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运动员在大赛中出现Choking的理论探讨
——以十二届全运会为例

2014-02-02王燕飞施鹏飞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运会金牌运动员

王燕飞,施鹏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体育与艺术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0 前 言

现代竞技比赛日趋紧张激烈,不少优秀运动员距奖牌仅一步之遥,却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痛失机会。在前不久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不少有望夺冠的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误,导致成绩不佳,最终没有进入决赛或与金牌擦肩而过,例如自由体操的邹凯、平衡木的邓琳琳、跳水的何冲、何超兄弟以及蹦床的黄珊汕原本有实力拿牌的,由于出现本不该出现的失误,导致与奖牌无缘。可见,再优秀的运动员在压力下,为了获得认同,都可能出现失误,这正符合了“choking”的概念。本文将利用“Choking”机制,对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出现的一些较为惋惜的有望夺冠的运动员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希望能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2 有关Choking的理论解释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竞争性不断增强,运动员面临比赛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比赛关键时刻出现失误的现象屡屡发生,这种在关键比赛技术发挥失常的现象被运动心理学家称为“Choking”。被运动心理学界定义为在压力条件下的一种习惯运动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Choking”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在心理学界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1891年Daniel M开始研究“Choking”至今近,国外一些权威期刊如美国的《实验心理学杂志》、《实验心理学季刊》、《运动与锻炼心理学杂志》、《运动行为杂志》、《社会心理学杂志》,澳大利亚的《运动科学与医学杂志》、《澳大利亚心理学杂志》和英国的《运动科学杂志》等都刊登了有关“Choking”的研究。其中,我国学者王进教授从过程理论的角度,在2004年内分别在美国的《运动行为杂志》和澳大利亚的《运动科学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Choking”的研究,测试了“Choking"敏感因素[1]。目前已有解释Choking机制的研究有干扰理论模式、自动执行理论模式和过程综合理论模式。最为合理的是王进博士和Marchant D提出的过程综合理论模式,他们认为 Choking的机制应作为一个过程体系,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成绩下降,但它不同于“比赛失常”。因为“比赛失常”可以是任何理由引起的成绩下降。因此“Choking”现象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压力下个体认识到操作结果的重要性;一是个体为获得一个自我认可的结果付出了努力。运动员通常是在比赛的初期发挥正常,甚至有超常表现,比赛的进程激发运动员希望用最佳运动过程完成比赛,运动员自身主观的试图努力完成运动过程,但努力的结果却事与愿违[2-4]。

我国学者王进教授基于他的博士研究项目和11个连续心理实验证实的构想,同时整合了“干扰假说”、“自动执行假说”、Anshel的压力应付和Holding DH的技术划分理论。以Woods的认知—执行过程为框架模式,提出了“Choking”过程理论,通过试验揭示了引起已达到自动化的动作在压力情况下发生Choking的机制[3,4]:①意识控制。对于自动化技术,如果人为地加以控制,会破坏其原有运动的流畅性,使运动的效率反而降低。②注意朝向(努力的“悖理效应”)。压力条件强化自我注意,放大了操作结果的重要性,使注意朝向运动的具体过程,从而导致增加的努力,努力的结果引起成绩下降。③自我意识和特质性焦虑。自我意识强的比自我意识弱的个体在压力条件下更容易发生Choking;在压力条件下,增加了状态焦虑,Choking就会发生。

3 中国运动员Choking的案例分析

作者通过查阅以往学者对“Choking”的研究成果,“Choking”多发生在个人且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依次为在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篮球等),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乒乓球、羽毛球等),技能主导类表现准性项群(射击、射箭、斯诺克等),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性项群(体操、跳水等)。在2013年,在有众多优秀选手参赛的全运会上,冷门不断,项目主要集中在体操、跳水、蹦床项目上。笔者通过Choking的控制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案例一:体操项目上,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自由操得主邹凯在2013年十二届全运会自由体操比赛资格赛中,采用了一套并没有明显优势的难度为6.6分的动作,不但表现平平,还出现一个较大失误,无缘决赛。2009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平衡木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操女子平衡木冠军邓琳琳,在十二届全运会平衡木资格赛上下法坐地,得13.434分,列第13位,无缘决赛。

上述2人是国家队的老队员,都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和大赛的历练,不论技术层面还是临场经验都较对手更胜一筹,但在资格赛中就出现了严重失误。Marchant D B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期望越高,Choking的几率就越高。他们分析认为,高成绩期望通常会放大比赛的重要性,增加额外的努力,引起运动过程的有意识控制,从而破坏自动化的执行过程[6]。然而就是这种过分的自信,比赛前对成绩的期望过高,紧张度过低,技术水平没有达到最佳,在不利的形式下迟迟未能进入状态,使注意朝向了运动的具体过程,而过度的努力又会引起技术动作失常,最终输掉比赛。四年一次的全运会,在国内堪比奥运赛事,其在运动员心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都希望再次夺冠。部分名将对比赛结果看得过重,对结果带来的社会报偿过于关注,“想赢怕输”的动机捆住了手脚,反而容易促成比赛的失败。而能坚持正确心理定向的运动员几乎都能正常发挥。反观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在全运会前的大赛中也都获得了金牌,在全运会上再接再励拿下金牌,这与他对比赛的正确认识的心理息息相关。夺金牌是目标,但也应该在夺牌的过程中释放一些压力,去享受比赛。

案例二:跳水项目中男双3m板决赛,何冲/何超为双人3m板最大夺冠热门,决赛最后一轮,在领先的情况下,年轻的何超出现走板失误,没能完成动作,最终以372.21分排名垫底。

王进、高红艳等运用“Choking”理论对28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失利进行分析得出金牌压力有关的比赛的重要性和比赛对手的压力都可导致运动员发生Choking[5]。何超首次参加全运会,作为一名新队员也希望通过全运会的表现入选国家队,又和冠军哥哥做搭档,且被外界给予很高期望的情况下,心理上被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因此这个新生代的年轻选手,虽然第一次参加这种高级别的比赛,但是在决赛最后一轮之前始终抱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所畏惧心理,有几跳甚至比何冲完成得还好,但由于比赛经验不足,在冠军快要到手的情况下,增加的额外努力将注意控制在运动过程,最终引起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受阻,导致原有熟练的动作出现失误。金牌数量的多少不仅直接反映各省市的体育发展水平,也是对体育官员的政绩评价。对具有夺金实力的项目势必看重,亦无形中对该项目的运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对年轻运动员。从全运会的一些相关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运动员获得金牌后会有如房子、车子、票子等的奖励,这些是各省对于获得金牌运动员的肯定与奖励,也是运动员们辛苦训练这么多年来改变或提高生活品质的机遇。

案例三:蹦床项目冷门不断,打算比完本届全运会拿到金牌光荣退役的福建名将、伦敦奥运会亚军黄珊汕出现罕见失误:先是整个身体横砸在网上,之后又弹落在地。这一跳仅得27.070分。北京奥运金牌得主陆春龙、山西名将涂潇、湖南小将胡子超也都出现了失误。

由于本届全运会蹦床规则有重大修改,为提高蹦床运动的观赏性,增设了高度加分。运动员增加弹跳高度后,滞空时间的延长使得技术难度相应增加。当运动员认识到比赛难度增大时,运动员会增加额外的努力,控制运动过程,Choking的机会也就随之增加[7]。而且,十二届全运会上,虽然每个省给予奖牌获得者的奖励不一,但据保守估计,贫困一点的省份,每金应该在20万左右,发达的省份每金可以达到50万或以上。而银牌和铜牌获得者的奖励就相差悬殊。各省份的高额奖励是希望激励名将们为夺金而奋力拼搏,但这种激励有可能促使选手出现“Choking”。王进博士在《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中通过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实验,发现在观众压力、电视录像压力、金钱奖励压力下,金钱奖励压力下被试的“Choking”最为严重。

另外,除上述原因,运动员赛前的心理辅导也是影响运动员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运动心理专家的赛前、赛中的心理辅导对运动员心理起到保障作用,这对提升运动水平的发挥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已经知道,心理专家对运动员心理上的作用在理论上已被认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作用在实际比赛中还是不被各省市重视,使得运动心理专家的影响力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笔者通过对参加十二届全运会羽毛球队员(前国家队队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只有部分运动员会在赛前以自愿的形式(还在集训地)接受心理辅导。但在比赛中,心理专家却不会同行。目前的研究显示,运动员赛前、赛中的心理调节非常重要,许多体育强国已经越来越注重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例如美国等在过去几届奥运会上都派出了多名运动心理专家跟随队伍进驻奥运村。在实际比赛中,没有专业的心理专家,心理调节和临场指挥的任务就只能落到教练员身上。就实际情况来看,心理辅导并不是所有教练员所擅长的,一旦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员发生失误或状态低迷时,教练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靠运动员尝试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改变比赛现有的状态,及应对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

4 结 语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就曾指出,奥林匹克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挑战。”可见,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远大于技能和体能。不少有夺冠实力的名将或者年轻的优秀选手由于过高的赛前期望、过大的压力承受、丰厚的奖励诱惑和未获得充分及时的心理辅导等,使其原本颇为稳健的技术动作在重大比赛中出现Choking,与理想成绩无缘。理论研究显示,为了预防Choking的发生,任务目标定向的参赛运动员,其追求的是一个比赛过程,而不会太在乎结果,对比赛结果重要性的认知也不会被扩大,这样可以避免choking的发生。在近几年大赛中都夺得冠军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虽渴望金牌,但没有把冠军看成比赛唯一的目标,其更珍惜在比赛中与对手的每一次交锋,享受比赛,这样不但发挥了自己的最佳竞技状态,也让场外观众欣赏到最为精彩的表演。这或许是在他经历了许多挫折、获得的许多荣誉以及对体育运动的重新审视造就的对比赛的重新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林丹现象”如果能被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各省份,乃至社会所接受,或许能帮助我国运动员在大赛中避免“Choking”。

[1] 王进.前言动态[J].体育科学,2005,37(2).

[2] 王进.为什么到手的金牌会“飞走”:竞赛中“Choking”现象[J].心理学报,2003,35(2):274—281.

[3] 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J].心理学报,2004,36(5):621—629.

[4] 王进.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体育科学,2005,37(3):85-94.

[5] 施鹏飞.内隐学习对篮球比赛中投篮技术choking影响的理论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 2008,30(5):73-75.

[6] MARCHANT D B,MORRIS T,NDERSEN M B.PerceivedImportance of Outcomes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J].J Sport Behavior,1998,21:71-91.

[7] 高红燕,王进.运用“Choking”理论分析中国男子体操队在第28届奥运会上失误的原因[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77-84.

[8] 高红燕,王进.我国体操运动员“Choking”体验及归因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9,29(1):45-57.

[9] 胡桂英,王进,许百华.优秀运动员Choking现象的个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139-147.

[10] 徐真英,王进,朱旭光.竞赛压力对运动技术效应的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240-246.

[11] 洪晓彬,姚家新.压力下篮球运动员“Choking”现象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404-409.

猜你喜欢

全运会金牌运动员
迟来的金牌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有惊无险的金牌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