

2.1.2 地质调查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1)按专业领域——基础地质调查和水工环地质调查投入比例稳步上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投入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刚性需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投入在地质调查投入中一直处于高位,但从2011年开始下降,2013年其比例占总投入的38.9%;而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等投入比例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表2)。

从表3可见,地质矿产专项实施四年以来,基础地质调查资金投入平均增幅约97.83%,说明地质调查工作在地质找矿新机制中的“公益先行”地位有所增强;水工环地质调查四年平均增幅约为75.13%,可见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明显;值得指出的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四年平均增幅为最高,比十二年地质大调查结束期末增加了184.80%,这是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地质产品服务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最好印证。2013年各专业投入同比变化情况反映出水工环增幅明显高于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图2)。

从地质调查投入专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从2010年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至今,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比例为3∶2∶1。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仍然是地质调查投入的主体,合计占76%。(图3)

(2)按地域——西部地区投入占总投入近一半。

根据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看,2013年投入中西部的地质调查经费达到46.19亿元,占当年总投入的66%,单西部地区投入就接近总投入的一半(图4)。这说明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与国家区域建设部署相吻合,地质调查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支撑举措明显。

(3)按项目安排情况——大项目机制在发挥作用。

2010年以来,由于地质调查矿产评价项目经费的逐年增加,工作项目设置数量在逐年上升,2013年稍有回落(即在经费总量增加的同时,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总数都有所减少)(图5),这说明大项目管理机制在发挥作用,项目“小而散”的情况有所改观,为出大成果奠定基础。

(4)按承担单位——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主体是地调局及所属单位、省(区、市)地调院和工业地勘部门。

在地质调查投入稳步增长的情况下,承担地质调查项目的单位主体是地调局及其所属单位、省(区、市)地调院和工业部门地勘单位,2013年三类单位承担总经费的86%。

2.2 人员投入

2.2.1 地勘行业人员情况

截至2012年末,全国地勘行业在职人员599300人,其中从事地质勘查人员245400人,技术人员163900人,技术人员占在职人员比例为27%。

其中,中央管理地勘单位在职人员64700人、地质勘查人员33800人、技术人员22000人,技术人员占在职人员比例为34%;其他地勘单位在职人员256800人、地质勘查人员190700人、技术人员45300人,技术人员占在职人员比例为17%,具体情况见表3。

2.2.2 地质调查从业人员情况

2.2.2.1 2006-2012年人员投入总量情况

从表6可见,2006-2012年从事地质调查人数在逐年增加,直接投入项目的人员数和直接投入地调技术的人员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有下降趋势。

2.2.2.2 2012年地质调查人员投入情况——按承担单位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形成了由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地调局及局属单位)、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各省区市地调院、环境总站)、地质院校和行业地质调查单位等构成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体系[7]。其中,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地质类院校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为地质调查工作的主力军。从表7来看,2012年承担地质调查工作的单位中,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地调局及局属单位,27%)和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省、区、市地调院和环境监测站,28%)为主体,占队伍总数比例超过55%。

2.2.2.3 2012年地质调查人员投入——按专业领域

按专业领域分,投入地质调查人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区域地质调查、国土资源科学研究、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占队伍总数比例依次为33%、18%、11%、8%、8%。(参见表6)

3 结论与展望

3.1 深化改革,地质调查工作需要适时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质调查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是,面对新形势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为地质调查深化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土资源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减政放权,为进一步明确和合理划分地质调查管理职责提供了契机;绩效考核倒逼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不断提高调查工作绩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形成公益1类、公益2类和地质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地质勘查单位,为发挥市场作用、开放式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条件;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的进一步明确,要求中央财政明确与其事权相一致的地质调查绩效目标和支出范围,改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现象,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重大调整。

3.2 需求强劲,地质调查经费应保持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撑,四化同步推进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以来,在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方面投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二者投入合计占全部地质调查投入总量的70%以上,其中地质调查在西部的投入占到年度地质调查投入总量的50%,保障了在找矿战略行动中先行和基础作用的发挥。预计地质调查投入今后一个时期应保持稳定趋势,要调整优化投入结构,逐步加大环境地质调查在投入中的比例,西部地区仍以基础地质调查和成矿区带矿产远景调查评价为主。

3.3 领域拓展,地质调查服务民生作用凸显

随着“新四化”的同步推进,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等需求会越来越多。地质矿产专项实施四年以来,水工环地质调查四年平均增幅约为75.13%,2013年水工环增幅明显高于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可见地质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明显。预计未来十年(到2020年)服务民生方面对公益性地质调查的需求将特别强烈,地质调查工作的业务结构将逐步发生根本改变,预期表现在水工环地质调查投入将逐年增加,矿产资源的工作程度逐步降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将进一步拓宽。

3.4 管理创新,地质调查项目分类管理机制亟需建立

要根据地质调查的任务特点和承担单位性质的不同,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对于常态化地质调查工作,可由地调局组织实施,采用计划下达、委托等方式为主,辅以招标等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对于战略性地质与矿产勘查工作,可由地调局组织实施,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通过招标等市场方式优选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1]王文.中国地质调查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

[3]中国地质调查局.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工作战略研究[R].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

[4]施俊法.地质调查工作战略与思考[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5]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统计年报(2012年)[R].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

[6]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2年度全国地勘行业通报[R].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2

[7]王文,陈元旭,吕晓岚,等.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矿业,2013(9):25-29.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决策信息简报[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

[9]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王安建.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Analysis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2013 Geological Survey Work and Providing an Outlook of the Future

ZHANG Runli1,2, WANG Wen2, LUO Xiaoling2
(1.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2. Center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eijing 100037)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survey work. In the new era, requirements in depth and width of the fundamental geology survey have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the serv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nefits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grow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And the hierarchy of needs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rise. At the same tim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geological survey demand are highlighted.Total capital investment in geological surveys goes up steadily,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As for personnel investment, the number of people engaged in geological survey in 2006-2012 was on the rise. And yet, both the number of staff in projects and the technology of geological survey directly havebeen on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nd the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future, a deepening reform and timely adjustment must be made in geological survey work.In the face of strong demand, geological survey funds should be remained stable. With the expansion, the service of geological survey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will be prominent. In addition,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geological survey; the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outlook

F407.1

C

1672-6995(2014)03-0033-05

2014-02-20;

2014-03-17

国土资源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地质调查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条件保障研究(12120113017800)

张润丽(1978-),女,内蒙古自治区化德县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经济管理和地质工作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调查局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