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2014-02-03胡晓红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政治

□ 胡晓红 赵 浚

十七大报告将人文关怀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思想。十八大报告对人文关怀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强调,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其进行必要性研究,可以更好地提出实施途径,从而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相关专著与论文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学者主要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精神、生存状态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几方面展开研究,归纳如下:

(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哲学思考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述。一种较为突出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人的权利与尊严的认可、对人的生存状态与现实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发展前景与自身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心灵的解放,蕴含了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关注,对人的生存与精神给予了更高层次的关注。[1](P86)俞吾金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文关怀已经超越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引导人们从对功利主义的物质欲望追求转向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唤醒人们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意识,获得来自内心的强大人生动力,突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2]是哲学范畴对人的思考。

(二)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精神

就这一问题,大多数学者达成一致,主要从西方人文主义和本土人文关怀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面,西方哲学阐述了人文主义是一种人文精神。对此,学术界有这样几点共识:一是西方人文主义宣扬人要从宗教中解放,强调自我存在的尊严、价值和权力,充分显示了对人主体意识认识的自觉性。二是西方人文主义反对禁欲,宣扬人的幸福与自由。三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科学观。四是西方人文主义主张脱离虚幻主义,塑造主体人格和思想。因此,西方人本主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饱含浓郁的人文精神,提倡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3]

另一方面,我国学者也认为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对此,贾高建指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4]陈西文也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与行为扩展,以人作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源泉,以人为尺度和标准去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是在人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价值体系。”[5](P4)另一种类似观点认为,“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发挥与实践,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信念与动力”,[6](P151)这些论述说明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逻辑关系。还有学者也认为,新时期人文关怀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关怀的终极目标。这种以人为本思想“既是一种价值理念的精神范式,又是一种行为实践的操作模式”,[7]从而彰显了人文精神和关怀理念。

(三)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

对此观点,刘建娥认为,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节,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8]季俊昌、马艾云从管理学的角度,指出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管理,进而说明人本文化蕴含着人文关怀。[9]袁祖社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就是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而“人的方式”就是人之为人、人成为人的条件、根据,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之为人的自主本性的自我创生、自我呈现的过程,是人所追求和力求实现的最理想的价值目标,这无疑间接阐述了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从而论证了人文关怀是一种人本文化。[10]

(四)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

王俊拴、赵菲指出人是人文关怀的对象,离开了现实存在着的人,人文关怀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决定了人文关怀的基础是对现实生命的关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使人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11]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指出人文关怀包括对人的人性化生命、整体性生命、发展中生命的关怀;人文关怀的特征表现为:尊重生命,彰显主体性,回归生活,追求崇高。[12]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其生命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使之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并始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可持续的生命关怀型德育模式。[13]而以人为本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维度,这无疑对人文关怀是一种生命关怀的内涵再添佐证。

(五)人文关怀是一种教育理念

诺丁斯的教育关怀理论认为,关怀主题涉及身体生命、精神生命、职业生命、自我超越的生命等“关心自我”,这已然将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连接在一起。内尔·诺丁斯在《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一文中,最先提出构建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其强调受教育者为主体,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双向关怀,增强教育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再者,陈士宏、王雅文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并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14]李克敏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15](P8)宋劲松同样认为,人文关怀是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改革行动全方位的过程,并贯穿于各种课程教育和各种教改行动之中。[16]因此说,人文关怀是一种现代德育教育理念。

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具有丰富充裕的思想资源,这为其内涵的深入探究提供了许多契机。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离不开其思想资源的有力支持,对其思想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可以促进研究的大力开展。

(一)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文关怀资源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无不浸透着浓厚的人文精髓。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论述颇丰。叶赋桂提出“以儒学为基础形成的中国古典人文价值观沿着两个基本方向扩展:一方面是超越的、永恒的、至上的和舍己的;一方面是主体的、创造的、现实的和人文的。”[17]同样持有此观点的刘建娥认为,孔子所谓的“成人之教”、“为仁由己”、“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自得之学”、“尽心、知性、知天”;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等等,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色。[8]还有学者认为《周易》中“文明以止”、“化成天下”,是对人的思想和德行进行约束和规范,是用文明精神和社会道德对民众进行教化,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16]王振铎也指出,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无论讲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教育问题,都变着法把问题归结到“人”或“民”的根本上,他将其称之为“人本主义”或“民本主义”。[18]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大量地吸收和借鉴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与历史典籍中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等蕴含人文关怀的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形成、价值考证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资源平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文关怀

对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研究,理论界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正在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俞吾金先生对此曾有过深刻的论述,他指出“每一个认真地研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充满了人文精神。无论是他青年时期写下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还是《博士论文》或《巴黎手稿》;无论是他思想成熟时期写下的《资本论》,还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或《人类学笔记》,无不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无不洋溢着深厚的人文关怀。”[2]另外,学者张均瑶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马克思在研究思想时主要是以“现实的人”或“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立足点,综合分析了社会历史、哲学、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学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人与人文关怀都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路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是“实践转向”与“人文关怀”之间的融合。[19]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关怀,其用实践的观点将人的现实生存关怀作为基石,更进一步关注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追求,是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进行的深刻探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多向度、全方位、立体的关怀。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人文关怀

其一,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文思想。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普遍达成共识,认为从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和群众路线几方面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以贺丰为代表的学者指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等论断,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主体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等论断,说明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利益论;“主权在民”、“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等观点,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民主论。[20]以及后来,毛泽东科学地概括和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都是其思想中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力,无不浸透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气息,是真正的以人民为本。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文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样涵盖了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首先,学者邱焕玲认为,“人文关怀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核心理念。邓小平同志关注人民素质的提高,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以及把共同富裕设定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思想”。[21]学者倪瑞华进一步指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人文关怀的终极思想,展现了在生产实践中对现实的人的高度关怀。[22]其次,许晓春在《从人文关怀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内涵》一文中,论述了“三个代表”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表达了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目标追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博大而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它不仅解答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发展这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和实践长期未能正确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崭新命题,而且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赋予其实践意义。”[23]再次,杜晓青在《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中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同时也体现着科学发展观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24]高湘泽也有类似观点,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念中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发展”等等,既是这一社会发展理念之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典型体现,同时也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有关人的问题的提法上的重要突破。[25]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洋溢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的深度剖析,更深刻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强有力支撑,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其在个体成长、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对其必要性的评述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学者们的观点已经趋于一致。主流观点认为,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即以培养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引导人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执着于崇高、真诚和友善的精神追求。[26]王俊拴、赵菲也认为,人文关怀强调要关心和实现他们的个体价值,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需求,是对人的本性需求的回归。[11]因此,有学者总结,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27]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鲜有争论,大多数学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沈壮海、李岩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人文关怀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并提出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28]同样,丁钢教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内在属性是对人文关怀的呼唤;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特征是对人文关怀的呼唤;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沟通需求是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如何为人,促进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追求人为境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29]由此说明,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从不同侧面作出了阐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精神品格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体现了其特殊的人文关怀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其能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更加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30]王东莉教授在其《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建构的现实背景》一文中,从另一侧面对此观点进行了论述。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作为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主体部分,是社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操作及免疫系统”,它通过人文精神来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通过对人的精神品格、心理境界和思想观念的塑造和优化,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精神文明与道德法规的人,促使社会形成真善美的大环境,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价值。

由此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进行研究,将进一步印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要性研究的价值。

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研究

只有认真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操作路径,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这就需要增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来实现其价值。

(一)增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科学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从而发掘其潜能、塑造其人格特征,确立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观点,苏光指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树立与受教育者平等、尊重、服务的理念,在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实施境域性教育,引导个体自我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协商教育可以作为选择路径。[32]学者伍揆祁也认为,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张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性;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33]进而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以人为本”育人理念。

(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论述多种多样,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注重将人文关怀的新要求落到实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品位,高度关注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提升;重视开发现有方法,广泛吸收和借鉴有益成果,借助互联网开发等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相结合,并重视发掘和利用人文资源,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28]学者陈淑丽则从物质需求角度阐述了这一问题,指出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表现在对大学生的物质需要的物质关怀上。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位等多种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教育学生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和引导他们产生精神需要,并尽力给予满足,[34]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由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体系建构增添了生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未来思考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通览全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在内涵挖掘、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未来发展和创新。

(一)发掘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的界定存在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究竟是应对各种概念进行整合,还是去伪存真,都需要经过理论界的继续研究和深入探讨。中国哲学的思想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对人文关怀的界定是应该追根溯源,从“人”与“文”的关系和内涵之间的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进行拆分和重组,还是应从单一学科角度界定或多学科综合定义?对其厘定是重点应该放在“人文”上还是“关怀”上?内涵中如何体现“关怀”?怎样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去实施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性体现在何处?这些问题皆值得学者们反复思考。这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各自本质属性进行深度和广度挖掘,以真实存在的人为理论基点,形成能够概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整个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且着眼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语言范式与思想内容。

(二)扩展研究视角

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仍存在嫁接概念、脱离实际、单一乏味等问题。欲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多元化视角研究是其永葆活力、经久不衰的动力能源。以不同的学科视角,运用不同的学科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进行解构性思考和分析,跳出固有的研究定势,依托相关领域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审视,从边缘学科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盲点是其研究的新途径,从而发现不易显露的精彩。比如,韦汉军在《人文关怀辨正之八:人文关怀是男权和女权的统一》一文中,以性别结构的视域对人文关怀进行了剖析,指出过分强调男权或女权不利于人文关怀的正常发展;从男权和女权的统一辨证地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内在张力。由此,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拓展到对两性和谐的高度,并通过人文关怀进一步指明了女性解放的道路。可以说,这一研究视角已介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从女性关怀解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一次崭新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另外,理论界对关怀理论的开创者诺丁斯普遍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对诺丁斯关怀理论创始的本源,也就是关怀论创立基础的女性体验与情感研究关注较少。将女性主义关怀伦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也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新视角的拓展和延伸。

(三)突破传统研究方法

1、运用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借鉴法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同时,应避免脱离生活实际去搞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可以通过访谈和调查等实践方法走进受教育者的真实生活,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质的研究方法进行会话访谈分析、实地观察研究,用参与真实的经历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途径。

2、介入统计、量化的研究方法。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若想从根本上增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解决生活实践问题,那么,对其进行统计、量化研究,或借鉴数学领域的其他研究方法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大趋势。纵观国内学术界,戴钢书的《思想政治教育统计研究方法》一书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叩开了一扇科学之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可以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充分的吸收和借鉴,可将其看作统计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采用因子抽象方法、结构证明方法结合现代最新软件工具,作原理式、应用式、平面式的直观简洁解读,探讨统计规律性在受教育者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中的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输送丰富的营养和新鲜的血液。

[1]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

[4]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2).

[5]《政工导刊》编辑部编.主动性 针对性 实效性: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新思路[M].西安出版社,2007.

[6]胡佛.人文关怀与现代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人文精神的呼唤[C].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

[7]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育人机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

[8]刘建娥.论人文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

[9]季俊昌,马艾云.人本文化视界下的学校管理创新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10]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价值逻辑: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J].思想战线,2008(5).

[11]王俊拴,赵菲.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灵魂[J].社科纵横,2013(1).

[12]陈媚林.论和谐文化的人文关怀[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3]林瑞青.生命关怀:学校德育现代模式的重构[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14]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15]李克敏主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第2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6]宋劲松.大学“人文关怀”理念的误区与超越[J].辽宁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1).

[17]叶赋桂.中国古典人生价值论[J].人文杂志.2000(2).

[18]王振铎.孔子的人本文化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6).

[19]张均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关怀[J].文史哲,2011(1).

[20]贺丰.毛泽东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1]邱焕玲.论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文关怀思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2]倪瑞华.人文关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J].理论月刊,2001(4).

[23]许晓春.从人文关怀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内涵[J].探索,2004(3).

[24]杜晓青.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25]高湘泽.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J].社会科学辑刊,2004(5).

[26]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27]卞敏.人文关怀对自身命运与价值的关注[J].江海学刊,1999(2).

[28]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29]丁钢,丁建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链[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30]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31]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建构的现实背景[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32]苏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3]伍揆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三个维度[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

[34]陈淑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