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思考
2014-02-02柳建军邹洁
柳建军 邹洁
【摘 要】本文对在网络环境下将网络与声乐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网络;声乐;教学模式;信息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走向的思考这三个维度对网络环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探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師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为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新领地。当下,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时、高效采集和加工处理以及播放图、文、声、像信息,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与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将网络与声乐课堂教学结合,体现网络的准确、客观、迅速、高效等优势和多途径性、可控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且这些特点都完善了人及音乐方式之所不及。
1.立足于民族性和多元性,将网络教学和音乐教学相结合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地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完善声乐教学教育性与艺术性统一,力求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欣赏和学习人类音乐艺术精品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中千姿百态的音乐,使他们认识人类创造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而实现以多元音乐塑造学生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即现代文化人类学和音乐文化价值观,唤起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紧迫性认识,树立起接续传统、面向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网络教学和音乐教学的结合,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力。人的素质虽含有知识与能力,但知识与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从知识教育理念到能力教育理念,再到素质教育理念,这反映了教育理念的重大进步与发展。它把教育对象视作为能动主体,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因此,要真正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就必须熟悉和重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而且常常要煞费苦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样?音色、力度、速度是怎样变化的?运用网络指导学生歌曲演唱和创作实践。首先体现在指导学生歌曲演唱方面。演唱声乐作品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根据创作背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时,为使学生尽快熟悉音乐风格,教师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民族音乐、 民族文化等文字资料,欣赏民族多声部无伴奏山歌。其次,体现在指导学生的歌曲创作方面。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专家们已经注意到,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生活的社会信息化进程更为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正悄悄地改变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方式。
教师设计题目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感受曲子的优美,感受曲子的变化,让学生欣赏音乐时完全进入角色。这种题目形式和语气,便于拉近师生关系,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有利于引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师生平等互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下,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任意的发挥。突出“趣味性”,激发音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音乐活动打破课堂的局限,通过网络上丰富多彩、活泼趣味的内容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而突出“趣味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精心选择音乐作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适当的组织课外音乐活动,课外音乐活动特具“开放性”,不受时间、空间和教材的限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使学生在广阔的音乐领域中自由而又愉快地感受、欣赏和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才能。走出课堂。把学生带到清澈的小溪旁、幽静的柳树下、美丽的花坛边,让学生在潺潺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声中去听音乐、赏音乐、学音乐。充实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空间,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应采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手段,由于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表现特征等的差异,学生对不同的内容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兴趣。采取了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进行帮助和引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实物、音像等资料进行问题研究。例如:有同学对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非常感兴趣,通过网络操作,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和老约翰·施特劳斯(1840-1849)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历史,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代表作和在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中的地位等。在这个师生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师生对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加工、创新。 [科]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