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29.7%大学生对日常锻炼满意
2014-02-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
文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
仅29.7%大学生对日常锻炼满意
文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委综合调研和访谈等多种手段,对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进行了相对系统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旨在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心理认识和在健身活动中面临的现实困难,让学校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进行相关的改善,以达到促进全体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目的。
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是在校生,包括主校区东、西两区及个别南区或北区的学生,覆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5份,其中有效问卷163份。
调查结果
体育运动意识。对体育运动重要性认知方面,96%的同学认为参加体育运动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对体育锻炼有强烈需求。然而对自身参加日常锻炼的满意度情况数据显示,只有不到1/3(29.7%)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和认知预期有较大差异。锻炼身体、兴趣爱好和塑造形体(以女生为主)成为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分别占比48.31%、27.03%、和19.93%。
学习对体育锻炼的影响。调查显示,18.18%的同学认为课程或科研的压力非常大,基本抽不出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大多数同学(70.9%)认为如果愿意,还是能抽出时间进行几次体育锻炼。75%的同学也认为虽然课下有一些事务要处理,还是有一些空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因此,就大部分同学而言,课程或科研压力以及课余时间的事务等外在因素不足以成为阻碍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自身动力不足是体育运动效果不理想的主因。
参加体育类社团的情况。多数同学(60.71%)并没有通过体育类社团或兴趣小组的形式参与体育运动,然而各体育类社团在运动氛围营造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自行车协会、篮球协会、排球协会各得到了超过4%同学的青睐,其中,7.14%的同学参加了乒乓球协会。
日常体育锻炼情况。从学生每周参加的体育运动次数和平均每次的运动时长来看,仅有40%的受访同学能保证每周2-3次的锻炼时间;各有约74%的同学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到2小时不等。约50%的同学会选择在下午进行体育运动,约40%的同学则喜欢在晚上进行锻炼。
对校内体育软硬件的满意度。
对学校体育运动场所硬件和软件满意度情况的调查中,结果基本相同:约一半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另有一半的同学表示一般或者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
思考
参与体育活动是促进身心健康最简洁和有效的办法。学生的体育活动状况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根据此次调研,以下方面应该引起注意:
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现状应当受到重视。很多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还没有形成,和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还有较大差距。其中,学业和科研压力可能作为部分影响因素,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内在动力不足。
运动观念的引导、运动文化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尤为重要。从学生参加体育类社团的情况来看,体育文化在学校的营造和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对各社团组织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强。
仿照社区形式的体育设施建设尤为重要。通过更加便利、贴近同学生活学习区域的社区式体育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便利性,营造更广泛的运动氛围。
建议
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教育。具体的宣传可以包含体育运动意识的引导、体育运动知识的宣传、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培养、体育活动应急事件处理等诸多方面。从开展层面讲,可以通过各个班级团支部的团学活动、校园运动会、学生社团举办各项体育赛事等不同组织和层次分别开展各项宣传和引导。另外,也可以考虑增加体育选修课程的开设,并鼓励已经完成学分要求的本科生以及没有体育学分要求的研究生也能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在宿舍楼楼下或宿舍楼内安装健身器材。在宿舍楼活动室安放跑步机或其他相关健身器材,能便于同学们参与运动。一方面,这些器材离宿舍很近,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同学从换运动服到运动、运动结束到洗漱间的时间;另一方面,这让部分没有整块时间运动的同学,能够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室内有氧及无氧活动。临近宿舍的运动器材容易带动同学们的运动氛围和运动热情。
加强小型体育团学活动举办的鼓励和审批力度。分析发现,大型体育赛事例如运动会、“科星杯”篮球赛、“雏鹰杯”足球赛等,虽然能有效促进同学们的身体育锻炼,但是由于这些赛事的竞技性很强,参与这些赛事的往往是平时注重锻炼身体、身体素质不错的同学。而那些平时锻炼身体不多、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薄弱的同学往往不能参与到比赛中去。从促进全校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考虑,对这些学生的引导和关注是更为重要和迫切的。因此,建议以班级、社团、宿舍等单位为主,举办一些小型的趣味运动比赛,以拉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从学生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强各个运动场地的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学生集中度较高的运动场馆,应适当增加运动器材,定期做好场馆维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各服务场馆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引导、培养、教授各类运动爱好者掌握技能,以达到强身健体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