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浙江改革发展新方向

2014-02-03陈越

浙江经济 2014年22期
关键词:浙江试点政府

准确把握浙江改革发展新方向

随着浙江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期,浙江经济已率先进入发展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所赋予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环境,浙江改革将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下一步应如何推动?政府又该如何转型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浙江改革发展论坛”上,来自政府机构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浙江的改革发展形势作了深入分析。本刊摘编部分专家观点,供读者参阅。

徐大可(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全面出击“拍好”浙江改革大戏

改革是一部大片、一出大戏,也是一部连续剧、一部系列剧。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中共浙江省委结合浙江实际,作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这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省域顶层设计,是唱好改革大戏的剧本,决定这出戏的基调、脉络。

然而,仅有剧本大纲是不够的,还要有分镜头剧本,要进行具体的“排练”和“试演”。目前,我省形成了“293+48+22”的改革工作格局:“293”就是省委《决定》分解成293项具体改革任务,每一项都有牵头的省领导、责任单位和完成时序安排;“48”就是今明两年要重点推进的改革项目;“22”就是2014年要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抓试点是具有浙江特色的改革推进方法,也可以说是一次很好的“排练”,目前全省正在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改革试点,有国家战略举措层面的,有国家部委级的,还有省委、省政府新部署的市县改革试点。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后,省委、省政府在市县部署的新改革试点,都非常具有浙江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全省面上改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着力唱好浙江改革的重头戏,在“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都推出了一系列重点改革项目,其中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以河长制为核心内容的“五水共治”体制机制创新等,改革力度大,推进效果好,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改革中应该注意和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强化改革动力问题。我们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改革本身也有一个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的问题。目前来看,问题倒逼、“一把手”重视是改革推进的现实动力,但仅有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解决改革动力、激励问题,改革的持续性将受到影响。二是明年改革的突破性项目问题。今年我们按照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政府自身改革等方面打了漂亮的一仗,明年是否可在围绕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要素配置改革、健全“七大万亿”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推出若干“撕开口子带动全局”的改革项目,推动我省改革不断深化。三是试点经验推广的问题。现在试点经验的推广,不是上级一纸文件这么简单了。一方面省级部门和试点市县要及时总结提炼,真正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其它市县要增强动力、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承接。同时,也要多关注省外改革的好案例、好经验,如上海自贸区的好做法,在我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复制。

应雄(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落实重大战略部署是推进转型升级的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改革成效显著。近年来,国内外形势巨变,浙江正处于从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变的关键时期,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是成为浙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主线。为深入贯彻这一主线,浙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浙商回归”等重大战略部署。

——要以“治”促转。在“五水共治”的战役中,要对准水之“污”,全力打好“五水共治”硬战;对准气之“霾”,全力打好“空气治理”硬战;对准建之“乱”,全力打好“三改一拆”硬战;对准路之“堵”,全力打好“交通治堵”硬战。

——要以“换”促转。在“四换三名”的推进过程中,逐步实现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计划今后五年新增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淘汰改造5000家高耗能、重污染企业;每年技改投入5000亿元,推进机器换人5000家;每年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5000万平方米,开发地下空间、新建多层厂房5000万平方米;每年推动5000家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新增电子商务交易额5000亿元以上。

——要以“改”促转。一是打好政府改革“组合拳”,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总抓手: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责任清单及浙江政务服务网,通过权力清单制度这根杠杆,撬动新一轮政府自身改革。二是扎实落实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等“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改革试点。三是重视市县改革试点建设,包括柯桥区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改革、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富阳市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试点、开化县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淳安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平湖市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台州扩大民间投资试点。

——要以“归”促转。据不完全统计,650万浙商在省外创办企业30多万家、专业市场2000多个,总投资4.5万亿元。按照浙江去年1元投资带来1.86元GDP值算,650万浙商累计创造了8.37万亿元的GDP。浙江还有150万华侨在世界各地创业谋生。不少学者认为,浙江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GNP>GDP”的省份。2012-2013年,全省各地共签约浙商回归项目1600多个,协议投资超过1万亿元。两年浙商回归实际到位资金3048亿元,其中2012年1298亿元,2013年1750亿元。2014年1-9月,浙商回归投资到位资金1655亿元,同比增长28.8%。要继续重视这项工作,邀请回归的浙商帮助浙江省度过艰难的产业转型升级期,并为浙江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王诗宗(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系教授):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关键

现阶段,中国政府正由“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体性社会”逐渐解体,社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市场经济的兴起,一方面导致单位制解体;另一方面,增强了个人在经济领域的自由。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互动增强。经济发展虽然一度是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但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发展主义”一度成为这一社会转型阶段的特点。

与“发展主义”相对应的是“发展型政府”。所谓“发展型政府”,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长期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主要方式、以经济增长作为政治合法性主要来源的政府模式。而“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以“管理就是服务”为根本理念,以提供私人或社会不愿意提供、或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产品、保护社会公平为主要职能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中心、职能有限的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民主政府。它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以市场为基础、遵循市场优先原则,对经济活动有限干预,对社会公众负责,为公众参政议政敞开大门。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成为了其中的关键词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治理是指以法治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平等协作,通过多样化的综合手段,实现社会力量在有效规制下开展活动,并构成社会网络,进而与政府形成国家社会间有效互动的新治理机制。在社会治理中政府仍然具有关键作用,法治和制度的供给、对社会的培育、争端的最后调处、对治理结果最终负责。

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是实现社会治理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题,社会治理的地方经验或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借鉴。地方经验昭示着社会治理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发现、培育和确认市场机制一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治理需要发现、培育和确认社会机制。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地方,在于社会自身,管理社会的合法性来源于社会的认同和社会的参与。政府激发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需要尊重民众的参与权,需要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社会管理创新及社会治理的推进一般就是以社区为依托,将政府功能与民众意愿、需求聚合起来。

未来的社会治理应着眼于民生主线,以社会公正和公民权利为目标,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路径,培育社会力量,满足公民需求,促进民主参与,增强合法性。第一,资源应向基层倾斜,可能激发更多的社会资源,防止社会的分裂、防止政府与社会的对抗。第二,决策方式须变革,以构建有效、有序的参与渠道。第三,应立足于长远考量,有意识促进社会融合,处理好城乡关系、外来人口问题等。第四,应突破现有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能坐等中央立法,地方可尝试先行突破。

(本文由本刊记者陈越整理)

猜你喜欢

浙江试点政府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试点改革 越艰难越坚持
浙江医改三部曲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