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公民警校未来走向之展望
2014-02-02崔海英
□崔海英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53)
开放办学:公民警校未来走向之展望
□崔海英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郑州 450053)
公民警校(英文简称CPA),起源于英国,发展壮大于美国。我国上海、北京警方先后引进开办公民警校。公民警校具有公益性、自愿性、社会性等本质特点。公民警校体现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公民更加理解和支持警务工作的价值,是公安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在我国公安教育日益开放办学的背景下,通过对未来发展的整体设计,公民警校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经验进一步推广、形式更加多元、培训更加常态、效应进一步扩大、效果进一步显现。
公安教育;公民警校;开放办学;未来展望
公安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由稚嫩走向成熟,由单一走向多元,正在着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公安教育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既有困惑中的探索,又有对信念的不懈坚持,更是解放思想、开放办学教育理念的体现。校局共建、校校联合、国际合作等开放办学的实践模式,给公安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上海、北京两地警方于2010、2011年先后开办的公民警校实践正是公安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型实践。
一、公民警校缘何走进中国
(一)何为公民警校。公民警校,英文全称citizen police academy(简称CPA),目前美国等国家对CPA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公民警校是指由执法机构(主要是当地警察局)针对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公民主办的学校或者培训班,目的是教育培训公民,使公民了解警察局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了解警务政策、法律法规、刑事司法体系以及犯罪预防的方法,从而使公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警察和警务工作①。公民警校完全是公益性质的,免费为公民提供,公民自愿报名并需通过前科调查等资格审查。
公民警校发端于1977年英国的“警察夜校”(Police Night School),但却在美国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完善,在加拿大等国也有公民警校实践。美国弗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警察局于1985年创建首个美国公民警校之后,举办各色各样公民警校成为美国警方的一种潮流,现在美国大约有1/3警察局开办有公民警校。
(二)公民警校引进之缘来。2009年,笔者在查阅Michael J.Palmiotto的《Policing&Training Issues》时,无意中看到了“citizen police academy”这个词,颇感新鲜,闻所未闻;当我看到书中介绍citizen police academy的宗旨和目标是“给公民讲授执法界的基础信息和知识,使公民更加理解和支持警官和警务工作,密切警民关系,招募潜在警官,壮大志愿者队伍,使公民在社区中更加积极和富有建设性”②时,我更加好奇:这究竟是一个有着什么样“魔法”的学校?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形成了《美国的公民警校》一文,发表于《现代世界警察》2009年第7期。
上海市公安局创办公民警校的初衷和由来即是源自笔者这篇文章的启示。这篇文章发表没多久,上海市公安局领导阅读了该文并作了批示,要求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借鉴,开办公民警校(时间为2009年7月28日)。这对上海公民警校的创办起到了决定性和指引性的作用。于是,上海警方以世博会为契机,于2010年3月20日正式举行“上海公民警校揭牌仪式暨首期培训班开班典礼”,并把110名世博志愿者作为首批学员进行培训。上海开办的公民警校社会反响良好,影响力日益扩大,学员数量不断攀升,由2011年的4000多人、2012年的8000多人,上升至2013年上半年的6000多人③。
2011年11月26日,北京公民警校正式成立,并开始了公民警校“平安北京讲堂”首期培训。北京警方是在借鉴上海警方和国外公民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北京公民警校,故与上海公民警校有诸多类似之处。
二、公民警校理念之思辨
(一)公民警校体现了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近年来,随着大教育、大培训公安教育工作格局的构建,公安教育不停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教育理念的变革——即以开放的理念办学,出现了校局共建、校校联合、国际合作开放办学的新实践。公民警校走进中国正是公安教育开放思维的结果,我国对国外的公民警校进行本土化移植,转换公安教育固有的思维——变培训警察为培训公民,视角变了,视野会更开阔,思维会更趋理性、平和,决策也会更加务实和高效。
(二)公民警校的价值取向:教育公民比教育警察更有成效。我国采用公民警校这种教育方式,把需要百姓知道、了解的事情直接告诉他们,免除了由警察向公民传授时由于民警素质不高或执法环境不良等因素造成公民的不理解、理解不全面甚至误解、曲解等情况。而且,公民通过参加公民警校,亲身体验警察工作的艰辛,会更加热爱和信任警察,会更加理解和支持警务工作,警察的警务执法无疑就会得到社会公众最大程度的支持。培训教育公民,可以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全社会的示范效果。培训教育公民,看似曲线救国,实则是极富成效的捷径。因此,可以说,教育公民比教育警察更直接,也更有成效。这正是公民警校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三)公民警校的功能定位:是公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美国警官和标准训练委员会认定的九类警察院校中就包括公民警校,因此美国警察教育培训体系的组成中包括公民警校。我国公安教育的职责也不能仅仅是单纯地教育培训警察,也理应包括对公民的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应该把公民警校的功能定位为公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作为公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公民警校对公民的教育培训会产生更好、更积极的功效,从而也会更有力地促进整体警务工作。
三、公民警校未来走向之展望
公民警校的本质特点是公益性(非盈利,公民免费参加)、自愿性(公民自愿参加)、社会性(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公民警校的目标不是培养训练有素的警察,而是培养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使其更加理解和支持警务工作。公民警校力图通过教育公民而提升公安教育的内涵,进而促进整体警务工作。
公民警校为公安教育开启了另一扇门,给了我们很多惊喜。上海公民警校是领头羊,起步最早,发展也快,相对比较成熟。但公民警校在我国毕竟是新生事物,要想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设计。
(一)经验推广化: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在我国实施公民警校战略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只有上海、北京两地警方开办公民警校。上海公民警校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已经初见成效。各地警方应该借鉴上海经验和境外经验,创办自己的公民警校。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在全国公民警校建设热潮中,应当起到统领全国、把握大局的作用,通过在全国推广公民警校先进经验和典型,重点扶持个别省市的公民警校,推进全国公民警校建设向纵深发展。考虑到我国各省的警察院校和培训基地的设置其实是在省一级和地市一级,公民警校的设置应该以这两级为主阵地。故各省公民警校的建制可以分为三级,即第一级为省公安厅在各省警察学院(或警专)设立省级公民警校;第二级为地市公安局在各地市警察学校或警官培训中心开设地市级公民警校;第三级为各县(市、区)公安局设立公民警校联系点。省级公民警校负责对全省各地市公民警校的组织策划、管理协调、指导评估和对外联络,并负责省级培训和日常运作。地市级公民警校作为省级公民警校的分支机构,要依托各县(市、区)公安局指挥中心及各基层实战部门,负责本地市公民警校的培训和日常运作。各县(市、区)的公民警校联系点可设在各县(市、区)公安局的政治处,只负责完成地市级公民警校分配的组织报名、校友联谊等事宜,不具体负责培训。每一级的公民警校都应建章立制,制定自己的工作规划、工作目标等,使公民警校能够有序、高效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各省的公民警校网络都建起来了,全国范围内公民警校的规模效应马上就会凸显。
(二)形式多元化:从公民警校到商业警校。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公民警校的形式很多,有青少年警校、足球警校、老年警校、商业警校等。我们的设想是省级和地市级公民警校在举办普通的公民警校培训班外,可举办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班,如青少年班、老年班、大学生班、商业班等。
本文想特别强调的是青少年班和商业班。开设青少年班的宗旨和目标应为:一是密切青少年与民警及公安机关的关系,使青少年理解、热爱警察工作,为其今后支持公安工作乃至立下从警志愿埋下伏笔;二是预防青少年被害,教给青少年各种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传输给他们预防被害的正确理念,如对陌生人说不,生命第一,财产第二甚至贞操第二,见义巧为而不是见义勇为,适当适时示弱等等;三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教他们如何交友、如何慎独、如何渡过叛逆期,让其了解网瘾、毒品等的危害,让其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犯罪成因,从而使自己远离犯罪;四是教育青少年,使其配合警方做好整体社会治安防控工作。
美国的商业警校与公民警校的理念完全一致,即“通过教育增进理解”。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商业警校防控犯罪的经验,我们商业班培训的特色课程应该包括:(1)针对商业界的财产犯罪及其预防,包括常见犯罪和新型犯罪;(2)针对商业界的暴力犯罪的预防和应对,如抢劫、人质绑架中的求生技能等;(3)犯罪预防,情景犯罪预防、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念和具体做法;邻里守望,安全评估,私人保安力量的选择和培训,监控设施的运用等;(4)与商业界有关的涉及司法机关的事务办理,如办理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消防检查,法律咨询等。在组织商业班时,我们也可借鉴美国和英国的做法,适当收取一定的报名费④。举办商业警校,无论对商业界还是警方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三)培训常态化:从偶尔为之到常态循环。要想使公民警校的培训常态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识要到位,我们警界上下、警察院校上下都要充分认识到举办公民警校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像一个人天天健身一样,似乎可有可无,但却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会提升公安教育内涵,展现公安教育的软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制度要保障,各级公安机关和各级警察院校都要建章立制,对自己层面的公民警校建设要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做好规划,制定计划,形成制度,落实到人;三是师资要加强,师资库中包括警察院校优秀教师,公安战线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型警官,还有警局之外的专家学者等。各地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要建立自己动态的师资库,既要有固定的优秀教官长期“压轴”,又要根据形势变化和需要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四是各方要协调,公民警校培训内容除室内讲授外,有很多参观体验项目,这就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的各警种、各部门协调参与,建立全警参与、全警配合的工作机制。另外,公民警校还要争取最大的社会支持,加强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各种志愿者组织、青少年组织等的联系与沟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社会优势力量办好公民警校。
(四)效应扩大化:从公民警校到校友协会。我国公民警校建设应借鉴美国经验,拓宽工作领域,扩大公民警校辐射全社会的效应。一是充分利用网络,开辟“网上公民警校”和网上论坛,开设微博、微信,紧紧占领网络战场,牢牢抓住公众注意力;二是注重舆论宣传,传播警察文化和警务理念,提升警察队伍整体形象,提升公民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各级公民警校要成立校友协会,定期活动,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注重社会价值和意义;四是建立各种警务志愿者组织,让公民警校毕业生做组织者和参与者,注重公民警校的后期社会效应。
(五)效果多重化:从和谐警民关系到犯罪防控。在我国实施公民警校战略意义重大,能够产生多重效果,这既是我们实施公民警校战略的依据,也是我国公民警校未来路径之走向。
效果之一,密切警民关系。公民警校体现了警民之间的合作、沟通和互动。公民通过参加公民警校,能够密切警民关系,使公民更加理解、认同、支持和关心警务工作。
效果之二,提升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能力。公安机关以公民警校为平台,会大大增强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可以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心声、最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积极回应群众的呼声和需求。
效果之三,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我们要充分利用公民警校这一平台,积极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塑造警察和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提升公安机关影响力,提高办学效益。
效果之四,拓展公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公民警校是我国公安教育的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公安教育不能再是单方面地教育警察,培训教育公民也是公安教育的重要职责。同样,公安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扩展到怎样教育公民和提升其素养上。
效果之五,提升社会整体犯罪防控能力。在公民警校培训班上,我们要传授给公民更多世界先进的预防犯罪的理念和具体做法,如介绍西方国家情境犯罪预防5种策略的具体方法、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5种策略的具体实施例证,为公民传授防范各种犯罪的方法和技巧,使公民实实在在受益。我们通过实施公民警校战略,让群众更多地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解救和救助他人能力,强化并激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防范犯罪侵害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犯罪防控能力。
注释:
①崔海英:《美国的公民警校及对我国的启示》,《公安教育》,2012年第10期.
②Michael J.Palmiotto.Policing&Training Issues[M].Pearson Education,Inc.USA:New Jersey 2003.
③马永梅、吴艺:《公民警校:培育警方的同盟军和协作者》.人民公安报,2013年7月29日第5版。
④美国的商业警校对参训学员收取学费和报名费,通常是每名学员收费20-100美元。这些资金用于材料消费,如文件夹、复印件、讲义和体恤衫,其他的材料花费由办学机构负担。
(责任编辑:秋实)
D631.15
A
1674-3040(2014)02-0064-03
2014-01-20
崔海英,铁道警察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刑法学专业犯罪对策方向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