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2014-02-03洪都
● 洪 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回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诉求。当前,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和深层矛盾凸显,执政难度和执政考验不断加大,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因此,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也意味着我国治国理政的模式将面临深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其自身的转变是能否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边界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对政府来说,实现有效治理,首先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一基本规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清晰定位政府的职责和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对政府职责的认识不清,政府在经济活动和公共治理中处于强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的生机和活力。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将自己的职能定位清晰。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政府治理要取得成效,就要积极探索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其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不能超过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政府只有下决心放手那些不应该管的事情,同时管好应该管却没管好的事情,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创造好的发展环境,也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应有的功能。
二、加强与社会主体的合作与协商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一种调和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冲突和利益,并促使其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强调多元化的、民主的、合作的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目前,政府、社会、民众的合作共治已成为当代世界重要的政府治理模式,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个人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从而使政府从全方位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变“划桨式”政府为“导航式”政府。具体而言,政府要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不同的行为主体,通过平等的协商合作,依法、民主、科学地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鼓励不同主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治共管的局面。
三、坚持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
实现有效治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将治理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去治理国家。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政府要取得治理国家的主动权,赢得公众的信任,必须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公职人员要主动以法治思维看待问题,学会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按照法律规则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冲突纠纷,遵循法治规律行使权力、治理社会。
政府还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目前,我国大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都由政府行政机关来执行。行政执法是否严明公正,直接体现政府依法治理的水平和程度。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执法主体的整合,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规范行政裁量行为,强化程序约束,建立起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为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供体制保证。
四、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衡量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标准,一是政府是不是管了自己应该管的事;二是政府是不是管好了自己应该管的事。前者是政府职能科学定位的问题,后者涉及政府效能问题。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是政府权力高效运行的基础,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组织保障,为提高政府效能,就必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要通过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科学划分、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明确部门责任,理顺部门关系,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通过科学的“合”与“分”,逐步建成科学合理、顺畅高效的行政机构体系;严格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探索完善与现代政府治理要求相适应的绩效评估方法和途径,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信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五、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防止权力滥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构建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权力结构。科学设置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合理划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并制定严密的程序,加强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二是严格按照不同权力的使用范围,规范和限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权限,合理划分、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确保各种权力运行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三是坚持法制和程序优先的原则,使权力的行使纳入法制化、程序化轨道,保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四是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促使显性权力规范化、隐性权力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