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种操作性思路
2014-02-03肖剑忠
□ 肖剑忠
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首次提出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1](P1094)到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这些论断都揭示了密切联系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如今,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笔者以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乃是实现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种操作性思路,是防止党执政后脱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危险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特殊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指党员干部可以直接而非间接地或有阻碍地获知来自群众的信息,可以直接地而非间接地或有阻碍地与群众互动和交流,从而了解群众的需求,反映群众的愿望,解决群众的困难,维护群众的利益。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领导干部与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信访、领导干部走访慰问、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等都是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具体制度。从世界范围而言,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普遍具有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等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还有着三方面的特殊重要意义:
1、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有助于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进而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通俗地说,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就是指人民群众对党执掌政权的自觉认同和衷心拥护。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由于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有大批优秀的社会精英加入其中,特别是由于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是对这一事实的制度确认。多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伟大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合国情、得民心的,我们党的执政党地位是以其显著的执政绩效而赢得广大群众认同和拥护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直接从群众那里寻求认同与支持。在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而非多党竞争选举、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的特殊国情下,为了保持和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就必须鼓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使得广大党员干部在直接联系群众的过程中,更多地帮助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类民生难题,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他们最直接最具体最现实的利益,使得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更深厚,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展示更充分,党员干部的社会形象更佳。可以肯定,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必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配合,为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能助力。
2、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有助于促进党的决策科学化,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正如著名学者郑永年所指出的那样,“一旦建制化(即指官僚化——笔者注),党就会‘城堡化’,把自己孤立于社会之外。这种情形,东西方并没有什么两样。”[2](P131)然而,党脱离社会、脱离群众的后果在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有显著差异的。在中国,由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斗争最后才建立新的国家政权这一先建党后建国的历史逻辑,由于党全面领导的体制环境,党已然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重大决策的主要主体。在这种情形之下,党的建制化程度更高,党掌握的重大决策权力更多,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党的领导和党的决策影响程度更大,这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党主要服务于选举且政党本身的机构规模和决策权力很小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一特殊国情以及上世纪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决策失误,重要原因正是官僚主义逻辑支配之下的领导干部不愿下基层调研这一历史教训。这警示我们:为了促进党的决策科学化,使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更好地保障与实现,就必须在依靠各级建制化的党委政府的同时,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使官僚体制的固有不足得到后者的补救和平衡。尽管随着总体性社会的瓦解,随着现代信息网络的广泛覆盖,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党的重大决策科学化越来越有保障,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官僚制的固有顽疾,一些地方和基层党委的科学决策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课题组在对我国8个省市的12个县(区或县级市)的162名包括党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主要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就发现,县处级领导干部总体的工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室内时间多,室外时间少;与文件打交道多,调查研究少;和上级、同级打交道多,与下级和群众打交道少。[3]可见,使党员干部更多、更积极地直接联系群众,从而促进地方和基层党委科学决策,不仅十分迫切,而且任重道远。
3、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有助于宣传党的政策主张,进而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与所有国家的执政党一样,不仅重视将本党的意志和主张经由国家立法变为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从而施政于全国,而且始终重视号召和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直接面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以服务于党的执政目标。很显然,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传统和特色做法,既体现了对民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对群众力量和智慧的依靠,又因为提高了民众对党的政策主张的认识和认同,从而有助于民众更好地配合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执行效率。简言之,中国共产党借助党员直接面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这一既传统又特色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体现了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内涵和要求,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本的前提之上,即中国共产党员必须深入群众,必须直接联系群众。只有党员干部经常和直接地联系群众,群众才对党员干部有深的印象、有好的感情,才会听党员干部的宣传和教导,才会配合和支持党委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否则,很容易陷入党员干部自说自话、孤家寡人,群众我行我素、作壁上观的尴尬境地。特别在总体性社会已经瓦解、全能政府体制已经终结、群众思想多元多变态势日趋明显的当今时代,党员干部欲要人民群众倾听和接受党的政策主张,首先必须经常地和直接地联系群众,使自己成为同群众熟悉、对群众热情、与群众平等的贴心人和好朋友,而无它途可选择。
二、执政背景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现实挑战
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系统且深刻地阐述了执政党的地位对党的领导和党的群众工作路线的考验。[4](PP214-224)5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可以深刻地感知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巨大时代背景之变给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带来日益显著且严峻的现实挑战。
1、革命斗争的胜利使得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战争的风险,从而缺乏直接联系群众的压力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主要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广大群众翻身当家作主,许多党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干部,这也就意味着,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的残酷凶恶的敌人被消灭,党员干部参加革命工作不再面临着反动派的迫害、艰苦革命环境的考验和战争死亡的威胁。在这一环境下,部分功利的党员干部很可能因为没有战争的风险,从而对革命战争时期像沂蒙山红嫂一样以自己生命和自家所有掩护干部、救护伤员、提供情报、参军支前的群众不再那么重视,从而变得懒得联系群众、疏于联系群众、怠于联系群众,更遑论在联系群众过程中竭心尽力服务群众。换言之,革命斗争的胜利、执政地位的确立,容易使得部分党员干部因为战争风险这一天然压力机制的消失,从而失掉直接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对于革命斗争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防止腐败的这种天然压力机制的作用,有论者曾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过生动的描述:“血与火的战争教育了我们每一个指战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搞腐败;否则,别说江山打不下来,受伤没人给你抬担架,没人给你熬鸡汤,甚至会有人在你背后打黑枪。”[5]可以肯定,由于这一天然压力机制随着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而消失,部分党员干部由这一压力转化而来的直接联系群众的动力的消失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政权的建立使得部分党员干部患有“权力依赖症”,从而缺乏直接联系群众的动力
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党领导下的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部分党员干部逐渐发展出不同程度的“权力依赖症”。对他们而言,利用党处于执政地位而直接或间接掌握的公共财政资源、行政权力资源、司法权力资源和公务员队伍资源等各种执政资源来开展工作、完成任务、推进建设、实现目标,可谓便利快捷高效省事,渐渐地,部分党员干部便形成了依靠权力的行为预期、行为习惯和路径依赖,相反,他们对通过自己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持续不懈的说服解释工作、体贴入微的关爱工作、尽心尽力的帮扶工作等非权力手段,来赢得群众的理解、赞同、支持和拥护,即以非权力手段赢得权威和认同,则没有动力、兴趣和信心。换言之,就是“有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旦离开行政权力,就不知怎么和群众打交道”,[6]就是部分党员干部只有对权力的依赖,而无直接联系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动力。近年来出现的“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等官场经典语言和突然袭击搞拆迁、群体事件公安打前阵、组织旅游阻止上访等政治社会现象,背后映衬的正是部分党员干部对权力依赖的热衷,而对直接联系群众的无动于衷。
3、权力的掌握使得部分党员干部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公关对象,从而缺乏直接联系群众的热情
权力是双面刃,既能服务群众、造福人民,也能腐蚀和危害掌权者自身。从刘青山、张子善到陈希同、陈良宇,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诸多官员腐败案一再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干部不是钢铁之身,同样不能摆脱这一普遍规律的制约。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员腐败案例可以看到,正是由于部分党员干部手中握有权力却不能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和性质,不能牢固确立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用的理念,将权力之公器当做自己谋利的工具,从而被不良商人和跑官者等不法分子以送房、送钱、送车、送字画、送美女和赌博等层出不穷的手段拖下水、拉下马。且不提这些党员干部以公权换私利的行为侵害了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员干部队伍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最终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至少因为其时间和精力被不法分子大量的公关活动所占用,在人的身心能量既定的前提下,他们变得疏于联系群众了。特别值得警惕的是,由于类似赖昌星一样的不法分子利用“红楼”营造环境的强大腐蚀作用,由于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的谗言媚语的麻痹作用,部分党员干部对不法分子送来的金钱、房产、美钞和美女越来越偏爱,直接联系服务不法分子越来越热衷、越来越投入,对不法分子越来越偏听偏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深入群众和直接联系群众越来越没有兴趣、缺乏热情、挤不出时间、腾不出精力。
4、直接的利益冲突使得部分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对立面,从而缺乏联系群众的勇气
虽然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不能排除和避免在某些地方、某些基层党委政府因为未能坚定贯彻科学发展观,未能做到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从而产生与部分群众的直接利益冲突。早在2004年,中组部党建所牵头组织的关于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大规模专项调研就曾指出:“据对某省近年来10起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和200起集体上访事件进行分析,有7起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和146起集体上访案件发生的缘起主要是群众感到各种利益受到了损害。”[7]近几年来,国内多地发生的非法拆迁事件、环境污染事件和基层干部腐败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同样表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错误决策、非法行政和消极无为,直接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党群干群直接利益冲突。在这些党群干群利益冲突中,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无疑是作为群众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至于征地、拆迁等直接触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群众更会把矛盾追究到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头上。”[8]更具体地说,就是把矛盾追究到地方领导干部和涉入冲突的党政干部头上。显然,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党员干部由于损害群众利益在先,由于与群众之间有着冲突和对立,更是不敢不愿直接联系群众,甚至是唯恐避之不及,玩捉迷藏和躲猫猫。
三、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优化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长期一党执政的背景下,保持了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了政府高效政治廉洁。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在我党成为执政党的社会背景下,只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广大党员干部同样可以做到经常且有效地直接联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同样可以真正保持血肉联系,党群干群同样可以出现鱼水情一家亲的喜人局面。那么,究竟该如何加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呢?笔者试举数端如下:
1、建立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
与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群体相比,各级党代表中的干部党员比例总体较高,而这一群体由于身在机关、忙于行政事务尤其容易产生不愿或不能直接联系群众的倾向。为此,可建立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要求每位干部党代表每年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接待所在选区或所在社区群众,解答选区或社区群众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回复和办理工作。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和“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显而易见,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正与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形成了衔接和配套,有助于后者更好地运行和发挥作用,否则,党代会年会表面热闹实际无效、党代表写提案无素材无的放矢之类的尴尬很容易产生。
2、建立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度
早在1957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出于党员干部队伍日益滋长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的担忧和防范,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县、区、乡三级干部“每年以一部分时间,分别下田、下工厂、下矿山、下工地或者到其他场所,和工人农民一道从事可能胜任的一部分体力劳动(哪怕是很少一点)。”[9](P294)2012 年,云南在全省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干部深入基层,驻村联户,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开展民情恳谈,撰写民情日记,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0]实践证明,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度,显著地改善了党群关系,有力地遏制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有效地促进了决策科学化和政策落实。当然,在当今时代,基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村庄,也可以是社区、企业、工地、兵营和学校;劳动内容,也应根据党员干部自身所长和基层生产生活状况而定,但党员干部下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所指向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目标,则是始终如一的。
3、建立领导干部直接联系行业代表制度
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同志曾从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角度提出,每个高中级干部都要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并要在各行各业广交知心朋友。[11](P1278)他自己就与家乡几位一起搞过革命运动、比较敢讲真话的老朋友经常联系,以了解基层情况。很显然,陈云同志的建议和实践实际上也是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如果每位领导干部都能直接联系几位敢讲真话、有真才实学的行业代表并与他们交朋友(具体行业选择可根据领导干部的分管工作而定),主动给他们交任务、提要求,经常向他们探民情、借智慧,则可有效地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罔知民情、漠视民意和错误决策的情况发生。
4、建立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
所谓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即指党员干部利用周末、假期及其他闲暇时间,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的制度。近段时期以来,杭州市及浙江省大力推动的机关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制度,即是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之一种。[12]当然,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的次数应该尽量多些,志愿服务的对象也可以向所住社区外的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拓展。著名学者郑永年就曾建议“中共党员要‘志愿者’化”,并指出“新加坡尽管是一党独大,但党员并不多,普通党员大都是志愿者,帮助执政党的议员和部长联系民众。”[2](PP130-132)新加坡的他山之石,正可为我国建立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提供宝贵借鉴。可以肯定,当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参与和投入到越来越多的各种志愿服务之中,则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越紧密,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越来越正面、可亲、可敬,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强。
5、建立党员干部返乡走亲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规定当地党员干部回到出生地(或成长地)了解民情,解决民忧,吸纳民智,联系群众,帮扶群众,教育群众。一般而言,党员干部对于作为自己的出生地或成长地的村庄或社区,往往感情更深,了解更透。因而,党员干部返乡走亲,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出他们帮助家乡脱贫困、谋发展的强烈责任感,而且由于有血缘、地缘和亲缘网络作依托,党员干部与当地群众互动串门更方便,彼此之间更容易结成深厚的情谊,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民情,更及时地发现问题,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献计出力帮助出生地(或成长地)的村庄和社区及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实现发展,当然,也可以有效地对乡亲进行宣传和教育。所有这些无疑都促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6、健全基层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从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视角来看,更加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出来的党员干部,往往有较长一段时期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中的经历,往往有着一批来自基层社会的朋友,有着自己连着基层群众的社会网络,并且他们往往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做群众工作比较擅长。应该承认,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面向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等定向招考,中央领导同志所关注和担忧的“领导机关中有不少干部特别是年轻同志,从大学门直接进机关门,没有经历过基层艰苦工作的磨练,缺少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13]这一现象已有显著改观。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仍有努力和改进的空间。从目前来看,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招考干部,主要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群体,而大量的在非公有制企业谋职和工作的优秀人才则基本依旧被排斥在这一制度之外。事实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工厂企业历来是培养产生大量既有工作能力又有群众基础的优秀党员干部的大本营。故而,今后必须进一步推进基层干部培养选拔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更多和更大力度地从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广大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充实各级领导机关。
7、完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
在一定意义上讲,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也是一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但是,如今少数党员干部将慰问走访困难群众简化为把钱物交给社区干部代劳而不入困难群众门,晚上既不在自家更不住农家而是吃喝玩乐在酒家,成为“不进群众门、不听群众声、不识群众人”的“三不”干部,则显示这一制度有异化的倾向,换句话说,这一制度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具体说,制度完善的主要方向是杜绝和防止党员干部“不进群众门、不闻群众声、不识群众人”的“三不”现象;制度完善的主要做法是有关部门通过抽样调查以获知帮扶对象对结对党员干部个人形象和帮扶场景的记忆和熟悉情况,从而加强对结对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进而增强他们真诚结对、认真帮扶的行为自觉。
8、改进领导干部调研制度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的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好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同样有改进的必要和空间。朱镕基同志早在1998年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就强调:“在国内考察工作,要轻车简从,减少随行人员,简化接待礼仪,不陪餐、不迎送”,“事先不要打招呼,想看什么临时决定”。[14](PP9-10)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领导干部基层调研过程中的层层陪同、事先招呼、事先安排、走马观花等有碍于直接联系群众、真实了解民情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故而,必须真正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要求,改进领导调研制度,做到轻车简从、简化接待、不打招呼、主动选点、多地方看、坐下来谈,以切实提高调查研究和直接联系群众效果。
总之,在当今时代,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而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则需要我们在深入总结基层成功实践和广泛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课题组.县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状况观察[N].学习时报,2011-10-17.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李永忠、王长江、何兵.反腐如何破局[J].同舟共进,2013(6).
[6]黄苇町.党群关系:党的生命力之所在[J].同舟共进,2011(7).
[7]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8]李君如.论党的群众工作——兼论党的群众工作传统和新世纪群众工作的特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6).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调研组.让干部融入群众中去:云南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调查(上)[N].学习时报,2012-10-29.
[11]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陈云人生纪实(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2]杜亚娜、李忠.党员来报到,服务进社区[N].杭州日报,2013-1-10;廖小清、陈勇.浙江省直机关启动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N].浙江日报,2013-5-6.
[13]李源潮.到群众中区,拜人民为师[J].学习时报,2011-9-13.
[14]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