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视角、系统思维与长效机制
——习近平作风建设思想研究
2014-02-03□李华
□ 李 华
一、从严治党,就要严在作风上
作风不是一阵风,也不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对一个党,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作风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作风好与不好是我们党能否践行理想信念的直接体现,更关系到我们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党员干部不好的作风,群众都看在眼里,这直接会损害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望。党员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没有好的作风,自然会疏远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极少部分党员干部的某些行为看似无关痛痒,但是对我们这样有着优良传统的党来说,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我们党的作风有着高的标准,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作风也有着高的期望。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坚强的组织,需要高素质的队伍,党员干部的作风不是党的组织与党的队伍的“装饰”,而是党的组织与党的队伍的“精气神”,党的作风是党组织凝聚力和队伍素质的一个突出体现。党员干部有没有干劲,有没有精气神,在作风上就能看得很清楚,一个地方工作的好坏,从党员干部的作风上也就能窥其一二。因此,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
(一)用作风培育“权力自觉”和“制度自觉”
就政治生活而言,作风的背后是制度,制度的背后是权力。因此,改进作风与构建制度体系、理顺权力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作风居于外,制度居于中,权力构于内,如果不通过制度建设,不理顺权力关系,就很难真正改进作风。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当然,作风建设对制度体系建设和权力关系的发展也有相应的推动作用,好的作风就是能够做到权力自觉和制度自觉。因此,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做到“知行合一”:“我们讲知行合一,‘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党员干部没有好的作风,政治生活中的制度就难免成为“稻草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也就难免出现滥用的问题,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二)作风应迎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
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的作风既有其始终如一的一致性,也有其不断发展的特征,领导干部好的作风必然迎合时代的要求,而不是脱离时代的要求;必然体现时代精神,而不是违背时代精神。
因此,在艰苦的革命时代,违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罪恶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艰苦奋斗之名,行奢靡享乐之实,更是值得反思和批判的,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也要有相应的发展,这当然不是说要抛弃这一优良作风,而是应该赋予这一历史传统以新的内涵、意义与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谈到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提到的那样,既要始终如一,又要与时俱进:“时代在发展,艰苦奋斗精神也必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一方面是指崇尚节约的生活作风,另一方面是指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习近平:《走在前列 干在实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441页。
(三)越是领导干部,越要严格作风
作风之弊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某些领导干部的不良示范,好的作风具有感染性和带动性,坏的作风,也是如此。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越是领导机关,越是领导干部,越是主要领导,越要廉洁自律,加强监督,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虽然孔孟所谈的问题与背景跟现在不同,但其中所反映的道理是一以贯之的,即强调良好的作风,尤其是掌权者的良好作风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对我们党而言,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作风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内的作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所以,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也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对党员干部而言,作风具有不同的层次,生活作风是其作风最核心的部分,工作作风则是其作风的主体,而社会的风气则是其作风的背景和氛围。因此,对党员干部而言,既要管好自己的生活作风,规范自己的生活与兴趣爱好;又要在工作中体现良好的工作作风;更要营造和迎合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如何做到好的作风,既要注重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同时,领导干部自身也要加强自律,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改进作风之弊,形成良好的政治作风和社会风气,“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四)好作风要有好的精神状态
毛泽东同志经常提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共产党人而言,更是如此。我们党在革命时期艰苦奋斗,持之以恒,靠的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靠的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好的精神状态,共产党员就很难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而难免会沾染作风之弊。正是从这一思考出发,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盛行?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甚至变节投敌,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
对个人而言,困境之中见真情;对党员干部而言,则是困境之中见精神。面对和处理一般性的事务,往往不太看得出党员干部的精神,只有在重大的考验面前,才能真正彰显和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和价值信念,“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欠发达地区、工作复杂的地方、挑战性强和困难较多的领域是培养干部的一个重要部位,也是选人用人应关注的地方。”*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党员干部的精神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具体干出来的,挂在嘴上的精神与作风是不牢靠的,真正在具体工作中彰显出的精神和作风,才能真正落地,落实,因此,习近平曾经指出,“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说得头头是道,拍脑袋定决策,拍胸脯作保证,但在工作中往往作风漂浮,抓而不实,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他们嘴上说过,会上讲过,就算工作干过了。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五)好的作风要有好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要会做人,做好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珍惜自己的人格魅力,洁身自好,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领导干部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其一言一行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如何既达到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要求,又能够在此基础上,给自己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上形成带动的作用,是党员干部的两重境界。只求“独善其身”,不求“兼济天下”,进而“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不足以体现党员干部的价值的。当然,“心怀天下”,却又“一屋不扫”,那样也是眼高手低,适得其反。
良好的作风需要领导干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代表党和人民执掌权力,应该有用权的官德,有交往的原则,要戒除贪欲,因为不良的贪欲不仅会腐蚀领导干部和他手中的权力,更会腐蚀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当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不是要去“存天理,灭人欲”,我们都不能否认,人都是有欲望的,只是看如何去应对这种欲望,习近平同志也说,人有欲望是合情合理的,但合情合理的欲望与贪欲之间是有明确的界限的,应该分清楚,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用道德底线抵御贪欲之害,用道德情操消弭贪欲之祸,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仔细算好“三笔账”,始终坚持“三原则”,即算好“利益账”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算好“法纪账”坚持法纪原则以及算好“良心账”坚持良知原则。*习近平:《走在前列 干在实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447页。因此,从一个鲜活的人出发,从一个有欲望的人出发,合理地厘清自己欲望的界限,分清各种欲望的本质差异,进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与发展,培养更高的道德情操,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是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人生轨迹,否定一个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具体而鲜活的个人的基本欲望与要求,这是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当然,任由领导干部欲望“信马由缰”,也是更加错误的。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是与其如何直面自己的欲望,并不断进行自我的超越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党员干部有没有人格魅力,一方面是其自我修身养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其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同志非常强调领导干部人格魅力的孕育和展现。他曾指出,人格魅力涵盖了领导干部的人品、气质和能力等,是其综合反映,是领导干部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在体现,具有好的人格魅力就会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反之,就会让人民失望,“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自身模范作用好、人格魅力强。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六)好的文风,体现好的作风
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毛泽东对“党八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认为党八股的文风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宣传工具、表现形式,要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要同时清算党八股,才能真正解决党的作风问题。因此,作风与文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文风也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他强调,不能忽视文风的问题,因为“文风也能体现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习近平:《走在前列 干在实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442页。此外,习近平同志对于如何改进作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进而更好地推进作风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即“求短、求实、求新”,这也就是说该言简意赅的不能繁冗拖沓,该言之有物的不能顾左右而言他,该与时俱进的不能老调重弹。当然,任何事情也都不能走极端,求短、求实、求新,并不是说长篇大论就是错误的,并不是说务虚不需要,也不是说传统不重要,任何事情都需要因时因地做出不同的判断。
二、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群关系
(一)作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党群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赋予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地位,因而也为共产党人设定了根本的依靠力量和奋斗理想。历史不是英雄创造的,也不是神仙皇帝创造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也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脱离群众,忘掉群众,失去群众的支持,就断了自己的生命线,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领导干部好的民意基础,体现其好的作风,领导干部好的作风并不是自己做做样子的,而是要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中,在为人民群众的服务中体现出来的,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要“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就是说“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总之,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最终要的是要心里装着群众,真正理解和落实群众的主体地位,时刻不忘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群关系。
(二)“走群众路线”改作风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关系的概括与界定,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干部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形成双向的互动。因此,改进作风需要依靠群众路线,不仅要落实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更是要深刻展现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本质联系。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和强调群众路线,他指出,党员干部要吃透群众路线,要把群众路线真正用在工作中,发挥群众路线的价值与能量:“在困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还是克难攻坚、奋力前行?作为领导干部理所应当选择后者,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群众路线不仅仅是领导和工作方法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民群众的地位、党的性质、党和群众的关系等。作为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群众路线涉及世界观、认识论和工作方法论,它体现了政治原则与领导方法的统一;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统一;认识功能与利益表达的统一。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但群众路线最根本的起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英雄和上帝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创造出了群众路线,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写了那么多东西,列宁写了那么多东西嘛!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23页。
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全国分两批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切入点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和遵循群众路线,真正狠抓党的作风建设。改进党的作风,需要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需要有群众路线的作风,领导干部作风上出现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不仅在于自身,更在于其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没理顺,位置没摆好,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就必然会出现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相反,如果领导干部能够时刻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那么就能从根本上保证领导干部有好的作风,从根本上防止领导干部出现作风方面的问题。
三、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
(一)抓与不抓大不相同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强调,党的作风问题不能听之任之,习以为常,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抓,“现在,有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有些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东西,上上下下都有些表现,我们不能安之若素、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既然作规定,就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就要来真格的。不痛不痒的,四平八稳的,都是空洞口号,就落不到实处……”因此,抓党的作风建设,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反对抓作风的两个不正确的论调——即“无用论”和“速胜论”,所谓“无用论”,就是认为抓不起来,抓不好,抓了不管用;所谓“速胜论”,就是认为抓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很好抓,可以很快地抓好,可以很快地解决,一劳永逸。无论是“无用论”还是“速胜论”都是有失偏颇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作风问题的关键在于去抓,去认真抓,持续抓,好的作风不是个表面文章问题,也不是动动嘴巴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必须坚定理想、强化责任、实现价值。理想责任价值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理想责任价值从来不是靠空谈,而是来自于实践,体现于实践,实现于实践。”*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因此,作风建设问题,包括其他问题,抓与不抓是两个样子,两种态度,两种结果,“任何工作抓与不抓大不一样。事务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去推它,它就会倒退,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抓机遇,抓不住机遇,剩下的就只有挑战了;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错误思潮和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二)抓领导干部作风,不是打压,而是要关心爱护
习近平同志强调,关注领导干部作风方面所呈现的问题,解决领导干部作风问题,是为了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发展,为党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而不是打压领导干部。抓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强监督和纪律教育,力求对一些干部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制止、早纠正,做到关口前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实际上是对干部关心爱护的最好体现。”*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三)抓作风,防虚、防偏、防空
从摄影上说,拍摄一个对象,要对准焦距,焦距对不准,就无法获得所要拍摄对象的清晰图像。改进党的作风也是如此,抓作风,就要对准作风问题,获得领导干部作风方面问题的清晰的认识,获取清晰的“图像”,看作风问题不能“隔层纱”,作风问题不能“像雾像雨又像风”,不能使要解决的作风问题被“虚化”,否则解决作风便无从谈起。
解决作风问题,不仅要对准焦距,更要找准穴位,中医的针灸治疗中,找准穴位最重要,找准穴位,找到关键点,找到问题的根结,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既要用“弹钢琴”的方式扫除作风之弊,也要用“找穴位”、“牵牛鼻子”的方式解决作风问题,特别要选择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找准靶子,抓住要害,有的放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不良作风无藏身之地。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抓作风问题要主要抓突出问题,解决群众关心的作风方面的问题,真正找准穴位,不能“顾左右而言他”,关心其他无关紧要的问题。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什么是突出问题,就是群众反映意见比较大、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感受到、必须要改进的问题。”
改进作风,要抓住要害,不能抓不住重点,抓不住关键。抓作风建设,什么都抓,有可能到后来什么都抓不住,什么作风问题都解决不了,都是泛泛而谈,流于形式、走了过场,进而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怪圈,使群众对党丧失信心。对此,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改进作风问题,要有长远的眼光,要作持续的斗争:“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有人担心,八项规定执行起来会不会是一阵风,或者是流于形式,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能不能打消干部群众的这个疑问,关键看我们怎么做。”
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原意是指人踏在硬石上、抓在钢铁上也能留下印痕,其与“蜻蜓点水”构成反义,用来形容工作扎实,不管做什么都能留下自己的印记,自己的业绩。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改进党的作风,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开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真正做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发布八项规定只是开端、只是破题,还需要下很大功夫。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们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同时,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指出,要以抓作风建设为契机和着力点,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更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全党同志一定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思想上警惕起来,牢记‘两个务必’,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切实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新成效取信于民,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没有千百次的磨炼与坚持,怎么能在坚硬的石头和钢铁上留下印记,铁杵磨成针,贵在持之以恒,习近平同志用非常形象的话告诉我们,就算作风之弊如石头和钢铁般坚硬,我们也要迎难而上,不断地抓、不停地抓,既要对作风之弊有充分的认识,也要有战胜作风之弊的信心与勇气。
(一)落实才能出成绩
任何关于作风建设的制度都不能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接地气,更要落在实处,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任何工作都应该抓好落实,“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而要真抓实干,善作善成。抓而不成,不如不抓。”*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讲实话,干实事是真本事,真功夫,好作风:“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个人进步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脚踏实地、踏实工作,讲真话、报实情,不夸夸其谈、不脱离实际,扎扎实实干出实绩,实实在在让群众满意。”*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就如何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习近平同志曾提出三个字的要求,即“深”、“新”和“韧”,具体而言就是,在落实的认识上,要讲求一个“深”字。落实要深入,认识先深化。在落实的要求上,要讲求一个“新”字。落实工作不能照抄照搬。在落实的步骤上,要讲求一个“韧”字。*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此外,习近平同志曾用“钉钉子”来形象地比喻抓落实,“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这就说明,抓落实首先要抓到点上、以点带面。”*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241页。同时,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务实”与“务虚”并不是矛盾的,他指出领导干部既要重务实,又要善务虚,“我们平常说的务实,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时,能够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想实招、求实效。而务虚,则常指在某项工作实际开展之前,先从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政策上进行学习、思考、研究、讨论,以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信心、鼓舞士气。”*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267页。因此,“务虚”不是不做事,“务实”与“务虚”对领导干部而言,都是开展工作必须要坚持的方法,不可偏废,领导干部要善于将“务实”和“务虚”有机结合起来。
(二)要齐抓党风、社风与民风
不良作风的盛行,有其社会背景;作风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某一个人,也不能靠某一个党员干部,更需要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氛围,作风之弊难绝。社会氛围的形成需要时间,并非一日之功,舆论导向和监督、消费观念变革、攀比心理矫正等,都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必备的条件。
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293页。早在2005年,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应该重视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社风、民风的好坏与党风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党风影响、甚至决定社风、民风。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党,正是依靠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感召力,依靠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染和影响了中国民众,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进而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走向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的党群关系一如既往,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和感召力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我们党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博大、历史悠久和发展迅速的国家执政,对党员干部而言,任务艰巨,这也更加要求党员干部应该时刻具有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理想信念。从社会心理学来看,长期以来,在我国人民中早已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定势,即视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机构,视党员为先锋,干部为模范,人民群众时刻密切关注着党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实际行动以及党员的言论,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思想状态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效仿,因此,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高,人民群众对党就爱戴和拥护,就能与党同心同德;反之,如果党风不正,就会玷污党的形象,损害党的威信,进而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破坏党群关系,甚至激发社会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任何政党都是在社会中的,任何党员干部也都是社会人,因此,一个社会的社风、民风对党和党员干部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改进党的作风,不能仅仅从党自身着手,应该将改进党的作风与改进社风、民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弘扬良好的风气。因此,在探讨奢靡之风的问题时,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社会上奢靡之风、奢华之风的问题很突出,还有节庆也是泛滥成灾,这样的社会风气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应该加以重视:“我们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适当享受一下是可以的,该办的节庆办一下也是必要的,但过犹不及,弄到奢靡、泛滥的地步就过分了。历朝历代,奢靡之风兴盛都不是好兆头,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与此同时,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指出,很多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已经慢慢变味了,造成了社会风气的不正:“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过节过得很累,过节就是人情节,还人情债的节,不同节有不同人情债。社会交往工具已经很现代化了,但发短信还解决不了问题,代替不了那么一个红包、那么一包礼品。现代办婚礼是一件受罪的事,得花多少钱啊!比着去花钱!”对于如何解决奢靡之风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仍然不能丢,仍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改进社会风气:“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总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党必须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示范于民,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三)自我的高要求、制度的强制力
解决作风问题,真正落到实处,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党员干部自身而言,就是要筑牢思想防线。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高度清醒地看到,不良的作风的危害。因此,要把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从政道德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在是非、正误、荣辱等一系列价值问题上构筑思想防线,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启发人的智慧,使人醒悟。要通过重温党史国史,回溯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促使党员干部对照历史进行反思反省,消除认识上观念上的误区,为扫除不良作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从党的建设和政治发展的层面而言,在诉诸领导干部自身之外,要加强整个国家法制体系的建设,强化制度规范。要加强党纪、政纪和法律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健全防治和防止作风之弊的制度体系。在深入分析作风之弊多发领域、易发人群、突出环节的基础上,查找制度漏洞、体制障碍,制定完善有关公务活动、职务消费以及会风和文风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使其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还要在制度建设中特别加强监督的力度,并将监督检查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及时披露和通报,形成扫除不良作风的社会监督机制。
从现实效果来看,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整个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振,文山会海少了,空话套话少了,迎来送往没了,节庆晚会少了,公务餐桌上的鱼翅燕窝撤了,面对这些变化,群众可谓拍手叫好。但习近平同志仍深刻地指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因此,反对作风之弊是一个长期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中央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是一阵风,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个开头,一个起点,应该相信,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可以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党的作风问题,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信心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