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与人类——从古罗马的神话说起
2014-02-02龚云表
文·图 ◎ 龚云表
树木与人类
——从古罗马的神话说起
文·图 ◎ 龚云表
“金枝”,是一个古罗马的传说,也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习俗,还是一本书和一幅画的名称。
在两千年前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撰写的史诗《埃涅阿斯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特洛伊的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失陷后,身背父亲,领着儿子,奔走异乡,在途中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他继续颠沛流离,后来在一位女神的指示下,折取了一节树枝。埃涅阿斯借助于这节树枝前往冥界找到了父亲的灵魂,向他了解自己未来的命运。这节树枝的名字就叫“金枝”。
也是在古罗马,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古老的地方习俗:在罗马附近的内米湖畔的阿里奇亚丛林中,有一座“森林女神”狄安娜的神庙,在神庙的左边有一棵高大繁茂的圣树,由一位有着“森林之王”显赫头衔的祭司日夜守卫着。只要谁能折取到圣树的一节树枝,他便获得了与这位“森林之王”决斗的资格。而如果在决斗中能够将祭司杀死,他就可以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森林之王”。这节树枝的名字也即是“金枝”。
“森林女神”狄安娜以“林中的狄安娜”著称,她在古罗马神话中,不仅是一位树木和野兽的保护神,而且还是人工培育的植物和家畜的保护神,她还能使妇女多产子女,是一位“繁殖女神”。在古代,狄安娜的祭坛香火不断,守卫祭火的多是贞洁的处女。古罗马的神话是从古希腊神话脱胎而来的,狄安娜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月亮和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她是天神宙斯的女儿,与太阳神阿波罗是挛生兄妹。他们兄妹在古希腊神话中地位显赫,备受崇敬。据传说,是由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儿子奥列斯特将阿尔忒弥斯的神像用树枝缠绕起来带到罗马,在内米湖畔的阿里奇亚丛林建起了狄安娜神庙,又在神庙旁栽种了一棵大树,这才有了折取“金枝”争夺“森林之王”桂冠的习俗。
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1890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弗雷泽出版了被誉为“现代人类学奠基之作”、名为《金枝》的煌煌钜制。这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著作,即以“金枝”这一古老的地方习俗作为切入口,开始他洋洋数十万言的钜篇宏论。弗雷泽通过严密详尽的考证得出结论,认为:
尘世凡人的森林之王都以林中的狄安娜为自己的王后。试想如果他所拚死捍卫的那棵圣树就是狄安娜的特殊化身(有可能是这样),那么她的祭司可能不只是把它当作女神来尊崇,并且还把它当作妻子来拥抱,这个设想并无什么荒诞之处,因为甚至到了普林尼时代(公元1-2世纪),一位高贵的罗马人还经常这样对待一棵美丽的山毛榉树,该树生长在阿尔巴山里的另一个狄安娜圣林中。他拥抱它,亲吻它,躺在它的树荫下,还把酒泼洒在它的树干上,显然他把那棵树视为女神了。在印度和东方其他地区至今仍然流行着男人或女人去跟树木结婚的习俗。
将树神化,表达了人类把树视作超自然的有意识的生命,并在树的身上寄托自己美好的祈求与愿望,相信树能够行云降雨,能使阳光普照;能保佑庄稼丰收,六畜兴旺;能让妇女繁育生子,母子身体健硕。树神崇拜,几乎是遍布世界各个民族的一种习俗。即以欧洲为例,在雅利安人的宗教史上,对于树神的崇拜就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或许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在古老的历史上,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都被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据说,在英格兰中部的瓦立克郡内,松鼠在茂密的森林里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不落地便可横穿整个瓦立克郡。根据德国神话学家雅各·格林的考证表明:欧洲雅利安人的各氏族都崇拜树神,日耳曼人最古老的圣所都是自然森林。他们所使用的“圣所”一词,同拉丁语“nemus”一词的语源和语义一致,而且与上面所说的建立狄安娜神庙的内米(nemi)湖畔这一词语也相一致。
树神既然是附有神灵的树,自然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岂止是砍伐,有的民族甚至规定禁止去采摘树神上哪怕是一片树叶。据说瑞典每个村庄都有一棵被称为“巴特拉德”的树神(如榆树),任何人不能在这棵树上采摘叶子,否则便会遭到厄运,只有孕妇被允许去拥抱它,以祈求平安产子。对树神是这样,对并非是树神的树木,同样是崇敬有加,如果一定要砍伐,则都会采取各种方式先行祭典一番,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开始采伐。有时对这些普通的树木,也唯恐它有神灵,甚至要放一把梯子,能让神灵从树上方便地走下来安全地离去。在南斯拉夫的达尔马提亚,还流传着一种习俗,即认为凡是山毛榉树和橡树就都有神灵寄居其中,如果有人要砍伐便会当场丧命。
其实,不管是森林女神,还是树神,在人类眼里,树木都是有着鲜活生命的,而凡是生命则都是神圣的。人类只有与树木、与大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获得和谐美好的人生。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提出的所谓“契合论”,即是把宇宙、大自然看作是与人的心灵对应相通的“象征的树林”,他写的那首题为《契合》的小诗被人们称为是“带来了近代美学的福音”。波德莱尔在诗中写道:
自然是座庙堂,那里活的柱石
不时地传出模糊隐约的语言……
人穿过象征的树林从那里径行
树林望着他,投以熟稔的凝视……
这里所谓的“象征的树林”,其实也就是自然的人化。只有把自己个体的生命与大自然“合二而一”,融为一体,大自然在自己的心目中也就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德国大文豪歌德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使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自然神论者。他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流浪者的夜歌》的诗: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远处的群峰默默无声地伫立着;树梢,一丝儿风也没有;树林中,栖鸟也缄默无语。真正是远处静,近处亦静,万籁俱寂。诗人就在这宁静的大自然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诗人也便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大自然并未因为增加了人类这一新成员而失去它的和谐宁静,人类却因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而在心中充满了甘美的安宁。而树木与人类,物异而情同,交浅而意深,共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龚云表 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